安徽宣城宣州區水東鎮,遊客正在體驗皮影戲。 李曉紅攝(影像中國)
山東臨沂郯城縣郯國古城景區,遊客在觀看錶演。 張春雷攝(人民視覺)
江蘇崑山錦溪古鎮景區遊客眾多。 楊惠新攝(影像中國)
文博場館,展覽講座豐富多彩;影院劇院,文藝作品精彩紛呈;古城古村,民俗展演各具特色……國慶假期,人們走出家門,領略大好河山,品味文化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經濟發展增動能增效益、為旅遊休閒增內涵增魅力、為城鄉社會增正氣增活力。」文旅市場活力迸發,折射旺盛的文化需求,也照見文化和旅遊的高質量發展。
創新文旅業態
持續升級疊代
國慶假期,廣大群眾走進革命聖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
國家博物館推出「風展紅旗如畫——館藏紅色經典文物展」,系統展示了革命年代的紅旗、新中國成立後的五星紅旗和黨旗等紅色文物,以及100張新時代以國旗為主題的高清照片,並首次以裸眼3D技術動態展示國旗。鮮艷的中國紅,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參觀者駐足。
「64年前,30萬林縣人民一錘一釺,在懸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河南安陽紅旗渠紀念館內,遊客們聽講解、看演出,體會「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貴州貴陽,前來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國慶假期這裡每天演出9至11場,日均接待遊客超6000人次。山東濟寧金鄉縣羊山景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慶假期迎來眾多自駕游參觀者,當地組織志願者耐心引導往來車輛有序排隊。
許多人走進鄉村社區,在鄉村旅遊節、音樂會、藝術展等活動中擁抱自然、尋味鄉愁。
舊牆老屋、窄巷房頂變成展覽空間;村民與作為「文化產業特派員」的藝術家共同創作融入本地文化元素的藝術作品;竹編裝置現代舞巡遊邀請社區舞蹈隊參與表演……國慶假期,廣東佛山南海區丹灶鎮羅行社區的「羅行藝術墟」活動,共計接待遊客約14.7萬人次。活動不僅為社區居民帶來一場藝術盛宴,還向遊客開啟一扇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窗口。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各地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文化和旅遊部產業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持續提升傳統業態、培育新業態、新場景,「跟著演出去旅行」「跟著賽事去旅行」「跟著影視去旅行」「跟著非遺去旅行」持續升級疊代。
湖南醴陵,2024湖南(醴陵)國際陶瓷產業博覽會推出了3個大類18個主題活動,豐富遊客的體驗;山東棗莊冠世榴園景區設置「山野雅集」集市、古箏演奏、石榴採摘、漢服表演等多種活動,吸引遊客參與。
夜幕下燈光與水霧交織,音樂和流水共鳴,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在貴州安順黃果樹瀑布前緩緩展開。藉助數位技術,夜遊項目正成為景區的一張新名片。「一碼游貴州」平台於今年8月全面升級上線,匯聚了貴州全省景區門票、酒店民宿、旅遊攻略等。近年來,貴州大力推進智慧景區建設,加快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和遊客體驗。依託數智技術打造的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旅遊新業態,持續助力貴州多個景區「出圈」。
親近傳統文化
融入日常生活
「鄉土情深」農民畫作品展、「書時代精神」書法展、「童心迎國慶」青少年現場書畫大賽……筆下有文化傳承,紙上有時代風貌,在浙江嘉興,廣大文藝愛好者以筆墨色彩描繪出對祖國的熱愛與祝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暢想。「這個假期歡樂、祥和,充滿文化氣息。」市民姜文碩說。
各地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傳承實踐活動,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津舉辦京津冀非遺聯展,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線,展示京津冀三地近百個非遺項目;廣東開展粵魯兩地非遺交流展、專場演出等活動,以南北非遺演出「碰撞」出文化交流的火花;貴州舉辦「多彩貴州游·非遺伴你行」系列活動,為遊客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
今年7月,「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國慶假期,許多市民遊客「打卡」北京中軸線,在行走中感受北京城市特色與文化底蘊。
漫步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拱宸橋,橋東岸的運河文化廣場上遊人如織;橋西岸的「大運河新三館」以信息化手段全景展現運河前世今生……隨著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紮實推進,文物和文化資源家底不斷夯實,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空間不斷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融入日常生活。
經過近一年的閉館修繕,北京西城區的梅蘭芳紀念館在今年國慶節前重新開放,帶來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視聽呈現。「今年國慶假期的觀眾比往年大幅增加。」梅蘭芳紀念館副館長王兆仁說。
景中看戲、戲中賞景,腳下是青磚、抬頭有黛瓦……在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風貌的基礎上,各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接連推出新穎活動、特色文創,讓遊客充分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與「蘇軾」對詩,和「李清照」合影,江西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推出「一城煙火·半城詩」主題IP原創特別展演活動,受到了市民遊客的歡迎。「游萬壽、賞古風,再加上詩詞文化的魅力,我們有滿滿的參與感。」南昌市民鄒艷說。
身著漢服、手持團扇,在河南洛陽的洛邑古城,遊客們沉浸在古色古香的氛圍中,伴著華燈遊園,品味古都文化。國慶假期,洛邑古城亮燈時間延長至午夜零時,九州一夢、洛水詩畫等國潮演藝不斷,總客流量達90.2萬人次。
增加優質供給
提升服務水平
台上,群眾當主角,歌唱祖國;台下,觀眾齊捧場,氛圍熱烈。一連7天,「群眾大舞台·有才你就來」活動在陝西旬邑縣舉辦,群眾文藝團隊帶來舞蹈、合唱、秦腔、器樂、詩歌朗誦等,節目連場、精彩不斷。
國慶假期,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提升質量、加大供給,廣大群眾到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學習充電、放鬆身心。
「從10月1日起,蘇州圖書館的圖書借閱冊數提升為每位讀者最多借閱20冊。」江蘇蘇州市民吳靜雯一大早便帶著孩子來到圖書館,「和家人一起多讀書、讀好書。」
走進博物館感受中華文明,是許多人假期出行的首選。國慶假期,「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展出。「能看到儒家文化的脈絡、感悟儒家文化的理念,收穫很大。」來自江西的參觀者衛新建說。此外,五年一屆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佳作薈萃,觀眾如雲。
山東曲阜,孔子博物館開展了24場主題研學課程,「孔博尋珍記」將文物知識與尋寶遊戲相結合,「食禮和德」「指尖上的技藝」主題研學內容豐富。「一次參觀就是一場學習。」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學生臧筱珂說,「博物館為我們提供了走近孔子、學習文化的機會。」
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公共圖書館超3300個,文化館、博物館超1萬家,建成近4萬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廣大群眾得以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街頭巷尾,同樣有精彩演出。2024「情系長江·放歌荊楚」湖北省群眾合唱示範展演,為武漢市民遊客帶來假期觀演新體驗——75支合唱團在黃鶴樓、東湖綠道等景區以及大街小巷放聲歌唱,遊客常常與合唱隊不期而遇,並參與其中。
神州大地,節慶氛圍濃厚,奮進精神勃發。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旅遊強國,各地推出優秀文化產品、優質旅遊產品,人們在文旅發展中豐富文化生活、在時代氣韻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本報記者朱磊、李剛、黃嫻、李蕊、張文豪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8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