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滅絕是天意?科學家:若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根本不可能出現

2023-06-12     魅力科學君

原標題:恐龍的滅絕是天意?科學家:若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根本不可能出現

在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上,恐龍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相信大家多少都會為恐龍的滅絕感到有點惋惜,但對於我們人類來講,恐龍的滅絕卻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因為科學家普遍認為,若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根本不可能出現。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我們只需要簡單了解一下恐龍和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就可以知道。

根據已知的化石證據,恐龍最早出現在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時期,而在那個時候,哺乳動物的祖先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恐龍不斷發展壯大,而哺乳動物卻一直處於弱勢,以至於到了大約1.42億年前的侏羅紀,恐龍完全占據了地球上的統治地位,而哺乳動物卻基本上都演化成了夜行性小型食蟲動物,為了躲避恐龍的威脅,它們只能晝伏夜出,以蟲子為食。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發生在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在此之後,恐龍宣告滅絕。

而在接下來時間裡,哺乳動物就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僅僅用了2000多萬年的時間,就演化出了大多數現代哺乳動物所屬的目,而其中的有一種靈長目動物更是一騎絕塵,一路演化成了當今地球上的霸主,也就是我們人類。

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人認為恐龍的滅絕是天意,畢竟在恐龍的壓制下,哺乳動物極難大型化,就更談不上人類的出現了。那實際情況是否真是這樣呢?這其實並沒有確定的答案,不過在近些年來對恐龍的研究中,科學家確實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界認同度最高的觀點就是小行星的撞擊,其撞擊產生的隕石坑被稱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位於現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區域,科學家根據其規模估算出,當時撞擊地球的那顆小行星的直徑約為10公里。

需要知道的是,在此次事件中,儘管小行星的撞擊在地球上引發的地震、海嘯和火山噴發會造成恐龍大量死亡,但真正使恐龍滅絕的,其實是小行星撞擊引發的「核冬天」。

其過程可以簡單地描述為,小行星的撞擊揚起了大量的塵埃、氣溶膠等細小物質,這些物質長時間地懸浮在地球大氣之中,它們遮擋住了太陽光,這就會造成地球表面的植物無法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致使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從底層崩潰,最終導致恐龍因為無法獲取到足夠的食物而滅絕。

然而科學家在深入研究後發現,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想要在地球上形成如此大規模的「核冬天」,其實並不容易,這需要它撞擊在地球表面特定的位置上,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正是一個「特定的位置」。

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所在的區域,存在著大量的碳氫化合物,而該區域中的岩層主要是碳酸鹽岩以及其他可溶性岩石(如石灰石和蒸發岩等)構成,科學家認為,在這種區域中,「易燃易爆」的碳氫化合物能夠顯著增強小行星撞擊的威力,而該區域中相對鬆散的岩層則會產生更多的細小物質,這兩種因素加起來,才有可能形成「核冬天」的效果。

需要知道的是,在地球表面,像這種含有大量碳氫化合物的鬆散岩層所占的比例並不多,它們的面積加起來也只占到了地球總面積的大約13%,其中就包含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所在的區域(如上圖中的橙色區域所示)。

更引人注目的是,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型對6600萬年前的那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進行了3D模擬,模擬結果顯示,這顆小行星當時是來自東北方向,其撞擊地球的角度為40度或60度,而這樣的角度,正好可以讓撞擊產生的細小物質以幾乎對稱的比例進入平流層,並迅速蔓延到整個地球上空,進而形成全球範圍的「核冬天」。對此,科學家甚至將其描述為:「這顆小行星以最致命的角度撞擊了地球」。

也就是說,對於6600萬年前的那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來講,它以特定的角度撞擊在了地球表面的特定區域,才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次規模巨大的「核冬天」,而假如不是這樣,那「核冬天」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恐龍就很可能不會滅絕。

由此可見,恐龍的滅絕就像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安排一樣,當然了,這只是我們人類的感受,所謂的天意,應該只是自然演化過程中的巧合,顯而易見的是,假如沒有這些巧合,人類根本不可能出現在地球上,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也就沒有人去討論恐龍滅絕是不是天意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42e69cd7d3e42b982bc1b1bdaf29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