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旅部預計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旅遊人數42.9億人次、旅遊花費4.3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8%、17.1%,接近2019年峰值水平。在全國範圍旅遊人次和花費持續增長的同時,一些網紅景區卻出現了「人旺財不旺」的現象,儘管遊客扎堆,但有的景區收入低迷甚至虧損。有人說,這是消費降級的表現。果真如此嗎?
細細推敲,這種說法似是而非。從旅遊消費要素看,人們願意用幾天時間去旅遊,花在「吃住行」上的費用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在「來都來了」的心態下,一般不會捨不得在「游購娛」上再掏點腰包。一些景區出現遊客多、消費少的情況,或許不是遊客不願意花錢,而是景區沒有值得遊客掏錢的產品。從這個角度看,個別網紅景區「人旺財不旺」,並非遊客消費降級,而是供給出了問題。
首先是大與小發展不平衡。近兩年,儘管「逆向旅遊」「小城游」「縣域游」火熱,但傳統大景區、大城市仍然是承載遊客的主力。不少「寶藏景點」受基礎設施所限,到達條件和旅遊體驗有待進一步完善。其次是新與舊轉換不充分。隨著文旅消費升級,人們早已不再滿足於遊山玩水、打卡拍照,對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配套演出、文創產品等新業態的消費需求與日俱增。如此趨勢下,一些網紅景區依舊靠門票經濟吃老本,收入低迷甚至虧損也就不奇怪了。
從文旅市場整體來看,個別網紅景區出現「人旺財不旺」,不僅不是消費降級,反而折射出文旅消費的升級需求。景區想賺遊客的錢,關鍵要做好自己的事。吸引遊客來,是文旅供給的「基礎分」,只能掙個辛苦錢;留遊客消費,才是真正的「加分項」,要讓遊客願意掏腰包。
近年來,一些網紅景區憑藉獨特的資源稟賦、濃郁的文化氛圍甚至精巧的燈光設計火爆出圈。但是,很多遊客來後僅僅是拍張照、打個卡,在社交平台曬一下而已。網紅景區要長紅,還需在軟硬體上持續下功夫。在硬設施上,既要滿足停車、用餐、如廁等基本需求,也要完善充電、網絡信號等新型基礎設施;在軟環境上,不能只靠驗票、講解、賣小吃傳統「三件套」服務,還需針對網絡時代遊客個性化需求,持續改善服務內容和質量。
好景區配上新業態,才能更好地促進旅遊消費,不過新業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前幾年,特色民宿、文創產品、研學體驗等還能讓人眼前一亮,如今這些幾乎已成為標配。為持續釋放消費活力,文旅部提出實施新型業態提升計劃,將加快發展線上演播、沉浸式體驗、郵輪遊艇、房車露營等文旅新業態,推廣「跟著演出去旅行」「跟著賽事去旅行」「跟著影視去旅行」等特色模式。這些舉措,既能讓遊客有更豐富的消費選擇,也為文旅企業提供了更多發展機遇。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