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文稿:【強國講堂】加快建設體育強國

2023-12-19   宣講家網

原標題:宣講家文稿:【強國講堂】加快建設體育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部分中特別指出:要「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強建設體育強國」,從而把新時代體育工作方向和體育強國目標上升為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要內容,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自信自強的重要標誌,為繁榮新時代體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為什麼加快體育強國建設

(一)體育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內在矛盾突出

1.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日益增長

首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體育健身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根據2019年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規劃,到2035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的人口要達到15%,也就是6.3億人左右,與2019年相比要增加1.4億人。

其次,根據國際慣例,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時,健身就會成為剛需。2015年我國人均GDP剛剛跨過8000美元大關,這意味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人們持續參加體育運動和鍛鍊提供了內在的持久動力。現在我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2萬美元,未來還有望繼續增長。因此,經濟社會的發展將導致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健身的需求不斷提升。

另外,統計數據表明,2020年全國人均體育消費1330.4元。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這個人均消費水平比6年前的926元增長了13.7%,增長幅度相當大,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另一方面,這個消費水平還不到世界人均體育消費水平的十分之一,說明我們的體育消費水平相對較低,但增長迅速,潛力巨大。

此外,當前體育事業的發展與人民群眾對健身健康的需求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從媒體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高血壓患者2.7億,糖尿病患者接近1億,亞健康人群占了整個人群的41.3%。2021年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發布《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成年人體質呈下降趨勢。與2014年監測相比,我國成年人和老年人超重肥胖率繼續增大,其中肥胖率的增長幅度明顯加大。

橫向比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7:健康現代化研究》指出,中國的健康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該報告將健康現代化分為健康現代指數、健康生活指數和健康服務指數三個維度,並以高收入國家為參照對象。在這三個指數上,中國分別只有41分、55分和30分。整體而言,中國的健康水平在被調查的131個國家中排名第59位,屬於健康初等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

2.體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第一,體育發展系統不均衡。當前,我國人群參加體育鍛鍊的比例按年齡劃分呈「馬鞍形」。也就是說,20歲以下和50歲以上的人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較高,而20歲至50歲以下的中青年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相對較低。特別是農民工群體、殘疾人群體等特殊群體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較低。其中,青少年體質問題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青少年體質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體育健康問題或青少年群體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係到國家民族未來的戰略問題,因為青少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力量。

第二,體育發展機制不均衡。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當前我國整體改革的目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應該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形成有機的整體。然而,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目前體育的發展機制尚未達到理想的局面。

第三,體育產品供需不均衡。這主要表現在供給側。整體來看,我國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的供給量尚不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另外,國家對體育的公共產品投入仍然較低。從財政部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從2008年到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體育支出的占比是下降的。儘管國家對一般公共支出的總投入在逐年增加,但體育支出的占比仍然偏低。

從需求側來看,體育消費的拉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體育人口比例總量偏低,支持消費的政策體系和技術體系(如網際網路)需進一步建立完善,體育消費觀念與體育健康知識水平有待提升。《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顯示:當前,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總體仍比較低。2020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23.15%。城鄉居民不健康生活行為方式比較普遍。

(二)體育的功能價值日益凸現與體育改革發展短板的內在張力上升

1.體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體育強國成為推動體育事業不斷發展的目標,體育事業被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誌性事業。在黨的領導下,新時代的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和體育對外交流取得了輝煌成就,體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進一步彰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現。

正是基於這種判斷,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體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地位。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等時指出,「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並主持召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彙報會時強調,「建設體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

如何理解體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我認為需要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第一,體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體育運動不僅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人民身心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2013年8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先進個人代表和全國體育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代表時強調:「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

第二,體育強國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體育是國家實力的象徵,是國民健康程度的標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且把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

第三,體育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標誌性事業。2019年發布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到2050年,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居於世界前列,體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誌性事業。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具有獨特的和獲得大眾識別並認可的功能。

2.體育日益融入經濟社會,呈現多樣價值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台。

第一,政治價值。對內方面,體育具有維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認同的價值功能。新時代,我們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就是如何團結不同階層、不同民族的人民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於不同階層的收入、社會地位、價值觀念存在差異,如何凝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階層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個有效的途徑是什麼?就是體育,特別是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振奮民族精神、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凝聚民心,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對外方面,體育可以促進國家間合作與交流,提升國家形象,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習近平主席重視體育的外交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體育元素始終貫穿習近平主席的外交活動。比如,2015年習近平主席會見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的時候,談及中英雙方要加強體育交流;2017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芬蘭的時候,確定把冬季運動作為2019年中芬兩國外交的主題;2017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德國,在柏林同默克爾總理觀看中德青少年足球友誼賽;2018年習近平主席同普京在天津共同觀看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誼賽。

第二,經濟價值。一是體育可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首先,人作為經濟活動的決定性因素,通過體育鍛鍊可以有效提高人的活力,從而提高整個經濟的活力。其次,體育鍛鍊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消耗。研究表明,在體育領域投入1元錢可以減少7元錢的醫療資源消耗,這個投入產出比是非常高的。

二是體育產業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有利於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體育產業具有能源消耗小、環境友好的特點,可以與一產二產有效結合,帶動一產二產轉型升級,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質量。

第三,文化價值。一是體育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如今,我們下班後可以在街邊、公園裡、小區里看到大媽們跳廣場舞,我們還可以觀看體育比賽,享受體育帶來的激情和夢想。此外,還有體育類型的電影等等,這些都證明了體育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體育弘揚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體育運動能夠長期伴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提供了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人類發展史的過程就是人類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推動文明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而體育的內涵正是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此外,許多體育比賽和體育項目都蘊含著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

第四,社會價值。體育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2015年,習近平主席會見國際田聯主席迪亞克時講到,「中國高度重視發展體育事業,致力於提高全體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把參加體育運動作為在民眾中倡導和推廣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把體育鍛鍊作為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

首先,體育有利於社會治理,實現社會和諧。一是體育運動有利於降低人的攻擊性,有利於社會的有序和穩定。二是體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和社會共同語言,有利於社會包容和穩定。三是體育是一種教育手段,可以促進人的社會化。其次,體育是一種文明生活方式。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們從簡單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閒暇時間,開始更多地參加體育活動。因此體育是文明生活方式,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標誌。

第五,生態價值。體育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並主持召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彙報會時強調,「把發展體育事業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讓體育設施同自然景觀和諧相融,確保人們既能盡享冰雪運動的無窮魅力,又能盡覽大自然的生態之美。」

首先,體育有利於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綠色革新。北京冬奧會被稱為「最綠色的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場館的照明用電,特別是張家口地區的場館,都是使用綠色風能和太陽能。我們大量採用綠色低碳環保的建築材料,使用綠色環保的製造工藝,從而帶動整個生產方式的綠色革新。

其次,體育有利於提升公民的環保意識,引導大眾形成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體育和環保是天然聯繫在一起的,很多體育愛好者也是環保人士。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綠色理念已經成為了奧林匹克運動的主潮流,也成了其核心價值。因此,通過「綠色體育」的普及和推廣,我們可以引導大眾形成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

3.體育改革發展面臨諸多短板和挑戰

第一,群眾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群眾身邊的健身場地、組織、賽事活動供給不足。在健身場地方面,人民群眾可以直接方便就近使用的公共體育場地缺口比較大。在健身組織方面,大眾健身的組織化水平明顯低於已開發國家,從而制約了全民健身的常態化和生活化的開展。在全民健身的賽事活動方面,我國目前的競賽體系基本上是圍繞著專業運動員和競技體育展開的,而面向大眾體育賽事活動較少且不成體系。

第二,青少年體質狀況持續下滑。儘管青少年的身高、體重普遍增加,但近視、肥胖發生率居高不下,脊柱側彎問題日益嚴重,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項指標下滑。

第三,競技體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一是我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面臨國際奧委會項目調整的壓力、潛優勢項目基礎不穩、突破乏力,落後項目特別是男子「三大球」項目發展水平長期低位徘徊。二是競技體育優秀後備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三是體育協會改革整體進度滯後。

第四,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一是體育產業總體規模偏小,結構不合理。二是在需求側和供給端存在一些制約,其中國民體育消費能力約束和新的體育消費場景供給不足是突出問題。

第五,體育對外交流存在的問題。一是我國國際體育話語競爭優勢依然不足。二是從國際履職和參賽來看,在國際體育組織中任職高層、決策層領導職務的中國人數量較低,年齡結構偏老化。三是「大協同」的體育對外交往機制尚未形成。四是體育外事幹部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二、如何加快體育強國建設

(一)全面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

我們要不斷完善公共體育服務政策體系,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全民健身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形成全民健身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豐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深入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鞏固和拓展「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成果,持續推動冰雪運動普及發展。不斷健全全民健身激勵機制,營造人人參與體育運動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健身場地、健身組織和賽事活動不足的問題。

(二)全面提高競技體育綜合實力

我們要深化運動項目協會改革,推動協會專業化建設。切實加強改革後的保障機制,儘快完善相關協會和事業單位脫鉤後的具體配套文件。要狠抓脫鉤協會的監管,切實提高脫鉤後協會自身能力建設,不斷完善內部治理機構和監督制度,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能夠發揮自身的作用。

同時,我們要系統性解決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短缺問題。改革體校,明確各級各類體校在培養高水平後備人才中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推動省市縣體育行政部門重建並夯實後備人才「三級訓練網」,建立健全以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為主要任務的體校和青少年體育訓練中心。建立健全體校和專業隊、職業隊、體育龍頭企業、體育高校「一條龍」的培養、輸送和安置渠道,暢通人才出口,解決學生和家長的後顧之憂。

另外,我們要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大力發展面向普通中小學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鼓勵中小學組建專項運動俱樂部,開展課餘訓練,為當地青少年體育訓練中心提供更多的好苗子、好生源,加大體教融合力度。另外,各級政府要制定專項支持政策,大力拓展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培育培養後備人才渠道,鼓勵民間資本創設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鼓勵各地與國外品牌俱樂部聯合創設國際化的青訓體系,打造社會化的體育青訓品牌,建立健全立體化、多渠道的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體系。

(三)全面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

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深化體教融合。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讓每個青少年較好掌握一項以上運動技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外體育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聯動支持青少年參與體育的良好局面。建立科學合理的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體系。

(四)全面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要強化體育產業政策落地落實,不斷優化市場環境。推動體育消費全面升級,激發體育消費需求,不斷創新體育消費引導機制。實施「體育+」行動,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助力國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進一步拓展體育產業發展空間,一是推動創建全球體育裝備用品的製造和貿易中心;二是打造數字體育產業的創新高地;三是通過數字賦能和場景革命,打造體育消費新場景;四是提升國民體育消費能力。

(五)全面推進體育文化建設

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北京冬奧精神和新時代女排精神,為全社會提供強大正能量。加強運動項目文化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的運動項目精神內核和文化符號。加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積極創作具有時代特徵的體育文化產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體育文化創作和載體平台建設。建立健全中國體育的榮譽體系。

(六)全面提升中國體育的國際影響力

我們要在國際體壇樹立一個講信譽、敢擔當、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積極倡導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的國際交往原則。加強同世界各國的體育交流與務實合作。實施體育外交人才培養工程。

(七)全面提升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我們要構建和完善中國式體育現代化發展道路和制度。持續推動體育發展模式轉型。要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由政府的獨輪驅動向政府、市場、社會、公民四輪驅動轉變,把社會全面參與、市場有效參與、公民自覺自愿參與和政府的統籌主導融為一體。推動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有效融合。加強體育行風建設。加強賽風賽紀的管理,堅決打擊違反體育道德和誠信的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體育發展環境,切實履行好反興奮劑的工作責任,落實「零容忍」「零出現」的要求。

另外,我們需要提升依法治體水平。推動體育法治建設,提高體育發展的規範化水平,完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為核心的體育法律法規體系,全面加強體育的依法行政,建立健全體育重大行政決策合規性審查制度,落實地方體育行政執法責任,提升體育行政執法水平,健全體育糾紛解決和法律服務機制,加快建立全國性體育仲裁機構,不斷提升體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八)全面實施體育科技驅動戰略

我們要開展重大基礎研究、布局前沿研究、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全力實施智慧體育工程,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帶動中國體育的現代化。

(九)全面推進人才強體戰略

我們要大力集聚高層次體育人才:重點開展高層次體育人才隊伍建設。著重開發應用型人才:加快體育行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開發。統籌推進七支重點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體育管理人才隊伍、群眾體育人才隊伍、競技體育人才隊伍、體育產業人才隊伍、體育科教人才隊伍、體育文化人才隊伍、國際體育人才隊伍建設。深化體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體育人才管理體制。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

轉載請註明出處,

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陳世陽 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