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點,麻醉科電話急促響起。接電話的,是當天負責機動班的劉醫生。電話那邊,近乎喊叫道:快來一下普外科!說完,電話「啪」一下掛斷了。
接到電話的劉醫生,心裡七上八下的:你倒是說清楚啊!是患者需要急救、還是其他什麼事啊?
不管怎樣,先帶上插管工具箱再說。
麻醉科,不僅負責院內的麻醉工作,還是急診急救的主力軍。因此,插管箱裡常備主要的搶救藥品和物品。
來到普外科的時候,護士長一把就拉住了劉醫生說:快想想辦法吧,12床的老張誰都不認識了、還打人。你看看,姑娘兒子都被打出來了。
循著人群,劉醫生來到病房門口。
病房內,一個老年患者正在怒瞪著門口的大家,誰要進去就打誰。
門口的姑娘、兒子,則一口一個「爸呀」、「爸呀」的叫著。
這種陣勢,劉醫生立刻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於是,告訴護士長去抽一支鎮靜藥來。
不一會,鎮靜藥來了。
大家商議好,幾個人一起進屋。進去之後,大家立即分散到屋內各個角落,好讓他鎖定不了方向。
就這樣,隨著人流,劉醫生也跟著沖了進去。他的目標不是別處,而是患者的臀部。
電光火石間,上去就「噗呲」一針。
打完針後,劉醫生告訴大家:先出來,一會就好。
果然,十幾分鐘後老人的眼皮抬不起來了。
老人安靜後,大家問劉醫生是怎麼回事。劉醫生答:這是術後譫妄。
術後譫妄?
看到大家不了解,他詳細介紹了一下術後譫妄是怎麼回事。
術後譫妄,一種急性器質性腦綜合徵。通常發生在手術後最初3~5天內,典型特徵是晝輕夜重。表現為意識內容清晰度降低,伴有覺醒-睡眠周期紊亂和精神運動行為障礙,患者與周圍環境接觸障礙,認識自己的能力減退,思維、記憶、理解與判斷力均減退,言語不連貫並錯亂,定向力減退,胡言亂語,興奮煩躁。此外,還有明顯的幻覺、錯覺和妄想。
聽到這裡,大家一下子就明白老人為什麼誰都不認識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擔心。急著問劉醫生:不會有什麼不良後果吧?
劉醫生說:一旦發生術後譫妄,墜床、房顫、心梗、壓瘡、尿道感染、呼吸困難發生率增加。
引發患者抑鬱或自殘,使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醫護人員的負荷、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都大大加重。持續48h的譫妄,可使死亡率至少增加10%~20%。住院期間發生譫妄的患者出院後再次住院和死亡風險可翻倍,而發生痴呆的風險增加10倍。
那麼,現在該怎麼辦?難道就一直睡著嗎?
劉醫生說:一直睡,肯定不是最終辦法。讓他睡一會,主要是降低他的興奮性。有的患者,甚至需要反覆鎮靜多次才行。
除了藥物,還需要想其他辦法。如,術後早期活動,儘可能避免身體約束儘量避免應用對精神起顯著作用的藥物;多與患者交流,儘可能讓親屬多與患者交流;視力或聽力不好患者儘早給予眼鏡、助聽器幫助;白天室內燈光開啟,夜間關閉,模仿正常的睡眠覺醒周期,夜間最少的干擾患者睡眠。另外,防止患者受傷是重中之重。
最後,護士長請教說:以後,我們怎麼才能預防類似情況發生呢?
劉醫生說:圍手術期積極恰當的處理是可以降低術後譫妄發生率並能減輕病情嚴重程度的。術前積極調整維持患者水、電解質、酸鹼平衡,改善患者一般情況並給予必要的心理準備。
麻醉時在病情允許的條件下儘量避免使用可誘發譫妄的藥物,儘可能地維持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的穩定。術中儘量減少可能引起患者內環境變化的操作,並儘可能地縮短傷害性刺激對機體持續作用時間。術後應加強疼痛管理、保證患者充分睡眠。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