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加快在全國百強城市中進位

2023-04-05     荊楚網

原標題:襄陽加快在全國百強城市中進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4月4日,比亞迪襄陽產業園投產第10條生產線,全力衝刺上半年安裝16條產線。該園區全部投產後,可滿足年產60萬輛新能源汽車裝配,年產值達140億元。

與此同時,投資216億元的吉利矽谷等一批重大項目也在加快推進。

搶占新賽道,注入新動能。襄陽聚焦汽車產業轉型和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兩大重點」,全力打造「144」產業集群,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

去年,襄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27.8億元,從全國百強城市第49位升至第45位,首次躋身全國地級市20強、中部非省會城市第一位。

「力爭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0億元!」站上新起點,襄陽市委擘畫了未來3年發展新藍圖,打造萬億工業強市和「宜居韌性智慧綠色人文」現代化I型大都市,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衝刺工業總產值過萬億

今年一季度,襄陽市圍繞23條產業鏈精準招商,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00餘個,合同投資額超3000億元,其中百億級項目6個,實現開門紅。

「招商引資是實現產業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抓手。」襄陽市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該市新開工項目814個、總投資5935億元,這些延鏈、補鏈、強鏈項目頻頻發力,為在全國百強城市中進位提供了重要支撐。

力爭2025年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襄陽吹響了在全國百強城市中繼續進位的新號角。

眼下,東風公司新能源乘用車S31項目馬不停蹄推進,計劃年內量產,年產新能源汽車12萬輛。

全產業鏈謀劃,全產業生態培育。今年以來,襄陽加快比亞迪、東風S31、中車集團新能源公交車和專用車、贛鋒鋰業5GWH儲能電池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持惠強隔膜、回天新材、廣州天賜、湖北鋰源等一批全產業鏈新材料企業,開工建設啟成、駱駝、贛鋒等汽車及電池回收項目。

襄陽市提出,力爭2025年全市汽車總產量突破70萬輛,整車和配套產值達4000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20萬輛。

堅持資源變產品、產品變產業,依託豐富的磷、鈦、矽等礦產資源和光伏、風能等自然資源,加快實施總投資1300億元的中化學、興發集團、貝瑞特等一批百億級項目,實現從自然資源到高附加值產品再到回收利用全產業鏈布局,打造千億級新能源材料產業集群。

推進「技改提能、製造煥新」行動,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裝備製造、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

高標準建設東津新區核心區

2月24日,襄江大道全線通車,從樊城區到東津新城中心區的車程由45分鐘縮短至15分鐘。

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級,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襄陽市努力打造中心城區「雙300」(面積300平方公里、人口300萬)、擁江而立的「宜居韌性智慧綠色人文」現代化I型大都市。

東津新區是省政府批准設立的全省第一個城市新區,也是襄陽都市圈的核心區。

目前,東津新區概念規劃及核心區8平方公里的「方城」建設規劃基本完成,待向省委、省政府彙報後即啟動。20平方公里建成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80平方公里交通路網基本形成。

為聚集人氣,襄陽將中心醫院、襄陽三中、科技館、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華中農業大學及武漢理工大學分校區等優質公共資源布局東津,並即將啟動建設國際會展中心、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

「高標準建設8平方公里核心區,建設好商貿、金融、文旅、教育、醫療、會展及先進位造業園區等東津新城功能區,實現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統一。」襄陽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同時,該市還將大力實施以老舊小區改造為重點的城市更新,打造半小時市區通勤圈和15分鐘居民生活圈。加強縣城建設,深入實施擦亮小鎮行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做好「交產城」融合文章

縣縣通高鐵和高速公路2條以上,機場航線覆蓋國內主要大城市,小河港區通江達海,客貨運網四通發達……

作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襄陽自古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美譽。該市提出,要變綜合交通優勢為發展勝勢,推進「交產城」融合發展。

去年,襄陽建成通車棗潛高速北段、宜城漢江二橋、河谷漢江大橋,開工呼南高鐵襄荊段和207國道襄陽段改建工程,新集水電站主河床成功截流,雅口樞紐全面建成。引進玉湖集團、浙江傳化等一批大型物流企業,年貨運量增至3億噸,鐵路物流園、公路物流園分別達15個、43個。

今年,該市將進一步織密交通路網,實施襄宜高速、襄陽機場改擴建等工程,開工襄陽至南陽高速,加快小河港疏港鐵路等項目,努力將小河港打造成「漢江航運陽邏港」。

襄陽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市將做好樞紐文章,立足「流量」爭「留量」,以交通和物流現代化促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

放大「聚人」能力,推動文旅業提質升級,打造全國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提升「聚物」水平,推進物流業降本增效,到2025年主要港區鐵路進港率達100%;補齊「聚財」短板,推動金融業增資擴容;搶占「聚信」先機,推動信息化強基賦能,形成數字經濟、數字城市、數字治理三位一體發展格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1d6e3435f0fa32cb23f089b5a278e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