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跟歷來的每次國際衝突都類似,支持者參半,有人支持以色列,有人支持巴勒斯坦。
至於究竟在國際上這兩方面究竟誰有法理,公道會自在人心。不過現實就是,誰拳頭大誰有理,在巴以衝突上可見一斑。
不過跟網友們不同,我想四川大學的大多數人都會站在巴勒斯坦一邊,這是因為四川大學曾經的學生,華西醫學院巴勒斯坦國際生海珊,在當地時間10月17日的加沙浸信會醫院空襲中,不幸身亡,而川大校友也確認了這一消息。在這次遇到襲擊而產生的500多名傷亡者中,唯一與我國有關係的人。
海珊是來自於巴勒斯坦,從那個被監禁的地方走出來已經難能可貴,更為可貴的是,他已經在川大華西醫學院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顯然他當時是有很大的機會留在中國,甚至去歐美工作,未來或許還能帶著自己的家人遠離戰火。但是他還是毅然決然的回到了巴勒斯坦,希望能通過自己學到的東西去改變家鄉。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了,即便是沒有衝突的加薩走廊,生存也是很惡劣的。缺水,缺電,缺物資,還經常有戰火衝突。或許生活在和平年代且是和平地區的中國是感受不到其中的艱難和決心的。
當然由於消息的缺失,這個消息是有一名企鵝的員工也是川大的校友,轉載的埃及埃及的川大校友馬穆德的社交內容,畢竟埃及和巴勒斯坦更為親近。
馬穆德目前在中科大讀MBA,在華為工作過,他的消息應該比較可信,算是第一手的消息。
筆者觀點:
記得在當年我剛剛做記者的時候,曾經在當時的華北油田職業學院見到了一批來自伊拉克的留學生,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們當時來華學習的是科學技術。
不過幾年後兩伊戰爭爆發,據說這些學生基本都回到了伊拉克。而他們與中國的聯繫就此中斷。
這次的巴以衝突仍然如此,即便一個普通人多麼的有家國情懷,在大的國際環境中依然會如此的渺小。
雖然巴勒斯坦需要向海珊有學識和能力的建設,但是在炮火中,卻無法憑藉意識來求生。
他的離世可以說是巴勒斯坦的悲哀,也是在家國衝突中普通人的無力和悲哀。回想抗戰的年代,我們的祖輩也是如此。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爭年代是一個充滿困苦的時期,對於經歷過那個時代的祖輩和我們來說,人們常常因為各種原因被迫捲入衝突,不僅遭受了巨大的人身和財產損失,還可能失去親人和朋友。
和平才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條件,我們真的應該珍視和平,努力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