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的這件金縷玉衣,雖精美絕倫,卻來歷成迷

2020-12-25     文藝蜀黍看世界

原標題:天津博物館的這件金縷玉衣,雖精美絕倫,卻來歷成迷

我這一次來到天津博物館參觀,看到了一件漢代金縷玉衣,它雖精美絕倫,卻也讓我充滿了疑惑,比如說它到底出土自哪裡?是誰的墓葬?何時被收藏至天津博物館?以上問題為何在館藏介紹中隻字不提?

我仔細閱讀了這件金縷玉衣的介紹,這件玉衣原玉片數高達87%,經修復還原。玉衣手套片型小巧,耳部造型寫實獨特,玉片三角形結構多,較其他玉衣製作和拼接難度更高。從介紹來看,這似乎是一件金縷玉衣中的珍品,本文中圖片均為天津博物館館藏金縷玉衣

據資料記載,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玉衣已有十幾件,其中最著名的要數1968年5月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金縷玉衣」,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玉是岫岩玉,玉片之間用金絲相連,金絲盤扣非常精美,堪稱國寶級文物。

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是漢代皇帝和名門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它的外觀和人體形狀接近。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人死後佩戴或穿上它,精氣不會外泄,屍骨方能不腐,可求來世重生,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漢朝玉衣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三種,分別用金、銀、銅線縷結,按照漢朝皇室規定,原本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其他諸侯王及貴族則只許使用銀線或銅線綴編的玉衣。

但是中山靖王劉勝只是一個皇子,按照規定是不可以使用金縷玉衣的,這也說明在當時這種規定執行得並不徹底。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的「綴玉面幕」、「綴玉衣服」,直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多年。

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終結了金縷玉衣原因很簡單,歷史上,曹操率先組織「摸金校尉」進行盜墓,發現金縷玉衣並不能使屍身不腐,而且厚葬還會引來盜墓。因此,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乾脆就下令嚴禁在墓葬中使用金縷玉衣。

我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截止目前,除了天津博物館展出的這件以外,已經完全復原的還有5件,其中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兩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

由於兩漢皇陵尚未發掘,所以目前我們尚看不到漢朝皇帝的金縷玉衣到底是什麼樣子,看到僅是在西漢諸侯王和貴族墓里發現的金縷玉衣,存世總共約12件,已經完全復原展出的寥寥無幾。

目前劉勝金縷玉衣藏於河北省博物院、劉修金縷玉衣藏於國家博物館、劉戊金縷玉衣藏於徐州博物館、梁王金縷玉衣藏於河南省博物院,此外,河南省博物院也曾展出了一件經修復的金縷玉衣,是西漢晚期某位梁王所有。

我們把話題再次拉回至天津博物館這件金縷玉衣,關於我開篇的那些疑問,誰有更加詳細的線索可供參考?不妨在評論區留言,將不勝感激!

蜀黍在這裡寫了很多的文章、拍攝了很多的視頻,但是仍然覺得不過癮,依然想用更直接的方式跟你交談,蜀黍願意蹲坐在溫暖陽光下的一處牆角兒,坐在小板凳上,慢條斯理地再給你講講最新的旅行故事,也許這一講,就是一生!請你關注我吧,我們路上不見不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0zpmnYB9j7PxaI7xb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