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31日訊(廖志全 楊夢婧) 2019年12月,自貢市表彰了一批為自貢市科技事業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科技工作者。四川輕化工大學科研項目《基於彈性模量的預應力混凝土梁無損檢測及監測系統項目》作為2018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得主接受表彰。此外,該校科研項目《構型限域的發光配合物材料的製備及其螢光傳感研究》和《新型仿生酶的製備及其用於體液兒茶酚胺的檢測》也分別獲得2019年度自貢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三等獎。
四川輕化工大學機器人實驗室(四川輕化工大學供圖)
豐碩成果的背後凝結著「輕化工人」的心血與智慧,近年來,四川輕化工大學圍繞「研學結合,產教融合,特色發展」戰略,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獲得了顯著成效。
成果:讓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現國產化
由於技術手段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我國現有的無損檢測及健康監測方法,在適用於混凝土結構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長期以來在混凝土結構上鑽孔取芯,並進行載荷試驗,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會對結構造成一定損害,難以大面積檢測。
為此,針對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安全性能檢測,以熊興中和吳佳曄為首的科研團隊歷經數年,在國內首次提出並建立了一套基於衝擊彈性波、以彈性模量為核心的快速檢測技術體系和解決方案。項目技術應用對象以橋樑為核心,並可拓展適用於各類預應力或高強混凝土的結構物,如超高層建築、大跨度結構、港工、高鐵軌道板、水利基礎設施等,滿足了我國對混凝土結構安全性能檢測的迫切需求,具有對橋樑無損傷、測試簡便、快捷高效等優點。
四川輕化工大學學生進行機器人實驗(四川輕化工大學供圖)
該系統的研發在國內外同類產品中處於技術領先地位,不僅滿足了我國對混凝土結構安全性能檢測的迫切需求,還能推動無損檢測行業技術發展,並能代替國外同類產品,讓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現國產化。
希冀:以獲獎為起點,爭取取得更好的成果
「這個課題的確立,其實源於多學科的融合及團隊精誠合作。」四川輕化工大學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人工智慧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熊興中介紹道,通過與四川輕化工大學原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吳佳曄教授合作過程中,大家感到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安全性能檢測方面,國內技術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如何突破技術壁壘,做到無損檢測、提高檢測精度,是值得研究和探索一個問題。
熊興中(左二)接待泰國交流團(四川輕化工大學供圖)
由於涉及多學科交叉的問題,在熊興中教授和吳佳曄教授的帶領下,利用四川輕化工大學多學科發展的優勢,該團隊組建了一支擁有教授3名,副教授9名和博士7名,涉及檢測技術及自動化裝置、土木工程、模式識別及智能系統等多學科組成的科研團隊,來自多個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圍繞同一個課題,開始了一段長達十餘年的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過程,最終在2017年進行成果整理並鑑定,並在2018年成功申報四川省科技進步獎。
「這一系統的檢測精度高、功能強、適用範圍廣、技術成熟性高,經過對比,目前,這一系統是國際市場上功能最強的一項產品。」熊興中說:「能夠獲獎很不容易,但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只是我們這個科研團隊的起點,今後,我們還將在科研方面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好的成果。」
探究:開展多項合作,助推學校科研事業發展
近年來,四川輕化工大學將科研作為發展重點,目前已擁有化學工藝、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發酵工程等3個四川省重點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數學等7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涵蓋32個二級學科。
學校圍繞著這些學科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積極開展學術研究,攻克了一大批科學問題。學校先後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0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近1000項,到位科研經費由2015年的2000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1.08億元。在研究成果方面,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6項、市廳級科技成果獎248項;出版學術著作240餘部,獲得授權專利667項,發表學術論文8615篇。
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學校還建設了釀酒生物技術及應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人工智慧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釀酒專用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等一大批平台,有效地支撐了學校科研事業的發展。
此外,學校以組建特色產業學院、研究機構、成立產業聯盟等形式,與行業企業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近年來,學校先後與中國酒業協會、五糧液集團公司、自貢市政府、自貢燈彩集團等共建中國白酒學院和中國彩燈產業研究院,並結合自貢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契機,成立了川南發展研究中心、產業轉型與創新研究中心等數十個直接服務於自貢地方經濟發展的研究機構。目前,這些機構已充分融入自貢新材料、機械製造、信息自動化、交通運輸等領域,成為自貢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強有力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