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大殺器」亮相背後凝結著這個人的畢生心血!

2019-10-03     清朗天空

清朗天空

感受法治新生態

國慶閱兵式上,

最讓人振奮的莫過於

傳說了十幾年的「終極大殺器」,

——東風41洲際戰略核飛彈

終於揭開神秘的面紗。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大國重器的亮相,

讓北洋君想到了這樣一段對話:

「他搞『民兵』是要瞄準中國的,

而我搞『東風』是要保護中國的!

七十多年前,

有兩位一同留學美國的中國小伙兒,

很快成為朋友,

然而幾十年後,

這一對曾經的朋友,

一個為美國設計了「民兵Ⅲ」飛彈,

一個為中國造出了「東風」洲際飛彈。

這位旅美八年,毅然回國

為國造「東風」的年輕人,

出身中國近代最顯赫的「名門」,

父親是梁啟超,

哥哥是梁思成。

他,就是「東風」系列飛彈的主要研發者,

中國著名的飛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

——梁思禮

梁家一門九子皆才俊,

當有人問到梁思禮,

從父親那兒繼承下來的

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

梁思禮的回答是:「愛國!」

今天,當我們為祖國強大的國防

驕傲、自豪的時候,

不能忘記他,

新中國「馴火者」梁思禮!

NO.1

從承歡父親膝下的「老白鼻」

到矢志報國的愛國青年

梁思禮生於1924年8月24日,

當時的梁啟超已經51歲。

老來得子,

讓梁思禮一出生便備受父親疼愛。

梁啟超親昵地稱他「老baby」,

後來乾脆漢化成「老白鼻」。

3歲的梁思禮

1941年,

高中畢業的梁思禮申請到了

美國嘉爾頓學院的全額獎學金,

母親東拼西湊籌集了

400美元為他買了船票,

把他送上了赴美的郵輪。

在開往美國的郵輪上,左一為梁思禮

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梁思禮剛到美國,

就與國內斷了聯繫,

一個獨在異鄉的17歲少年,

從此開始了獨立的窮學生涯。

為了賺錢,

他在學校食堂洗盤子,

在餐館當服務員,

在罐頭廠裝罐頭,

他不敢去赴女同學的約會,

因為連5美分的可樂都請不起……

可就是在如此窘境下,

梁思禮居然在兩年後執意放棄

能提供全額獎學金的嘉爾頓學院,

只因為他迫切想學一門工業技術

「學成回國為國家建設出力」。

所以,

梁思禮1943年考入

有著「美國航空航天之母」「工程師的搖籃」之稱的

普渡大學改學電機工程。

(5年後鄧稼先也進入這所大學學習物理)

在這裡,

他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學業,

又用了四年時間

取得了辛辛那提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8年,重回普渡大學的梁思禮找到自己當年的畢業照

梁思禮研究的方向是自動控制,

碩士期間就獨立負責

美國海軍艦船炮塔自動控制、

自動控制炮塔瞄準等課題。

在當時的美國人眼裡,

這個中國人一旦畢業,

立馬就能在美國的大工業公司那裡

謀到一份薪水不菲的工作,

從而一步登天躍升美國的上層社會,

但是梁思禮從未這樣想。

八年的留學生涯,

他心中念念不忘、朝思暮想的,

依然是那一片古老的土地。

準備登船回國的梁思禮

在1949年夏天,

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梁思禮

便義無反顧地登上了那艘

著名的「克里夫蘭總統號」郵輪,

啟程回國。

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

「我離開時的感情,

只有期望,沒有留戀」。

克里夫蘭總統號郵輪,1949年——1956年,這艘輪船先後搭載梁思禮、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郭永懷、王希季等大批科學家回國

當船還在海上時,

梁思禮從無線電中聽到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

聽說了新中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

興奮的梁思禮找來了一塊紅布,

把一顆大星放在中間,

四顆小星放在四角,

在這面自製的國旗下,

他召集其他人

一同開了一個party,

共同慶祝新中國的誕生。

NO.2

中國的飛彈

必須做下去

1956年,國家制定十二年科學規劃,

梁思禮負責了

噴氣技術部分(即飛彈和火箭)的起草。

這一年是梁思禮

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裡,

他迎娶了他的妻子麥秀瓊,

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更明確了餘生所要奉獻的目標:

研究中國人自己的飛彈。

不久以後,

梁思禮被正式調到

剛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擔任自動控制研究室主任

成為了院長錢學森手下10個室主任之一。

國防部五院剛組建時在一所療養院辦公

所謂的自動控制系統,

簡單來說

就是飛彈的自動駕駛儀。

它在飛彈飛行過程中

遇到外界干擾偏離軌道時

能夠自動修正,

同時在接近目標時,

又按照制導指令

改變飛行軌跡直接打擊目標,

可以說是飛彈的「神經中樞」。

可在當時,

五院100多人,

除了院長錢學森,

沒有一個人

真正見過飛彈或火箭。

梁思禮和別的室主任一樣,

手裡既沒有資料,

也沒有任何相關儀器設備。

中國的航天事業,

真正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

梁思禮和其他同事們一起,爭分奪秒,

經過反覆分析試驗,

成功的研製出

完全合格的國產燃料和原件。

在1960年11月5日,

我國第一枚飛彈「東風一號」試射成功,

射程比它仿製的蘇P—2火箭還要遠一半。

兩年以後,我國自行設計的

中程地地飛彈(東風二號)即將試射。

梁思禮顧不上照顧即將臨盆的妻子,

只是在出發前匆匆對妻子說:

生了男孩就取名為「凱」,

女孩為「旋」。

他相信一定能凱旋歸來。

飛彈發射當天,

為了更好地觀察彈道轉彎的情況,

梁思禮不顧危險

跑到發射架側面一公里左右的地方,

他眼睜睜看著,

飛彈起飛幾秒鐘後,

像喝醉了酒似的搖搖晃晃,

頭部還冒白煙,

最後掉了下來,

地面砸出了一個直徑20多米的大坑。

望著深深的大坑,

很多同志泣不成聲,

梁思禮卻始終面無表情、

一言不發。

他仍然給剛出生的女兒取名「旋」

因為他相信一定能成功。

在梁思禮一直的信念里,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和失敗,

新中國的飛彈事業應該做下去,

必須做下去,

做到做不下去也得做下去!

如果說飛彈如噴著火舌的莽獸巨龍

那麼梁思禮就要做那勇猛的「馴火者」

要為這頭巨龍套上籠頭,

綁上鞍韉,

駕著它馳向祖國強大的光明未來。

終於在兩年後,

東風二號飛彈在酒泉發射成功,

從此我國擁有了自主研製的飛彈,

可是梁思禮並未滿足於此。

通過試驗,梁思禮發現東風二號

原來採用的蘇式技術有很大的隱患。

蘇聯飛彈的控制系統

是無線電橫偏校正系統,

飛彈在無線電的兩個波瓣間飛行,

但是一旦遇到複雜的山地地形,

波瓣會被扭曲,

飛彈就可能打不准。

而當時我國已經在準備「兩彈結合

(用飛彈發射核彈頭)的試驗,

全程都是在自己的國土上,

飛彈飛行過程中如果發生偏差,

後果不堪設想。

發現問題的梁思禮果斷跳出了蘇聯的框架,

他經過反覆計算,

創造性地研發出了全慣性制導系統,

不僅排除了山地地形的干擾,

而且極大地提高了飛彈的制導精度。

1966年10月27日,

我國用這種

完全自主研發的「東風二號」飛彈(改進型)

攜帶原子彈

從甘肅酒泉發射,

準確命中新疆羅布泊的目標塔,

一舉震驚了世界!

從此

中國成為了真正

具有核打擊能力的國家。

然而此刻,

梁思禮和同事們的目光,

已經投向了更遠的未來。

1966年「兩彈結合」成功後,梁思禮(左二)與聶榮臻(左五)、錢學森(左四)等在發射現場合影。

NO.3

回國,從來沒有後悔過

文革結束後,

梁思禮重新回到業務領導崗位,

一直被迫擱置的洲際飛彈

也重新提上日程。

當時負責國防科委的張愛萍將軍

提出了「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就是

要向太平洋發射洲際運載火箭。

按照國際慣例,

在公海上試射

要提前公布目標的經緯度,

這就等於邀請全世界來觀摩這次試驗,

美國的軍艦

一得到消息就等在附近海域,

就是要親眼看看

中國人的洲際飛彈到底能不能成功。

對於擔任精度分析

小組組長的梁思禮來說,

肩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他帶領小組成員,

從設計、工藝、環境和可靠性等方面

做了大量細緻的精度分析工作,

模擬了各種情況,

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確保了本次發射的萬無一失。

1980年5月18日,

遠程火箭從酒泉基地點火,

在飛行了9070公里後,

準確落在了南半球預定海域。

後方總指揮部里一片沸騰!

聶榮臻元帥

激動地握著梁思禮的手說:

四個現代化靠買是買不來的,

你們立了大功。

中國第一枚洲際運載飛彈全程飛行試驗成功

NO.4

唯有愛國這一課

我不曾落下半節

在百餘年的近代中國史上,

梁氏家族精英輩出。

他們為後輩所積澱下的,

不是巨額財富與顯赫階層,

而是用知識、教養、胸懷、貢獻、犧牲,

構築了真正的「豪門」。

梁家一門九子皆才俊,

先後出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位院士,

其他姐弟也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顯赫的成績,

儘管他們每個人的興趣和領域都不一樣,

但他們共同之處就是

都在盡己所能,

成為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

作為梁啟超的兒子,

梁思禮曾經享受著父親光環

給他帶來的無比榮耀,

也曾在特殊時期遭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

當有人問到梁思禮,

從父親那兒繼承下來的

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

梁思禮的回答是:「愛國!

晚年的梁啟超曾寫下

「人必真有愛國心,

方可以用大事」

來告誡留學海外的子女。

梁思禮後來談到,

哥哥姐姐們都曾受過父親言傳身教,

只有他幼年即與父親永別,

國學功底自己最差,

但愛國之心,

是傳承在梁家的基因里的,

「唯有愛國這一課,我不曾落下半節」。

梁思禮留學美國時,

認識了一位來自北京的好友——林樺,

兩人都是飛彈系統的專家。

當1949年梁思禮啟程回國時,

林樺選擇留在美國;

當梁思禮任國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時,

林樺在五角大樓擔任攻擊系統負責人;

梁思禮研發了「東風」飛彈,

林樺設計了「民兵」飛彈;

梁思禮成了航天部的總工程師,

但仍然拿著微薄的工資,

住在單位分配的宿舍里;

林樺成為波音公司首席科學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拿著幾十萬美元的年薪

住在西雅圖的別墅里。

有人問梁思禮對此有何看法,

他十分自豪地說 :

他乾的民兵飛彈是瞄準中國的,

我乾的東風飛彈是保衛我們祖國的!

與那個年代國防科技戰線上的所有人一樣,

他的身影被大戈壁上的黃沙遮掩,

他的名字被打上絕密的標籤,

他的事跡無人知曉,

連同他的親朋好友,兒子女兒,

都不清楚他的具體工作。

他曾說過,「愛國,不需要理由」,

在今天,「東風」系列集體亮相,

當「東風41 」被外媒稱為

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飛彈」時,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

將他遺忘在歷史裡。

他的名字和他的豐功偉績

應被每個中國人銘記!

今天,請讓我們一起銘記和緬懷他!

「飲冰室」出身的「馴火者」——

梁思禮 !

來源:北洋之家在線

編輯:方琮 高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yWDkG0BMH2_cNUgC8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