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保安砍傷39名師生:比調查作案動機更重要的,是這件事

2020-06-05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原標題:小學保安砍傷39名師生:比調查作案動機更重要的,是這件事

文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昨天上午8點左右,廣西梧州一小學發生一起持刀傷人事件,令人震驚的是,行兇者竟是該校的保安李某文,他瘋狂砍傷了39名師生,其中,37名學生輕微傷,兩名成人傷勢稍重,已送往醫院救治,目前無生命危險。

有報道稱,該學校前任校長是兇手的弟弟,也就是說,做為哥哥的李某文利用裙帶關係,進了學校,負責門衛和校園巡查任務,長期住在學校,也有網友猜測李某文的作案動機,想知道到底什麼原因,讓他對朝夕相處、弱小無力的孩子痛下殺手?

對於李某文的作案動機,相信警方調查後,會給出明確答覆的。

我想說的是,當務之急,要做好受傷的37個孩子的心理危機干預,減輕或消除孩子們的心理傷害。

孩子的年齡太小,心理承受力不高

據了解,受傷的學生大多是該校附屬幼兒園學前班兒童,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大多只有6、7歲。在鎮衛生院,數十位受傷的孩子正緊急搶救,一邊輸著液,一邊被抱往救護車上。五六個孩子頭部被包紮,上衣布滿鮮血,輸液過程中,不少孩子哭著喊「要媽媽」。

6、7歲的孩子,心理的自我調節能力還沒有形成,無法合理化這件事,受到的心理傷害會更大、更嚴重。

別說孩子,就是成人遇到這件事也會驚慌失措,非常害怕,但是,成人經過一段時間後,會慢慢對這件事有一個合理的認知:「我遇到了壞人,讓我受了傷」,會逐漸把這件事當做偶然的、極端的個案來看待。

孩子卻沒有這樣強的心理調節能力,孩子的心理是脆弱和敞開的,這件事對其的心理衝擊是巨大的,如果沒有及時的心理疏導,孩子們會把問題泛化,會覺得哪哪都是壞人,到處都不安全,這種不安全感會遷延到學校或其它公共場所,甚至在家裡,也會擔心突然有什麼可怕的事情發生,會覺得哪裡都不安全,不敢一個人在家,不敢上學,不敢出門,對其社會功能造成損害。

場景變化太快、對比太強烈、體驗太痛苦

據一個老師回憶:事發時,正是孩子們吃早飯的時間,老師正幫孩子添飯,絲毫沒有察覺危險正在逼近。李某文一走進教室,就用刀砍孩子。他帶著兩把刀,一把放在袋子裡,一把拿在手上。等老師發現時,李某文已經砍傷了七八個孩子。吳若瑤拿起板凳與李某文搏鬥,然而頃刻間,又有三四個孩子被砍傷。吳若瑤回憶,李某文個頭並不大,搏鬥時兩人都摔倒了,李某文見勢不妙就轉身離開了教室,整個行兇過程時間很短。但就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班上已有好多孩子受傷。

早飯時間,本是美好、靜謐的時光,卻被兇手的突然瘋狂行兇打破,而這個兇手,竟是孩子們朝夕相處、大家都認識的保安叔叔!

李某文被帶走

據知情人介紹,案件中,很多孩子受傷,「一位朋友的兒子手指沒有了,還有頭部出血。」忽然之間,就沒了手指、頭破血流,這樣血腥的畫面、痛苦的體驗,對比強烈的場景轉換、殘忍的行兇行為,對孩子來說,反差實在太大、體驗太痛苦、心理衝擊太劇烈。

孩子缺少表達或排解負面情緒的能力

有的孩子可能剛受傷時,會害怕、哭鬧、找媽媽、情緒不安,慢慢地,可能就沒有什麼大的情緒反應了,大人會以為孩子「沒事了」,「好了」。

實際上,由於孩子不會表達或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突發事件的負面影響也許以另一種形式被藏在孩子的心底,壓抑下來,對其之後的生活和學習產生巨大影響。

影視作品中,對這些有所關註:

《我的小小鋼琴家》小男主角因為車禍失去母親,而害怕聚光燈;

《交響情人夢》男主角因孩提時代遭逢飛機迫降,導致成年時仍會有經歷重現或是回憶式惡夢,導致無法搭乘飛機;

5·12汶川地震中,有一些孩子由於在地震中喪失了父母、家人,家毀人亡,突如其來的變故無法承受,表現出不斷回憶地震的瞬間,高度警覺,迴避他人,無法正常學習、和他人交流等創傷性應激障礙症狀。

在「保安砍傷39名師生」中,一方面,6、7歲的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本就不高,另一方面,現場的暴行又格外殘忍,孩子們的心理傷害會極大,據報道,多位老師在現場安撫受到驚嚇的孩子,但是只靠老師的安撫是不夠的,當務之急,需要心理專業人士要介入,提供心理援助,疏導孩子,進行危機干預。否則,對孩子一生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和傷害。

———— · END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vUnhnIBnkjnB-0z4c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