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高家花屋:藏在深山的清代大宅院 歷經三代人建造而成

2019-10-18     十堰晚報


青山環繞,綠植擁抱下的高家花屋,宛如世外桃源。

文/記者 張貞林 圖/記者 劉成臣 通訊員 劉榮清 張雲朝

近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竹山縣的高家花屋榜上有名。這座位於川、陝、鄂三省交界處的清代大宅院,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它又有哪些傳奇故事?記者帶著這些疑問進行了探訪。

藏在深山的清代大宅院

高家花屋位於竹山縣竹坪鄉解家溝村一組的半山坡上,坐東北,向西南,背靠延綿千里的群山,明堂開闊,秀水環繞。山上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山下良田萬頃,稻菽流金,這裡宛如世外桃源。

高家花屋始建於清朝中期,於1810年完工。它占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現存建築48間,內住12戶人家。10餘米高的門樓上,寫著「慶衍共城」4個大字。沿大門前十三級青石台階拾級而上,迎面而來的是選材精良、精雕細刻的「八字」門樓,大氣磅礴,給人一種高山仰止之感。

處處可見精美裝飾


高樓飛檐,展示了高家花屋往昔的輝煌。

高家花屋採用馬頭式封火牆,建造工藝複雜多樣,雕刻繡花大量使用,因此被譽為清代豪華莊園。

它採用三進院落,四周沿中軸展開,共有兩個單元三進三重四個天井。外圍以條石奠基,方磚走牆,青瓦蓋頂,既可防風遮雨,又可抵禦外侵。內部為木質結構,既便於雕刻,又可抗震。

整個花屋依山而建,外觀看著一幢比一幢高,走進屋內,卻不覺有高低之分。最高一幢房屋,同最低一幢房屋的轉樓,房頂是基本平行的。

正房是磚木結構,偏房是土木結構。進入正房,需登上2.8米高的十三級石階。大門是石檻、石夾、石頂,兩邊石磴上各有一石鼓,門的上方兩邊各雕刻一個貔貅。迎面磚牆鑲有石窗,每一扇窗戶上都雕刻有各自不同而又相互對稱的人物圖案。

順著前庭進大門二樓,就是一處開闊的戲樓。站在這裡,可以想像200多年前富甲一方的高家鼎盛時期,院外車水馬龍,院內歌舞昇平。花屋後面有供人遊玩、賞月的花園,當年園中奇花異草,爭奇鬥豔,十分漂亮。


精美的壁畫、石刻,這裡隨處可見。

令人驚嘆的是,高家花屋至今保留了大量壁畫、石刻,處處可見精美裝飾。房檐下,兩側各有長幅壁畫,內容為「李淵過臨潼」、「劉海戲金蟾」等石刻;牆壁保留著上百米的彩繪裝飾畫,色彩艷麗、形象生動傳神,雖經百年風侵雨蝕,仍光彩照人;門窗、格柵均裝飾有各種花草圖案,非雕即畫,美觀漂亮。至今,我們還能清晰地分辨出石榴、梅花、麒麟、喜鵲、人物等20多種圖案,惟妙惟肖,生動自然。

第三重門匾額為「宏圖遠肇」,筆法蒼勁。從大門開始,院內的磚、石、木雕刻工藝精品比比皆是,件件傳神。從磚雕門樓到大理石雕門檻、門鼓、門枋、門楣、柱礎,到正面外牆上青石雕刻的「福」、「祿」、「壽」、「喜」窗戶,到院內木雕的門、窗、戶、扇、檐板、柱頭等精雕細琢,技法嫻熟,栩栩如生,令人流連忘返。雕刻圖案選材廣泛,既有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田園風光,又有「龍鳳呈祥」、「喜鵲鬧梅」、「鹿鶴同春」、「鳳戲牡丹」等瑞象。整體建築裝飾呈現出一派富貴吉祥、古樸凝重、雅致和諧的田園貴族生活景象。



歷經三代人建造而成

高氏宗譜記載,春秋時,高氏始祖高柴公在楚國被封為共誠侯,其子孫自漢以後出將入相。清朝,高氏家族誓不為官,族人各自外出尋求發展。其中一支高氏族人,即高啟元父子準備去西安,走到竹山解家溝時人困馬乏,於是安營紮寨。高氏父子決定仿照老家祠堂,建一座大合院,所用建築材料除樹木、磚瓦外,包括石條、石几、石雕等全部在老家加工好,運送過來,安裝師傅也是從老家請來的。

高家花屋歷經三代人,耗時多年大體完工。花屋建成,武昌高氏族長率一眾族人前來祝賀,並紀念始祖共誠侯,這就是「慶衍共城」一匾的來歷。

滄海桑田,歷經200多年,高家花屋依然精美壯觀。無論時代怎麼變遷,牌匾「慶衍共城」4個大字一直沒變,它們仿佛在向世人講述著高氏一族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q5H3m0BMH2_cNUgLuy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