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謙:毛澤東主席為尼克森的題字淺析

2022-08-08     祖國網

原標題:彭光謙:毛澤東主席為尼克森的題字淺析

作者:彭光謙(華語智庫理事長。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安全政策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1972年2月21日--2月28日,尼克森首次訪問新中國,實現了他所說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尼克森在回憶錄里寫道:「當我們握手的時候,意味著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為了紀念這次歷史性訪問,尼克森以私人名義贈送給毛主席4件禮物:瓷製天鵝、水晶玻璃花瓶、尼克森本人的名片和高腳酒杯。毛主席回贈了錦緞包裝的200克「大紅袍」茶葉。同時,應尼克森的請求,毛澤東主席手寫一幅書法作品,送給尼克森,上面寫著「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馬觀花」12個字。毛澤東主席給外國領導人親筆題字,這似乎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毛澤東主席作為飽讀詩書,博通古今,學養深厚的傑出領袖,在這樣一個重要的外交場合的題字,顯然不是率意而為,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有著深刻含義的。但迄今對這12個字的解說並不充分。據說毛澤東主席在武漢一次會議上曾表示,尼克森並沒有理解他的意思。那麼到底應當如何理解毛澤東主席這樣一幅具有時代價值的題字的含義呢?本人才疏學淺,不揣冒昧,談點個人淺見,以就教於方家。

要理解毛澤東主席的題字,必須首先了解尼克森訪華的歷史背景。在尼克森訪華前美國對新中國已經實行了長達20多年的敵視、包圍、遏制、封鎖和武裝禁運,力圖將新中國一舉扼殺在搖籃里,中美全面斷絕了一切聯繫。在這20多年裡,新中國不但徹底粉碎了美國扼殺新中國的罪惡企圖,而且在與美國帝國主義的較量中,不斷成長壯大,成為國際戰略大三角中舉足輕重的力量。而美國在與蘇聯的博弈中,卻漸趨下風,形成蘇攻美守的局面。為了改善美國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被動態勢,尼克森政府多次發出改善中美關係的信號。毛澤東主席敏銳地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歷史契機,果斷地做出了「聯吳抗曹」的戰略決策,推動小球轉動了地球,促成尼克森訪華。中美結束了20多年的隔絕狀態,標誌著中美關係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毛澤東主席的題字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寫的,題字可以說是對中美關係的歷史總結,也是對現狀的描述和對未來的期盼。

老叟坐凳。唐·白居易《江南遇天寶樂叟》詩:「白頭老叟泣且言,祿山未亂入梨園」,「老叟」,即白髮老人。尼克森訪華那一年,毛澤東主席已入耄耋之年,而尼克森不過59歲,整整相差了一代人。作為長者,毛澤東主席自稱「老叟」,表達了中國文化中固有的謙遜態度。從新中國成立至尼克森訪華,20多年來,在極其複雜的國際鬥爭中,毛澤東主席始終以維護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紮根中國大地,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坐看潮起潮落,臥聽風聲雨聲,縱橫捭闔,指揮若定,把握時代的脈動和和歷史前進的航向,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始終把戰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對推動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也不例外。毛澤東主席在這裡既表達了堅如磐石的無產階級立場,也顯示了不卑不亢,不急不舒,對於打破堅冰,推動中美關係早日正常化,所具有的充分耐心和信心。

嫦娥奔月。尼克森敢於突破歷史的禁錮,不遠萬里,從大西洋來到太平洋,從西半球抵達東半球,飛越大半個地球,與中國領導人實現跨越太平洋的歷史性握手,在國際關係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尼克森的中國行對世界的震動幾乎可以與嫦娥飛天一躍對天庭的震動相比擬。特別是由於中美相互對立與隔絕長達20餘年,美國人對中國的陌生程度,或者說美國人對中國的無知、偏見和仇視,所造成心理距離,不亞於地球人與月球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對尼克森跨越太平洋鴻溝所表現出的遠見卓識和政治勇氣,毛澤東主席無疑是十分讚賞的。

走馬觀花。尼克森從2月21日抵京,到2月28日離開,在中國一共逗留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顯然對從未接觸過中國的尼克森來說,要在一個星期的時間裡了解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具有無限魅力的中華文明與東方價值觀的風貌是不可能的。這是需要尼克森畢其一生來探索的永恆課題。所以毛澤東主席坦率地指出,尼克森一個星期的訪問充其量只不過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希望尼克森能以這次訪問為起點,進一步認識中國,讀懂中國。在這裡毛澤東主席以博大的胸襟,向尼克森以及全世界友好人士發出了熱忱的邀請,對以尼克森為代表的美國人民,表達了進一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推進中美關係正常化,實現長期友好的真誠期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fb507d625ac9b72f8b449eef2469d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