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億閒錢買理財,卻募6000萬補充流動資金,不缺錢的品茗股份把IPO當提款機?

2020-10-22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有2億閒錢買理財,卻募6000萬補充流動資金,不缺錢的品茗股份把IPO當提款機?

來源|價值線研究院

作者|文刀

近日,上交所官網消息顯示,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品茗股份)科創板首發事項獲得通過。

價值線研究院發現,儘管公司已成功過會,但圍繞在公司內控管理、財務質量等方面的諸多問題仍較為突出。

公司資金充裕無對外借款,連年投入巨資購買理財產品,卻募資6000萬元補充流動資金。公司高管變動較為頻繁,財務總監曾經在一年之內更換三人。

公司過往業績對稅收優惠依賴較為嚴重,凈利潤含金量明顯不足。此外,品茗股份還存在與關聯公司存在共用「品茗」商標的情況,其同業競爭問題也受到較多質疑。

大額購買理財產品 卻融資補充流動資金

公開資料顯示,品茗股份成立於2001年,總部位於浙江杭州。作為一家建築行業信息化產品及解決方案提供商,品茗股份目前形成了建築信息化軟體及智慧工地產品兩大類產品,能夠滿足各參與主體方在工程項目成本、安全、質量、進度、信息管控等方面常見的信息化需求。

本次IPO,品茗股份計劃發行1360萬股,預計募集資金5.9個億元,用於AIoT 技術在建築施工領域的場景化應用研發項目、智慧工地整體解決方案研發等項目,並補充流動資金60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品茗股份曾在2019年7月在證監會首次披露招股材料,當時的擬上市地點為創業板,擬募集資金總額僅為3.65億元。

(2019年招股書說明書)

對比兩份招股書可知,在半年多時間裡,公司就上調了2.25億的募資額度,1.65億投入到AIoT技術在建築施工領域的場景化應用研發項目,另有6000萬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價值線研究院注意到,品茗股份在報告期內均存在大額的閒置資金。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品茗股份用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的金額分別為7000萬元、2.19億元和1.88億元,上述行為產生的投資收益分別是269.68萬元、221.13萬元、118.39萬元。

此外,品茗股份先後於2016年11月、2018年5月、2019年5月三次進行現金分紅,分別為1983.60萬元、1467.86萬元和2487.21萬元,合計金額達到5938.67萬元。

品茗股份壓根並不缺錢,卻緊急提升募資金額,難道真把科創板一級市場當作了「人傻錢多速來」的提款機?

一直以來,不差錢卻又來股市進行惡意圈錢的行為備受投資者所詬病,對上市公司聲譽亦產生了極壞影響。

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去年10月19日科創板上市公司傳音控股,僅公開交易10個交易日就發布公告,將凈募集的26.75億元中的25億元用於現金管理,用於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投資產品(包括但不限於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等),引發軒然大波。

和關聯公司存在同業競爭

品茗股份實際控制人為莫緒軍,直接持有公司32.96%股份,也是公司管理團體的核心人物。而除了品茗股份之外,莫緒軍名下還有一家名為杭州品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品茗信息)的企業,也在使用「品茗」商號。因此,品茗股份商號存在一定冒用及侵權風險。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品茗信息作為公司關聯企業,不僅存在混用「品茗」商號問題,還存在著一定的同業競爭隱患。

資料顯示,品茗信息成立於2010年2月,註冊地址同樣位於杭州。實控人莫緒軍持有該公司44.69%的股份,為其第一大股東。招股書顯示:「品茗信息主要從事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和技術服務業務,屬電子政務領域,主要面向政府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機構及類似公共資源交易系統建設的客戶,如」銀行系統客戶「 。

與此同時,品茗股份認為:「品茗信息與品茗股份所從事的建築行業信息化產品及解決方案業務,屬於不同類型的產品業務,面向不同領域的下遊客戶。因此,品茗信息不存在從事與發行人相同或相似業務的情況

但是,品茗股份又在招股書《影響公司盈利能力或財務狀況的主要因素》一節中(P268)表示:「公司的主要客戶為財政審計、高等院校、水利、交通、石化、郵電、電力、銀行等特定行業相關單位

顯然,銀行客戶屬於品茗信息與品茗股份共同的下遊客戶,因此,兩家公司並非「面向不同領域的下遊客戶」。如此以來,品茗股份與品茗信息的同業競爭問題恐怕就無法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實控人兼董事長莫緒軍之外,品茗股份總經理李軍、董事陶李義、副董事長李繼剛、副總經理章益明、副總經理陳飛軍均在品茗信息中持股股份。其中,董事陶李義還在品茗信息擔任監事之位,而莫緒軍則擔任執行董事一職。如此以來,若品茗信息與品茗股份面臨到同一客戶訂單,公司高管將如何平衡其中的利益關係?投資者的利益是否會受損害?

經銷商管理體系混亂,引發訴訟

品茗股份在2017年發生的訴訟問題,暴露出公司在內控管理方面的不足。

天眼查信息顯示,2017年1月,焦作新天正科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焦作新天正")曾因"豐樹"、"品茗"品牌獨家代理權問題起訴品茗股份及其全資子公司西安豐樹電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豐樹"),並且在一審中獲得勝訴,法院判決品茗股份、西安樹要向焦作新天正支出賠償金100萬元。

2017年6月,品茗股份上訴並獲得發回重審。但在重審過程中,焦作新天正於2017年10月提出撤訴。資料顯示,品茗股份於2017年5月25日進入了上市輔導期。因此,有業內人士分析,品茗股份很可能因為IPO問題選擇了庭外和解。

從這一訴訟事件可以看出,品茗股份銷售人員涉嫌隨意授權區域獨家經銷商資格,公司經銷商管理體系較為混亂,公司內部管理存在較大問題,這可能也是公司業務遲遲難以真正走出浙江省內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從銷售區域來看,品茗股份銷售主要集中在浙江省,2017年-2019 年,公司來源於浙江省內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2.22%、53.81%和 46.51%,公司存在銷售區域過於集中的風險。

頗為滑稽的是,在公司面臨銷售區域過於集中風險的同時,品茗股份又面臨客戶結構過於分散的風險。

如下圖所示,過去三年,品茗股份客戶總數量分別為13,734家、17,280家和16,466家,數量龐大且變動劇烈。此外,公司前五十名客戶的銷售收入合計占比分別為30.33%、27.16%和32.03%。

可以看出,品茗股份客戶分散從而導致公司缺乏規模較大的客戶,客戶數量過多又增加了客戶關係管理的工作量和經營成本。從這一個角度來看,公司經銷商因獨家代理權而發生訴訟額問題也就不難理解。

財務總監頻繁更換

半數利潤來自稅收優惠

實際上,品茗股份不僅客戶數量變動劇烈,其高管人員也存在頻繁變動的問題,尤其是公司財務總監曾在一年內三次換人,引起了眾多投資者的吐槽。

招股書顯示,2016年8月3日,品茗股份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王亞波離職,接替財務總監職位的是朱廣寧。然而,2017年3月,朱廣寧又因個人原因離職,致使公司財務總監只能由總經理李軍兼任。

2017年12月,公司監事會主席楊靜離職。2018年6月,職工代表監事厲紅權因個人原因離職。值得注意的是,楊靜曾為公司核心技術人員。

核心人員的頻繁離職,無疑說明了公司高管人員的穩定性有待加強。而對一家擬上市公司來說,財務總監這一關鍵崗位的頻繁變動往往對導致投資者對其財務質量的擔憂。實際上,從品茗股份的過往業績來看,其凈利潤的含金量明顯存在不足。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9年(下稱:報告期),品茗股份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45億元、2.22億元、2.83億元,同期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3310.37萬元、5577.02萬元、7429.41萬元。

表面看來,品茗股份業績似乎保持了穩定的增長,但在其凈利潤之中,稅收優惠返還卻占據了過半比例。如下圖所示,2017年-2019年,各項稅收優惠在品茗股份利潤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分別是68%、52%、46%,平均占比超過50%。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重點軟體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系先由企業自行申報享受後稅務機關再審查,公司認為其 2019 年度符合重點軟體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條件,2019 年度已經暫按 10%稅率享受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但若公司最終未通過2019年度重軟企業認定,公司則存在被稅務機關追繳企業所得稅稅款的風險。因此,品茗股份2019年凈利潤還存在「下滑」的可能。

對於品茗股份IPO過程中的其他問題,價值線將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