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辦公室睡了一覺的功夫,還在迷糊著,突然聽到同事突然喊了一句西工小街拆了?小編心中為之一顫!前一段才剛去吃過天府的擔擔麵和丹珍的冰鎮桂花湯圓,怎麼就突然拆了?直到看見了這些殘垣斷壁才確認,的確是被拆掉了。
朋友就此告別。去舊迎新,這無疑是好事,只是戀舊的人有太多的不舍罷了。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小街可是當年洛陽市商業行業的風向標,消費趨勢的導航站,百姓日常生活的大貨倉。可以說,形容它是西工地域或洛陽全市的國計民生「晴雨表」毫不為過。
今天,當我再次走進小街,撿拾起遺落在歲月角落的記憶,恍然入夢矣。
西工小街帶給了小編無數的回憶,從幼年記事起,小街的熙熙攘攘眾多的建築標識就在小編的腦海中浮浮沉沉,慢慢的拼湊出一個完整的西工小街。
喧鬧的人群,兩側永遠在排隊的小街鍋貼,排隊等著領菜夾饃的丹珍湯圓,街角售賣鐵板魷魚的吆喝聲,「來把涮牛肚」「來給桌子收拾收拾先上件啤酒,兩份炒麵」熟悉的獨屬於小街的吆喝聲仿佛又在耳邊響起。
聽父輩們講那時候,從澗西、老城或周邊縣城來洛陽辦事和遊玩的人都要到西工歇歇腳,喝點水吃頓飯,都把小街做為最後一站。因為當時的火車站、汽車總站均在這裡設置。回民來了可到街北頭的回族飯店吃飯,其它消費者肯定將當時僅有的兩個知名飯店做為就餐首選。一個叫二十飯店,後來又更名為豫香樓。這裡最有代表性的主食為「小籠包子」和「洛陽水席」;另一個飯店位於二十飯店的街對面,叫紅衛飯店,後更名為「西工飯莊」(現小街鍋貼店的房東),這都是當時工薪上班一族能在此消費的美食樂園。既經濟、也實惠,關鍵是對胃口。
經過這麼多年,城市在不斷的發展進步,西工小街早已經不是當初洛陽人逛街遊玩休閒的唯一去處了,但是小街在人們的心中仍然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承載了無數人的的回憶。
現在市政重新將這裡重視起來,對現有破舊建築拆除重建,對道路等公共設施進行提升改造,將西工小街打造提升為特色文化、美食街區,其改造工程已被列入全市2019年民生實事。
計劃12月底前力爭完成小街改造工程,所以今年年底大家將有望可以逛上「全新」的西工小街。
悠悠的叫賣聲,濃郁的市井味道,都漸行漸遠迴蕩在歷史的時空里。小街註定是親切的,宏大的,包容的,承載著無數人的喜怒哀樂。隨著時光遠去,它已成為一道深深鐫刻在記憶里的印記。我相信,嶄新的街也將續寫著未來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