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一季度,全市142個科技創新重點項目開工率100%,完成年度投資19.18億元,超額完成計劃任務。
今年,我市圍繞全省十強產業、全市八大產業集群,結合創新鏈體系建設,發揮駐威高校動力源作用,實施了142項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其中,有實現從0到1的顛覆性技術項目,有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的「卡脖子」技術項目,有企業對標國外產品自主研發的國產化替代技術項目,更有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的變革性技術疊代項目。一季度,這些項目的開發、實驗、產業化生產已全部鋪開,為全市產業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走進臨港區塑料助劑產業園,金泓集團新廠區5棟生產車間正緊鑼密鼓建設中,用於生產高端MBS產品的2號車間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用時5年,我們成功研發出了集高抗沖、高熔指、低氣味等性能於一體的高端MBS產品,打破了國外技術及產品壟斷,市場前景廣闊。」金泓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投產後,高端MBS產品年產能將達到1.5萬噸,預計新增年銷售收入6億元。
除了科技含量高、市場應用廣,一批重點科技創新項目還立足本地產業實際和發展需求,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
我市被譽為「中國海參之都」,海參養殖、捕撈市場需求量較大。緊盯產業需求,在山東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廠區,一款新型水下作業機器人雛形初現。「這是我們專門為刺參養殖、采捕開發的新產品,水下作業深度可達30米,目前已進入樣機組裝階段。」公司研發人員介紹,通過對刺參工程化精準養殖關鍵技術與采捕智能化裝備的研究,該項目解決了傳統采捕痛點,提升刺參工程化養殖作業效率3至5倍,實現了刺參養殖工程的裝備自主化與智能化。
諸多項目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完善的制度保障機制。我市將142個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全部納入市重大項目管理服務平台,每月按時調度各個項目進展情況,梳理承擔單位基本情況,協調解決推進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後續,我們將支持更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創新平台開展協同攻關,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助力產業發展向中高端穩步邁進。」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