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聚焦」探秘番地事件革命遺址(圖)

2019-07-22   陝西網韓城

過去,芝陽鎮趙峰村被人們熟知,是因為這裡是北鼎塬花椒產業示範基地,產的大紅袍花椒色澤鮮艷、顆粒飽滿;而如今,趙峰村再一次「聲名鵲起」,吸引著更多人走進它、了解它,是因為韓城市又一黨員教育基地——番地事件革命遺址在這裡揭牌。



永葆黨性

7月1日,市委書記褚錦鋒帶領市委常委班子成員來到芝陽鎮番地事件革命遺址,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紀念建黨98周年主題黨建活動,為黨員教育基地揭牌。歷經大半年時間的精心修復、打造,番地事件革命遺址終於解開了神秘的面紗,成為繼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念園、范家莊第一黨支部、芝陽鎮東英村等之後的又一黨員教育基地。隨後,全市黨員幹部紛紛走進這裡,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



聆聽紅色故事

撥回時針,重溫歷史。據村委會主任馬小平介紹,番地事件發生於1936年2月29日晚,「中國工農紅軍陝東遊擊支隊」三、四中隊宿營在西番地(後合併至趙峰村),拂曉時遭到敵保安團的包圍偷襲,在第三中隊隊長王作棟同志的帶領下進行突圍,5名革命戰士壯烈犧牲,3名戰士遭敵逮捕後,在獄中堅貞不屈,終被敵殺害,英勇就義。



革命遺址外景

伴著瀰漫村中的椒香,沿著巷道一直往南走,幾經轉彎,不一會兒,番地事件革命遺址映入眼帘。走進院子,座北朝南的兩面窯洞,便是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陝東遊擊支隊」三、四中隊的宿營地,裡面擺設著那個年代的農具、桌子、土炕;東房兩間紀念廳是這個遺址的「核心」,陳列著番地事件的相關文獻資料,游擊隊員作戰用過的馬刀、土槍等,一幅幅歷史圖片、一件件革命實物,向人們展示了那段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革命歲月,講述著紅軍戰士忠於革命、不懼犧牲的英雄壯舉。






英烈事跡展示

芝陽鎮黨委副書記張亞濤告訴記者,去年10月份,番地事件革命遺址的修復、打造工作拉開序幕,在市委組織部的多次指導下,基地於今年7月1日揭牌。「隨後還將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提升講解員水平,開展黨員幹部現場教學活動,同時依託資源發展紅色旅遊,讓其成為增加村民收入的新渠道。」他說。



參觀學習

韓城,是一片具有光榮革命傳統、豐富紅色資源的熱土。從1927年第一個地下黨組織范家莊支部成立,到1928年成立中共韓城臨時縣委;從黨在韓城第一支武裝力量的誕生,到「高家坡暴動」「番地事件」,再到韓城兩次解放,紅色基因始終薪火相傳。1937年,八路軍主力從韓城芝川渡口東渡黃河出師抗日,韓城老百姓送來米麵作軍糧,卸下門板鋪路面,籌集船隻渡黃河等,留下許多軍愛民、民擁軍的感人故事。銘記歷史,繼續前行,如今,隨著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念園、范家莊第一黨支部、番地事件革命遺址等紅色教育基地的相繼修復、揭牌,已然為韓城市廣大黨員幹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建設黃河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精神富礦和動力源泉。

來源:韓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