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PTSD,竟然被知乎節目治好了

2022-08-15     娛樂硬糖

原標題:「高考失利」PTSD,竟然被知乎節目治好了

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暉

「沒有什麼地獄到天堂,但至少我努力過,無愧過,收穫過。」 2019年,知乎用戶wss在回答「高考真的能決定你的未來嗎?」時,講述了一個叫「黃學神」的人點撥他學習的故事,2.9萬人為之點贊。

今年,走紅網絡的土木畢業生大猛子又有了新的答案——他拿起一張印著「高考失利」的白紙,畫上一個大大的句號,然後一邊激情撕掉白紙,一邊以咱熟悉的東北味普通話說道:「高考失利算什麼,你的人生取決於你自己,任何時刻也不能讓別人兒去做主,是吧,兄弟們。」

離高考過去多年,很多人還會做著回到考場的夢魘或是對很多事都喪失信心與積極性,留下了高考ptsd。

大猛子樸實的「行為藝術」激勵到了很多老鐵,也治癒了很多高考ptsd患者。事實上,該視頻出自知乎8月9日推出的高考紀實人物訪談節目《我的高考笑忘書》。節目找到12位不同背景的知乎答主,作為高考「過來人」分享自己的經歷。他們提供了12種面對高考失利的人生態度,這些回答或許正是你我心中的答案,或許不是,但都不妨礙有心人有所獲。

正如一位知乎用戶給節目的留言,「人生是道多選題,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帶著勇氣往下走,才能走出自己的答案。」不管是剛經歷高考陷入迷茫的年輕人,還是高考完很多年仍對高考有心結、有餘悸的社會人,都能從中找到面對人生逆境的共鳴與啟發。

2022年是恢復高考的45周年。高考曾經最宏大也最具體、也是之所以牽動全社會的主題在於——「改變命運」。但站在近半個世紀之後,站在知乎這個絕大多數用戶已經歷或將經歷高考的平台,或許我們是時候以平常心看待高考。

他們的命運,高考並未決定

《我的高考笑忘書》里訪談的12個人物,有演員、導演、科學家、副教授、程式設計師、工地技術員等等,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經歷——高考失利。就像知乎同一問題下的12個不同回答,節目真實呈現了高考失利後的12種不同人生。

因錄製工地樸實搬磚視頻走紅網絡的大猛子,曾經是個貪玩的聰明孩子。因為從小被老師誇讚聰明,大猛子在學習上吃了「龜兔賽跑」的虧。他總以為自己聰明能很快在高考前補回課程,殊不知前期懈怠落下的課程已積重難返。

最終,大猛子在高考的賽場上無力回天。高考後,他痛定思痛、沉下心來,為了早點賺錢養家,他選擇了土木專業,在實習與工作中吃苦耐勞。正是這種苦中作樂的堅定態度,也讓大猛子意外收穫了網友關注,開啟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令硬糖君印象深刻的還有《創造101》選秀出道的話題人物王菊。王菊從小就有進演藝圈的夢想,但高考藝考卻全軍覆沒,她被迫回到正常統考的賽道。

大學畢業後,王菊從事過小學老師、培訓師、經紀人等各種各樣的工作,最終通過101選秀,輾轉回到了自己夢想的領域。經歷人生種種起落後,王菊感慨:「人生中最重要的篇章,其實是在離開學校之後。試錯成本有低有高,但是只要你去嘗試,就還有成功的可能。」

除了王菊幸運的逆風翻盤,還有女科學家唐立梅一步步穩紮穩打找到人生熱愛的例子。本來應該去北大清華的唐立梅高考發揮失常,只考取了普通本科,選了自己聽都沒聽過的專業勘察技術及工程。

但通過考研考博,唐立梅最終去了浙江大學地質學專業,並在蛟龍號的科考中找到了自己畢生想做的事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希望年輕人們可以不用著急,也不用太焦慮,還是一步一步地腳踏實地,做好當前的事情。」唐立梅道出了給年輕人的忠告。

面對高考失利,大猛子、王菊、唐立梅選擇在之後的人生中繼續努力,但也有很多選擇直面失利、勇敢再來一次的人。

知乎遊戲領域的優秀答主大魚,曾在所有人不理解、不看好的情況下,堅持復讀了三次。有人認為他即使復讀三次成功,也是無意義的事。但大魚卻始終堅持自我,坦然道:「從第一次高考到最後一次高考,它不是我的傷疤,它是我的一個勳章。」

與大魚一樣,二胖也通過復讀再戰的經歷從男孩變成了男人。復讀時期,二胖遠走他鄉,每日按斤做題。那段日子,二胖感覺自己瞬間成長,練就了「什麼苦難也不怕」的心態。

復讀那年,二胖高考遇到綿陽市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他穿著拖鞋踏進考場,冷靜沉著完成了考試。妻子直言是復讀改變了他,讓他迅速成為家裡的頂樑柱。

無論是大猛子、王菊、唐立梅,還是大魚、二胖,他們都沒有讓一次高考失利改變自己,而是努力把高考失利變成了激勵自己進步的人生財富。

沉澱良久的「高考社區」

這檔引人深思的《我的高考笑忘書》能夠從知乎體系里孕育出來,硬糖君一點也不意外。畢竟,每年高考過後,知乎的高考新舊貼就會如期登上熱榜,湧入大量新人留言。

可以說,這些年,知乎沉澱出了一個包含大量高考優質內容的「高考社區」。單是2021年,知乎就積累了超 4000 萬高考相關問題和回答,涵蓋超過 2800 所高校和 700 個專業的相關討論。知乎高考內容共服務用戶數近3500萬,相關問答總瀏覽量近20億。

知乎中,有「高考真的能決定你的未來嗎?」這類失意考生關心的問題,也有準備上大學的考生更關心的實際問題——填報志願。

在「對2021年高考志願填報你有什麼好建議?」問題下,答主@羅俊彥 甚至使用形象的插圖來簡單直接解釋平行志願的意思,實乃面向大眾的高考百科全書。

【圖片來源於知乎@羅俊彥】

也有很多家長在知乎上求助,孩子高考前該如何做好後勤。有答主從生活飲食、起居到精神方面,詳細羅列了家長注意事項。

去年,知乎就策劃了「吾輩問答」系列節目。硬糖君開篇提到的李雪琴回答「高考真的能決定你的未來嗎?」正是出自該系列的一個高考應援短片。

今年,知乎又策劃更加聚焦高考議題的《我的高考笑忘書》,其中很多人物的訪談議題都源自知乎的優質討論貼。

比如,知乎用戶仙人球仙女,從小被誇贊「別人家的孩子」。她的媽媽也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未完成的願望「壓」到了孩子身上。但事與願違,「別人家的孩子」高考意外失利,媽媽崩潰到甚至拿起菜刀對向女兒,最後還患上了抑鬱症。仙人球仙女通過自己後續讀研、讀博,讓媽媽看到了她的努力,母女之間又達成了和解。

在知乎問題「成為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就一定是好事嗎?」的回答里,很多人都有相似經歷。父母很容易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這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一個通病。而那些被迫活成「別人家孩子」的孩子,在這樣的無形壓力中很容易失去自我。幸而有像仙人球仙女一樣從父母掌控的陰影中走出來的人,他們找到了對自我的準確認知,開始更多地為自己而活。

在知乎,我們看到太多「控制型」教育的弊端,但「放養式」也不見得全然正確。

貪玩的大猛子完全是被放養的聰明孩子,卻吃了「龜兔賽跑」的虧。在知乎問題「「控制型」教育與「放養式」教育,哪種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有幫助?」中,很多人都認為兩種教育不能走極端,能有的放矢是最好。

同樣地,大魚、二胖在節目中關於復讀的經典回答,也來自知乎問題「高考復讀給你帶來了哪些改變?」大魚詳細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從愣頭青變成熟,經歷絕望、憤怒、恐懼,但始終沒有放棄。

呈現好內容的新可能?

一直以來,知乎都是天然的「考古場」,不誇張的說,靠知乎沉澱的大量優質、專業的回答內容,養活了很多社交平台的生活類、情感類KOL。但如何讓沉澱下來的優質內容不止停留於用戶偶然的「考古」,而是以更多的形式更好地被挖掘、被呈現,讓更多人在更多場景下看到。

此前知乎推出了集結天馬行空回答的知乎版《十萬個為什麼》繪本,探索了優質內容出版的形式。2019年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靈感也正是來源於知乎問答,馬伯庸在《長安十二時辰》小說後記中提到,當他看到「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問題時,腦海中最先浮現出來的就是唐代的長安城。

馬伯庸的例子,讓知乎看到了優質內容影視化的可能。2021年,知乎故事大賽舉辦特別季「長篇創作馬拉松」,打通了「問答-出版-影視」的IP鏈。

現在,《我的高考笑忘書》推出,算是知乎做出了一個新的有效嘗試——將優質回答以節目視頻形式呈現。看完這檔節目,離高考過去很多年的硬糖君都忍不住去搜羅了一遍那些關於高考的有趣回答,頗為心有戚戚焉。

每個經歷過高考的人,其實就是經歷了人生的第一次大考。無論結果如何,都需要進行一次完整的心理建設,來認知高考在我們人生坐標系中的意義。對高考的態度,影響著我們往後餘生。即便多年以後,很多人只要一焦慮,仍會做重回高考現場的噩夢。如何正確認知高考,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知乎回答貴就貴在,一問多答,總有一個回答能啟發到你。

在探索一問多答新玩法的基礎上,知乎除了這檔治癒很多人高考ptsd的《我的高考笑忘書》,還有另外兩檔將在8月播出的自製節目——首檔荒野系青年談話節目《荒野會談》,以及聚焦職場青年的紀實觀察節目《我所嚮往的職業啊》。

這三檔節目都屬於知乎暑期策劃的「2022過夏天」活動。在知乎搜索「過夏天」,還能發現除三部自製節目以外的七大活動,聚焦當下青年群體最關注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Z時代對知乎的青睞,不同於在亞文化平台消費娛樂內容,而是呈現出多元化的社區生態,用戶獲得的不是單一信息,而是多維度的「獲得感」。正如知乎創始人周源所說:「我們是時間的朋友,時間越長,最好的解答越有可能沉澱下來。最好的往往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各自的解答。」

就比如高考。知乎形成了一個關於高考的高擬真社區輿論場,既有40+用戶對孩子高考的提問與回答,也有正值高考的16+青年用戶與「過來人」有問有答。循環往復,優質內容便沉澱下來。

知乎現在又把過往優質的內容以自制節目形式呈現出來,把知乎優秀KOL答主的專業討論和人物魅力通過節目得到進一步展現。喜歡節目的人又會考古知乎的回答,最終又反哺了知乎社區生態。單純從知乎考古一個高考問題,就能被科普各方面的知識與看到更多元的見解。

如此一來,既能迅速獲得信息,又不會陷入信息繭房,知乎算是拿捏了現代人的求知生態與心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e466f81a8f6107f02106f1f1229a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