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芍藥美學筆記(ID:shaoyaoxiaojie)
近日劇荒期,四月又從一堆已完成劇庫中掏出了一部良心劇《最食人間煙火色》。
歲月靜好、溫暖且治癒,不僅僅是描繪了柴米油鹽的美好愛情。
四月在從中窺探到了非遺手作的魅力。
「手藝人最重要的不是手藝,而是守藝。」這句台詞讓四月非常深刻。
藝術是經典,需傳承,中國傳統工藝手藝需像男主景琛這樣的人去堅守,堅守自己的底線。
《最食人間煙火色》中涉及許多傳統文化,單單是男主打造居住的家——璟園。
集浙皖贛閩古民居建築之精華。傳承了傳統「雅學」,展現了中式園林美學。
除此之外,還提及了金繕、榫卯、紙傘、竹編等手工技藝。
在他們看來,「金繕,
是為了尊重和保留殘缺,
用金漆留下破碎的痕跡,
賦予過去新的生命力和美感」,
殘碎之物以金漆相連,締造了破碎感,
所以美並非都是完好無缺的。
「做榫卯結構房子的,
不到萬不得已不願用釘子」,
榫卯是在兩個構建上
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
「榫卯萬年牢」,
使房屋避免了金屬生鏽損壞家具
且保持房屋牢固數年。
劇中提及傳統工藝的細緻,
「一把傘近一百道工序,
能保證收撐三千多次不損壞,
浸水一小時不化,
五級大風不變形,
售價僅二十二」。
可如此良心的製作卻在現代化科技發展下受到了衝擊。
技藝被機械替代,傳承缺少接班,非遺手作面臨落沒。
其實在我們不知道的鄉村小巷,依舊有大批的手藝人在繼續堅持著。
就像劇中所說的那樣「他們只是習慣了沉默,但從未消失。」
古老搖滾—華陰老腔
如果遊玩了西安,一定要去高家大院。
體驗一下激情震撼的華陰老腔,一場戲幕,一曲高歌,道盡喜怒哀樂。
剛落座大院樓台前,耳邊直傳來一聲吆喝。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凳子低板凳都是木頭」,隱約也只能聽懂這兩句。
幾個身穿馬褂布衣的老藝術家,操著自己製作的月琴、板胡、梆子、板凳、鍾鈴等樂器。
吹拉彈唱,用特有的陝西腔調釋放古搖滾靈魂。
剛直高亢、磅礴豪邁、質樸奔放,直叫人熱血翻湧,仿佛身處在黃土高坡上聽那大地吟唱。
以下視頻來源於
芍藥美學筆記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贊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華陰老腔是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能夠追溯到2000多年前。
2016年春晚的《華陰老腔一聲喊》,也將這非遺文化呈現到世介面前。
現代搖滾樂和陝西華陰老腔的戲曲元素完美結合一起,不僅僅是視聽盛宴,更是文化的創新與傳承!
牛皮小兒—皮影戲
「三尺生絹做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
幾張牛皮小人兒就能靈活生動地上演一場戲劇,這都得益於背後的行家。
不僅手上功夫絕妙,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
一人便是一台戲,幕布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是承載了手藝人日夜心血的成果。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贊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皮影的製作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經歷3000餘刀的雕刻方能成型。
而每一步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步驟,複雜且奇妙。
簡單的說就是洗制牛皮,手工雕刻上色,以關節處拼接,形成活動自如的皮影。
它存在歷史悠久,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藝術源於民間,民間豐富了精神生活。
皮影藝術家們便在那小小的幕布之後演繹著自己的天地。
一批批觀眾離場,或許並不能看到皮影背後的操控者。
但只要他們感知到皮影的魅力,對藝術家們來說,就是最大的安慰。
圖:ins
歲寒三友—竹編
身邊長久的感知會比途中短暫的認識更加深刻。
從小看著姨公製作竹編,一根根竹子在他的手上輕易間就能成為一個個籃子。
長大了才明白這是一項複雜卻難得可貴的手藝。
姨公洪明達先生從18歲便開始入行竹編,5年的學徒生涯才得以出師。
那時候大多的人選擇竹編都是為了謀生。
浙皖一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中的材料,創造出方便、實用,的各種竹編用品。
一個竹藝品的誕生,需要複雜且重複的過程。
首先需要選料,上山砍竹或買竹都可,會優先選擇臘月竹,這類竹子不容易蛀蟲。
再依次裁料、破篾、打磨,不僅耗時還需不斷重複,當成為篾絲後再加以編織。
如果是大件籃子一天可以編織數個,反而越小的籃子越費時間,精緻的用品更需要細緻的打磨。
更讓我覺得驚嘆的是,沒有樣品也沒有尺寸,一竹一絲都是手工丈量而成。
大了或是小了便依法子調整,熟能生巧也就自然形成了。
姨公大多編織的都是生活工具,為了使其不單調,也會在上面寫字上油漆或廢物利用。
在用品上纏繞有顏色的廢棄塑料帶,剩下的竹子也會收拾好用來生火。
他們這一代人,擇一事,終一生,在姨公手上的傷痕就能窺探到手藝人的艱辛。
談起傳承,姨公時常感到惋惜。
「現在沒人學嘍,不賺錢還累,半天搗騰幾個,跟不上機器嘍,可惜啊可惜!」
從原始社會開始至今竹編也有5000年的歷史了。
還記得在西安參觀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的方格紋,聽講解介紹就是根據當時竹編所翻鑄。
「良工眇芳林,構思觸物騁。蔑短秋翼蟬,因助望舒景。」
幾千年匠人的智慧結晶是無法泯滅的。
網絡流行的竹編包、竹編首飾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入新時代元素,何嘗不是對竹編工藝的創新呢?
左圖:小紅書@民藝商店 右圖:小紅書@小寬竹工
指尖藝術—魚皮畫
很多非遺手作都帶有特色的民族風味,初聞「魚皮畫」是來自四月的大學室友。
她的姥爺孫茂密先生是三項非遺項目傳承人(樺樹皮魚皮浮雕鑲嵌畫傳承、赫哲魚皮手工縫繡技藝傳承、根癤雕工藝傳承)。
在魚皮上作畫,想來都有些不可思議,卻是孫先生大半輩子都在從事著的工作。
「我熱愛這個項目更離不開非遺傳承的工匠精神」。
在他看來,魚皮畫不僅僅是赫哲族人世代傳承的的富貴財富。
更是中華民族傳承的力量,是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精神文明傳承。
孫茂密先生是最早發現魚皮畫可以進行縫製立體工藝的先行者。
那麼魚皮又是如何融入生活氣息的呢?它的形式可以是平面或立體粘貼、手工縫製等。
選擇魚皮畫製作材料主料是魚皮。
主要是大馬哈魚皮,三文魚皮,鯉魚皮三種,割下來的新鮮魚皮經過鞣製(把魚皮變成皮革)再進行製作。
魚皮畫分為粘貼和鏤刻,無論哪種都考驗細緻程度,剪貼好的魚皮再用工具進行組裝,便完成了一副手工魚皮畫。
手工縫製魚皮畫製作複雜,做工精細。
不僅需要優質原料,對手工能力、審美狀態都有極高的要求。
畢竟優秀的魚皮作品也需要顏色加持,而魚皮染色困難,固色更是一種學問。
一針一線是傾注對生活的熱愛,是對民族文化的弘揚,是精神財富的傳承。
對孫茂密先生來說,再多的名義頭銜都比不過守藝人的弘揚與創新。
「非遺的『保護』一詞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說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脆弱性。」
「任何事物都有產生、成長、延續、消亡的過程,『非遺』的未來,同樣在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中。」
「我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我的使命不僅僅是保護非遺,更重要的是去弘揚,傳播與傳承。」
「讓非遺的精神、『非遺的指尖上的藝術』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尊重非遺傳承非遺。」
事實上,孫先生也在朝這個目標去發展。
創新魚皮畫就是近些年孫先生研發的魚皮樹皮畫的跨界作品,代表作 有《二十四孝》系列作品。
平常他也竭力宣傳魚皮畫,提出將魚皮畫引入校園,從當地入手,從小抓起。
讓學生了解到所在地區文化歷史的獨一無二性。
在學習欣賞本地人民生活智慧的同時,領略家鄉的民俗文化之美。
在如今浮躁的環境下,手工藝人能堅持到現在,實屬不易。
非遺是時代的回憶,是舊時光的美好遺留,而我們最應當做的就是給予它們明亮的未來。
回歸到開頭提及的劇情,男主景琛為了民族品牌。
拋棄榮華富貴也要保護民族文化不受外來玷染,而現實中的手工藝人同樣在努力著。
無論是高家大院的藝術家們、姨公日復一日的編織,還是堅持創新發展的孫先生,都在非遺的傳承上堅守著,都具有匠人精神!
借用劇中的話,
「或許,前路漫漫,
或許,黎明在即,
但我堅信在未來,
品過世界,更懂華夏之美。」
朋友們,在你眼中,
「非遺」是什麼呢?
是舊時代的產物?是與現實脫軌?
亦或是你所堅持的動力?
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文中有關魚皮畫圖片由孫茂密先生提供)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