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中產撐起一個700億IPO

2024-01-14     市界

原標題:百萬中產撐起一個700億IPO

最近,中產愛穿的始祖鳥被「潑天的流量」砸到過兩次。

一是因一件「被炒到1萬2」的龍年限定衝鋒衣,被吐槽上熱搜;二是其母公司亞瑪芬體育,終於在一聲聲「不予置評」中,踏上了赴美IPO的道路。

倘若細咂,兩者之間,又有著些許關聯。

自打被安踏集團收購以來,始祖鳥便在「變富人鳥」的道路上一往無前。「消費者買的是故事,是一種精神寄託,而不是一件實際的商品。」一手把始祖鳥推上運動奢侈品寶座,人送外號「鳥總」的安踏老臣徐陽,曾在受訪時如是坦言。

而當國內170多萬始祖鳥擁躉,集體認同「始祖鳥代表品質和身份認同」的價值觀時,也帶飛了亞瑪芬的業績:2023年前9個月,亞瑪芬營收同比增長29.9%至30.53億美元。其中,大中華地區業績增速67.6%,絕對領跑,主要靠始祖鳥。

從FILA、始祖鳥到薩洛蒙(Salomon),2000億服裝巨頭安踏有一整套「可複製粘貼」的品牌打造方法論。反過來,這些量價齊升的品牌,又成了安踏「超阿迪趕耐克」的砝碼。可即便如此,放眼全球市場,安踏離對手也尚有差距。

根據招股書數據,2022年,亞瑪芬營收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0億元),再加上安踏自身的536.5億元,總共786.5億元,約為阿迪達斯的1/2,耐克的1/5。

這或許意味著,想真正成為「世界的安踏」,一個始祖鳥還不夠。安踏可選的路徑不外乎:要麼,把「始祖鳥們」賣得更多更貴;要麼,收購更多的「始祖鳥」。

01、中國中產力挺

作為人類現知最早的鳥類,始祖鳥怕是沒想過,和龍攀上關係,自己能身價大增。

1991年,一個痴迷攀岩的加拿大小伙兒,把自己創立兩年的戶外品牌,更名為始祖鳥Arc』teryx,寓意「進取和探險精神」。品牌logo,也與之呼應,靈感來自於一隻名叫「HMN 1880柏林標本」的始祖鳥化石。

再之後,因為用經典的Gore-tex面料(一種防水、透氣、防風的面料,被譽為「世紀之布」),剪裁版型上堅持極簡,始祖鳥躍升為戶外「扛把子」品牌,幾經轉手,最後被芬蘭體育用品公司——亞瑪芬收入囊中。2019年,安踏攜外部財團,溢價43%收購亞瑪芬。始祖鳥再次易主。

始祖鳥身上,有安踏看重的諸多特質:品牌故事、技術沉澱、溢價能力。正式接手後,安踏又加了些自己的特色:渠道改革、跨界營銷。

2019年以後,安踏不僅收回了所有始祖鳥奧萊店、線上店的經營權,還把三夫戶外等經銷商淘汰出局。與此同時,作為品牌營銷的一環,始祖鳥開始頻繁現身各大秀場、影視劇畫面。

憑藉先天優勢,再加上後天努力,始祖鳥成功打開銷路,越賣越多,越賣越貴。尤其在中國。

(圖/始祖鳥微信公眾號)

根據亞瑪芬披露的招股書,截至2023年9月30日,始祖鳥在中國擁有超過170萬名會員。2018年,該數據為1.4萬。為了觸達新會員,始祖鳥門店越開越多。其在全球的138家零售店,有63家開在了中國,將近一半。其中,31家是安踏接手之後開的。

對應到銷售數據。截至2023年9月,始祖鳥在大中華區營收4.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5億元),占該品牌全球收入(9.41億美元)的將近一半。換句話說,全球一半的始祖鳥,都被中國人買走了。

如今,在上海核心商圈淮海中路力寶廣場,坐落著店鋪面積736平方米的「始祖鳥阿爾法中心」。這裡緊鄰愛馬仕、卡地亞等一線奢侈品牌,年租金超過千萬元。店內,實際銷售陳列面積僅占50%,餘下空間負責講述品牌故事。這是安踏為始祖鳥打造運動奢侈品形象的具體體現。

從單店收入情況來看,始祖鳥的運動奢侈品形象,基本立住了。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2022年,其在中國地區,每平方英尺銷售額為1269美元,平均單店月收入2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00萬元)。作為對比,定位高端的FILA,一通渠道優化措施下來,店效才從80萬元提升到100萬元。

數據在前,連亞瑪芬都不禁在招股書里多次點名始祖鳥和中國。「亞瑪芬在大中華區的初步成功,很大程度上和始祖鳥的增長有關」「截至2023年9月,大中華區收入占比達到19.4%。2020年,該數據僅為8.3%。」

偌大的亞瑪芬,不能光靠一個始祖鳥。安踏也深知這一點。2022年以來,薩洛蒙「一鞋難求」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薩洛蒙,這個有著70多年歷史的法國品牌,正在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進入中國市場。背後的推手,仍舊是亞瑪芬,以及背後的安踏。

「集團給薩洛蒙制定了始祖鳥的複製策略。2022年,薩洛蒙超過60%的收入來自鞋類,大中華區年營收同比增長72%。」亞瑪芬如是在招股書里表示。

前有始祖鳥,後有薩洛蒙,亞瑪芬營收自然屢創新高。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亞瑪芬營收從24.46億美元,增長至35.49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20.4%。截至2022年底,其營收體量和李寧大致相當,約為安踏集團的1/2。

高速擴張下,亞瑪芬的虧損情況卻不見好轉。2020年到2022年,3年累計凈虧損6.16億美元。這或許是集團被安踏收購才5年,便開啟赴美上市的原因。

02、負債壓力將大幅減小

2023年1月,安踏進行過一輪「近10年來最大規模的人事調整」。調整有兩個關鍵動作:丁世忠卸任集團CEO,但留任董事會主席;原安踏總裁鄭捷,上任亞瑪芬執行董事兼CEO。

「亞瑪芬的上市進程,要加快了。」彼時,多位業內人士一致猜測。

丁世忠放權,為的是「騰出精力盯更重要的事」。在懶熊體育創始人韓牧看來,丁世忠「最重要的事」,包括亞瑪芬IPO,以及保證與之配套的「人事、戰略以及重要決策及時到位」。

鄭捷全盤接手亞瑪芬,則符合丁世忠和安踏的一貫原則:先定人,後做事。運營上一個收購標的FILA時,丁世忠也是先找來曾擔任過Lacoste行政區總裁的姚偉雄,然後為其組建一支全新的團隊。

此次肩負亞瑪芬上市重任的鄭捷,是安踏老臣。2007年,時年37歲的丁世忠帶領安踏在港股上市。次年,時任阿迪達斯大中華區副總裁的鄭捷,就加入了安踏。

而今,隨著亞瑪芬披露招股書,安踏大動干戈做人事調整,急於推進亞瑪芬IPO的原因也逐漸清晰:一旦亞瑪芬成功上市,安踏因收購帶來的資金壓力,將被一併解決。

(圖/亞瑪芬微信公眾號)

一個細節是,安踏2018年宣布對亞瑪芬發起收購當天,亞瑪芬股價開盤即被拉高,安踏股價卻應聲下跌,跌幅達到9.15%。究其原因,外界普遍看不懂,彼時營收才200多億元的安踏,竟然出價46億歐元(約合360億元),意圖吞下亞瑪芬。

事件的後續走向也很清晰。安踏不光靠自己,還找來方源資本、Lululemon創始人、騰訊組成財團,共同出資46億歐元,拿下亞瑪芬94.98%的股份。據媒體報道,安踏當時的資金來源,包括多筆貸款。

本身貸款承壓,加上亞瑪芬連續虧損,收購亞瑪芬4年來(2019年到2022年),安踏不僅連帶著承擔虧損,資產負債率也一直處於高位,分別為48.9%、50.2%、49.48%、45.31%。作為對比,2017年至2018年,集團資產負債率分別為24.7%和32.2%。

根據亞瑪芬招股書的相關表述,一旦成功上市,亞瑪芬的虧損情況將自動好轉,安踏也能跟著減負。

事實上,作為「爆款製造機」始祖鳥、薩洛蒙的母公司,亞瑪芬本身營收能力不差。之所以一直在虧損,主要因為公司在借錢經營。賺來的錢,得還本付息。

截至2023年9月,亞瑪芬有兩筆大額長期負債:一筆約40億美元貸款,為期10年,絕大部分來自控股股東;另一筆是金融機構貸款,17.85億美元。兩筆大額貸款壓身,亞瑪芬每年利息就得上億美元。

「本次公開發行,投資者財團提供的40億美元貸款,將被股權化處理。」亞瑪芬在招股書里如是寫道。也就是說,亞瑪芬欠款會因為被轉換成股本,相應減少。至於剩下的,等公司成功上市,用籌集到的資金償還。

對於擬募資金額和每股單價,亞瑪芬並未在招股書里披露。但根據早前多家媒體的報道,公司估值可能達到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0多億元。

假如真到了亞瑪芬風光上市的那天,安踏不僅能拿到一筆不菲的投資收益,連帶著負債壓力都能小不少。屆時,有錢有閒的安踏,或許也能開始下一輪「買買買」了。

03、買成「千億營收大佬」

最近一兩年,每逢發財報,安踏都會特地製作一張營收對比圖,把李寧、耐克中國、阿迪中國和自己放在一起比較。

當然,數據和對比結果,也都是對安踏有利的。2022年,安踏終於超過耐克,問鼎了中國運動鞋服老大。但要是放眼世界,其要和阿迪、耐克、Lululemon比在全世界的賣貨能力,還是稍遜一籌。

好的跡象是,有「始祖鳥們」加持,起碼離丁世忠「2025年以前衝擊千億營收」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以當今中國公司的品牌運營能力,想在30年內做出一個始祖鳥,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通過收購,並以中國市場為潛在增長空間,就可能完成一次脫胎換骨。」丁世忠從來不掩飾自己的雄心壯志。甚至於,2015年安踏營收剛破百億時,丁世忠就定下要「10年內營收破千億」。

於是乎,以2015年為時間節點,能梳理出一條清晰的安踏「買買買」時間軸。

2016年,安踏找來日本高端滑雪品牌迪桑特,和對方母公司合資成立新公司,占股60%,負責迪桑特在中國市場的獨家運營。2017年,合作對象成了韓國戶外登山品牌可隆,方式同樣是合資成立公司。同年,安踏又先後把戶外品牌斯潘迪、香港童裝品牌Kingkow收入囊中。

「要想推高營收,收購併非唯一的方式,但確實是最快的一條路。」一位戰略諮詢從業者告訴「市界」。

緊接著,便到了「主角」亞瑪芬登場的時候。比起之前的買區域經營權、成立合資公司,安踏這一次,選了一種近乎冒險的方式:直接溢價買下一整個集團。頗有些當年吉利舉債收購沃爾沃,被形容「蛇吞象」的意味。

丁世忠後來在接受採訪時回憶,「當初買下亞瑪芬,很不容易,中間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也坦誠,能順利拿下亞瑪芬,有不少幸運的成分,「因為當時市場不好,我們溢價43%買了下來,假如市場好,根本買不到」。

丁世忠為亞瑪芬孤注一擲,或許是因為,後者身上有他對「世界品牌」的嚮往。

「比如說戶外圈子,北美、歐洲都有自己的高端戶外品牌,歐洲很少買北美牌子,北美也很少買歐洲牌子。但始祖鳥是個例外。」一位戶外愛好者坦言。

此外,不同於FILA、迪桑特、可隆只有中國經營權,安踏買下亞瑪芬,能順帶將其歐美市場收入囊中。被收購那會兒,亞瑪芬只有不到20%的營收來自亞太市場,不到6%的營收來自中國。

甚至於,有了亞瑪芬坐鎮,安踏還能多些和耐克阿迪掰手腕的底氣。用丁世忠的話來說,通過收購亞瑪芬,可以在諸如網球、戶外、健身器材等細分領域,迅速占領高點,形成和耐克阿迪「差異競爭的新對峙格局」。

「安踏集團的優勢在於,永遠是二打一。」有人曾表示,安踏用主品牌和買來的高端品牌打配合,能相互不牽制。也有鞋服業內人士坦言,靠收購打天下,根源或許在於,還沒有足夠堅固的護城河,比如Inditex(Zara母公司)的供應鏈、優衣庫的面料和營銷,或者耐克阿迪的研發、品牌力。

「商品可以被迅速製造出來,但品牌不行。」這是丁世忠多次提到的一句話。

回到2023年初那場「宣告亞瑪芬上市加速」的人事變動。彼時,除了老安踏人鄭捷接手亞瑪芬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信號:原本擔任始祖鳥大中華區總經理,人稱「鳥總」的徐陽,接過了安踏主品牌。

「這或許意味著,除了推動亞瑪芬上市之外,安踏的另一個重點,是把從亞瑪芬得到的研發、市場、技術經驗,用回到安踏主品牌身上,為其國際化進程鋪路。」一位從業者如是分析。

把「始祖鳥們」買回來漲價也好,學經驗也罷,丁世忠的夢想是把安踏打造成世界品牌,雖然這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但是是眾多中國品牌眼下正在奮力拚搏的事。

作者 | 李 丹

編輯 | 陳 芳

運營 | 解一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db073daa1da0287699ace4353631e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