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形式儲存的記憶,你真的放心嗎? | 社會科學報

2023-10-08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數字形式儲存的記憶,你真的放心嗎? | 社會科學報

數字形式儲存的記憶,你真的放心嗎? | 社會科學報

海外觀點

如今,越來越多的信息和文化正以數據形式被保存和傳播,但在私有平台的管理下,很多數字信息都被不可逆地刪除了。近日,《紐約時報》發表了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南娜·邦德·蒂爾斯特魯普(Nanna Bonde Thylstrup)的文章《我們的集體數字記憶並不安全》(Our Collective Digital Memory Is Not Secure),呼籲政府加強對數字信息的存檔與保護。

原文:人類的數字記憶並不安全

編譯 | 江 卡

圖片 |網絡

舊金山一座舊教堂中不斷地傳出嗡嗡聲,這是數百個風扇為數百台電腦散熱的聲音,表明數字時代仍在繼續。這就是網際網路檔案館,世界上最大的存檔數據集合,它不斷提醒我們,數字化的過去是脆弱的。

今年三月,美國聯邦法院裁定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借閱行為侵犯了出版商的權利。這是一場日益激烈的鬥爭中的一環,這場鬥爭將決定人類的集體數字記憶如何被擁有、共享、保存,或者永遠失去。

傳統的出版商對網上圖書館在一段時間內掃描它們的書並提供借閱服務提起訴訟,法院判決網上圖書館必須停止這種有版權的書籍的借閱服務。上訴正在進行,但如果法院的裁決得到支持,就會嚴重削弱網上圖書館和類似機構保護公眾獲取信息、使其不受私人平台侵擾的能力。

數據經常遭到大規模刪除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伴隨著失去。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費德若篇》(Phaedrus)中警告,文字的發明破壞了記憶,使人們「聽了許多事」,卻「什麼也學不到」。後來打字機使得許多文書工作得以產生,這引起了人們對文件丟失與遷移的擔憂。如今的數字社會,文件損失、忽視的模式與過去如出一轍,只是出現了平台和技術的變化。

從流媒體平台將純數位元組目從庫中移除,到政府削減國家圖書館系統性投資,再到數字集中化的影響,數據正以驚人的速率消失。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創始人布魯斯特·卡勒(Brewster Kanle)說,由於政府的壓力或僅僅是操作錯誤,數據會經常遭到大規模刪除,對於那些已經被清除的網頁,網際網路檔案館通常是唯一可以再看到它們的地方。

但很少有非營利組織或公共支持的數字圖書館能夠以實現數字知識民主化所需要的規模來運作,這就意味著,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決定將留給強大的、受利益驅動的企業或政治領導人。這一事實不僅對個人,而且對整個文化都有巨大影響。許多數據丟失的例子對文化生產、歷史寫作及最終對民主實踐都產生了影響。

科技公司在數據、內容和審查方面的政策有自己的動機。它們通過選擇性地存儲一些數據來實現利潤最大化,並通過取消對其他數據的訪問來減輕監管負擔。在這方面,邊緣化社區可能特別脆弱。

此外,現在許多文化形式幾乎完全依賴於數字格式:許多電影和音樂作品現在只有電子形式,甚至有的書只出版電子版本。這使得包括流媒體服務和一些音樂平台在內的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掌握了控制藝術傳播的巨大權力。一些影視出版商從它們的流媒體服務中刪除了大量的電影和電視節目,甚至一些電視節目的創作者也沒法看到自己的作品。

政府應優先考慮公共存檔

雖然不是所有東西都值得保留,雖然數據丟失的歷史跨越了數千年,但數字化數據存儲正在面臨根本性的挑戰和保存危機:網際網路的分散性會導致連結失效和內容丟失;數字信息固有的動態性和不穩定性是另一個風險;而自然災害和火災以威脅物理存檔的方式同樣威脅著數字存檔。

這些挑戰要求新的解決方式,一些組織採取了激進的方式來應對。現在,在挪威北極高地的斯瓦爾巴群島上,除了全球種子庫(Global Seed Vault)之外,還有一個北極密碼庫(Arctic Code Vault)。但是,在冰冷、廢棄的礦井中保存代碼,並不能解決管理數據所有權和控制權的權力結構這一更廣泛的問題。

或許,政府應該停止依賴私有通信平台來進行公共行政的日常運作,而應該優先考慮公共存檔。此外,一些機構,如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都應該在機構安全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包括指定公共部門數據的安全運輸和檔案的專業管理規則,以及公眾可以自行取得的要求等。這些組織,無論是新興的檔案機構,還是成熟的公共機構,都需要穩定的財政和制度支持才能蓬勃發展。

在我們考慮基礎規章方面的改變之外,我們也要意識到,放棄一些數據和保留一些數據同樣重要。文化的歷史不是單純的增多和累加,數字時代的知識生產,就像幾個世紀以來的知識創造和儲存一樣,正不斷地在得失之間搖擺。

小規模的數據丟失,如丟失手機通訊錄,是數字世界中常見的弊端,但是大規模的數字刪除總是錯綜複雜的。對丟失和刪除的應對措施必須超越技術修復和直覺反應,政府和組織必須不斷評估管理我們與數據關係的道德和監管框架。

我們生活在一個近乎無限知識積累的時代,這種說法已經不再適合描述這個我們每天都在失去數據的社會了。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1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檔案記憶再生產造就時代經典 | 社會科學報

數據記憶可能重塑人類本質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