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戰記》硬核中國風,國產科幻電影支棱起來了嗎?

2022-08-14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明日戰記》硬核中國風,國產科幻電影支棱起來了嗎?

第3619期文化產業評論

《明日戰記》宣傳來勢洶洶,票房卻一路走低,上映9天,堪堪破3億。這部影片在宣前映後兩個世界,一方面是因為爽片不夠爽,和預熱期待差距大;另一方面則是亮點不突出,難以撬動更大的受眾層。但作為中國首部科幻機甲電影,影片在中國風機甲的創新上仍然值得點贊。今年暑期檔,《外太空的莫扎特》《獨行月球》《明日戰記》三部科幻題材電影展現了國產科幻在類型多元化和視覺特效上的進步,同時也反映了國產科幻電影在工業美學和科幻內涵上的一定局限。

作者 | 周思藝 (文化產業評論作者、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審 | 時光

編輯 | 半島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憑藉前期的高燃宣傳和金牌班底坐鎮,號稱「中國首部科幻機甲爽片」的《明日戰記》於七夕開啟點映並斬獲了6300w+的單日票房,成為僅次於《獨行月球》的暑期檔種子選手。

不過,《明日戰記》後續的表現卻較為乏力,不僅票房一路下滑,豆瓣評分也僅拿到了6.4的入門分數。如今,貓眼對其作出的最終票房預測已經落至5.2億,與其4.5億港幣的投資相比,想要回本(票房至少需達到11.6億+)還有很長的距離。

明日戰記票房走勢 來源:貓眼專業版

宣前映後,潮起朝落

明日戰記為何票房失利?

作為國產電影中少見的科幻品類,《明日戰記》在上映之初被寄予了頗多期望。

影片在2015年曾發布一支先導預告片,最初名叫《矛盾戰爭》。

2015年先導物料

2017年2月在深圳開機,正式定名為《明日戰記》。

2017年先導物料

2018年,影片發布了先導預告,在這支預告片中,已經可以看到許多電影成片的精彩場面。

2018年先導物料

2019年,影片再次發布了一支新的劇場版預告,增添了不少劇情線索。

2019年先導物料

正當大家翹首以盼時,電影卻因為製作、疫情、檔期等因素,遲遲未上映,直至今年暑期檔才與大家見面。對電影來說,可謂十年磨一劍,而對觀眾來說,也是攢足了期待。

回顧《明日戰記》的營銷動作,可以看到影片主要的預熱發力期在上映前的半個月。主打的營銷點有三個:其一是圍繞古天樂的機甲情懷、科幻初心做文章,引發觀眾的共鳴;其二是展現影片的硬核製作,巨量投資,冠以「中國首部科幻機甲爽片」的名號;其三是以古天樂、劉青雲、劉嘉玲、張家輝、謝君豪「四帝一後」的陣容撬動觀眾的熱情。

除了微博和抖音強有力的話題引導,《明日戰記》還在北京舉辦了觀影禮,發動藍V矩陣和大V媒體助陣宣傳,古天樂通過視頻連線講述了幕後的故事,甚至變身抖音「翻紙」達人,不斷為影片造勢。

這些組合牌打下,影片的前期聲望已經搭建了起來。在不少支持者的展望中,《明日戰記》的票房數字或將超過十億。但也有部分人持保留態度,把區間劃到了5億-10億之間。

豆瓣電影票房組員預測

電影的實際市場表現也印證了部分網友的預測,電影上映8天票房僅過3億,口碑引流乏力,後續或會止步於5億。

前有猛虎強壓,後有追兵勢起,《明日戰記》檔期競爭壓力較大,在自身質量和口碑沒有較大優勢的情況下,很難突破10億關卡,註定是部虧本的電影。

號稱「中國首部科幻機甲爽片」的《明日戰記》,為什麼沒能達到觀眾的期待呢?筆者作為買票入場的觀眾之一,或許可以評價一二。

首先,預期拉高,爽感不足。

本來以為有五六個劇本打底至少有個故事,但卻只有命題作文般的一句話背景交代。

本來以為機甲大戰會是全片的燃點,但無效晃動的鏡頭和煽情的BGM總是讓人出戲。

本來以為劉嘉玲張家輝要貢獻影帝影后級的表演,但其實只是貢獻了影帝級的宣傳。

作為一部爽片,爽感不足是致命傷。爽感可以按摩觀眾的感官,麻痹人的邏輯思維,但不夠爽卻會讓人把注意力回歸到邏輯與內容上,從而開始挑剔影片中的細節和硬傷。據說影片在上映前文戲刪到了只剩框架,在我看來影片前三分之一的文戲甚至還可以繼續精簡,把「父女情」「兄弟情」「戰地愛情」都拋到一邊,把「人與機器人」的辯論全部放下,更快節奏地切入戰鬥模式。既然定位為爽片,那就一爽到底,不要撓痒痒似的拋出一個被無數科幻電影闡釋了無數遍的問題,把觀影體驗拆得七葷八素。

其次,亮點有限,引力不足。

如果拋開糟糕的故事架構和輸出較弱的明星陣容,影片最初宣傳中的核心賣點是「機甲」「特效」。但客觀而言,電影中的視覺特效可以說是無功無過,對於普通的觀眾來說看個熱鬧可以,但對於經驗豐富的機甲迷和科幻迷而言卻不會有太大的吸引力。網友對影片的評論大多是「特效用心了,但……」「如果不是看在它特效製作的誠意上……」便可見一斑。

顯而易見,《明日戰記》的核心賣點不足以支撐其預期的核心受眾,其他亮點對普通觀眾而言,也無法讓它和別的電影拉開差距,這也導致其在後續營銷上較為乏力,能夠帶動的觀眾體量不大。

刑天舞干戚,窮奇御魑魅

中國機甲打開新思路了嗎?

《明日戰記》雖然在影片層面存在不少的問題,但作為中國本土第一部「機甲電影」,對其「探路者」的身份,還是應當給予一定的肯定。

「機甲」的概念源起於日本,隨著日漫的全球熱潮,這一詞被直接引用於指代那些由人類操縱的大型戰鬥機器人,如高達、機動警察、新世紀福音戰士就是機甲的典型代表。

新世紀福音戰士

但在發展中,由於創作者的不同理解和機甲迷的討論碰撞,尤其是受歐美許多電影、動漫、遊戲作品的影響,「機甲」這一詞彙的內涵和外延變得十分龐雜。

如遊戲《光環》中的士官長S-117「約翰」,漫威電影中的「鋼鐵俠」,《環太平洋》中的「機甲獵人」,「終結者」系列中的T-800機器人,充滿機械美感的「變形金剛」,人機融合的賽博格……都曾被一些人定義為是「機甲」。「中國機甲計劃」的發起人孫世前在採訪時則曾提到,變形金剛在好萊塢電影中的概念設定不屬於機甲,而是有著自主意識的智慧生命體。

遊戲《光環》中的士官長

其實,作為科幻電影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機甲」多數時候以兩種主要的形態呈現:其一是我們熟知的戰鬥機器人,沒有自主意識,而是通過智能計算機系統控制機體戰鬥,如《明日戰記》中的刑天和窮奇。

明日戰記中的機甲

其二是為人類操縱者服務的機甲系統,通過機械增強人的單兵協調和作戰能力,比如影片中劉德華和劉青雲的鋼鐵鎧甲。

機甲讓單兵作戰能力加強

近年來,如何打造中國獨特的機甲文化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在軍事、遊戲、裝置、動漫、影視等領域,都湧現了一些新穎的機甲形象。

比如中國風機甲動漫品牌「摩動核」開發的呂布、敖丙、白起、幹將等一系列產品;孫世前工作室與《和平精英》合作出品的「古神戰甲」,科幻類IP作品集群《生肖金剛》等。

而《明日戰記》中的巨型戰鬥機甲——爆裂王者「刑天」和狂暴使徒「窮奇」,則是國產科幻電影中對中國風機甲的首次展示。刑天是上古神話中與天為敵,身首異處的英雄,陶淵明以詩讚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窮奇則是《山海經》(《西次四經》)中的凶獸,傳說身如虎,背有翅,十分兇惡。

影片將機甲命名為「刑天」「窮奇」,顯示出一種將傳統文化融入中國科幻的鮮明意識。兩個巨型機甲在造型上也與原型做了一定的勾連,窮奇動作迅猛,窮追爛打,如虎之勢;刑天則勢大力沉,「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戰鬥不休。

窮奇

不過,也有一些觀眾認為,影片中的中國風機甲形象除了名字之外,在造型上並未展現太多的特色,就算改名N1、W2,也不會有違和感。這亦說明,機甲的中國化,不能停留在淺表層面,還需考慮很多要素,比如獸設造型的典型取材、精神氣質的內核注入、圖騰與科技感的平衡、審美與功能的和諧。

但不管怎樣,《明日戰記》仍然在機甲科幻領域為國產電影邁出了第一步。

類型、視效、主旨

國產科幻電影能媲美好萊塢嗎?

從《外太空的莫扎特》到《獨行月球》,再到《明日戰記》,這個暑期檔帶著十足的科幻味。自2019年《流浪地球》打開中國科幻的大門後,國產科幻電影終於有了新的進益。

一方面是在類型上的豐富化和定位上的清晰化。

《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一部兒童奇幻片,主要面向青少年觀眾,用奇幻與現實的融合來反思兩代人的矛盾;《獨行月球》則是一部科幻喜劇,屬於合家歡類型,沈騰在月球上上演中年獨孤月的爆笑自救;《明日戰記》首開科幻機甲,撬動了一定男性受眾,冰冷酷炫的機甲反襯的是人的情義。

另一方面是在視效上充分體現了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

《獨行月球》的特效由國內頂級特效公司MORE VFX製作,41000平米的置景、100%實景搭建月球基地、200噸石頭磨成沙子做月面,4000多條虛擬鏡頭拍攝、5000萬根金剛鼠毛髮的真實還原……才讓中國式的浪漫生髮於月球之上。

《獨行月球》特效製作特輯

《明日戰記》由「天下一ONECOOL」特效公司製作,劇組透露「電影使用了超過1700個特效鏡頭,占據全片百分之九十,超出以往亞洲電影所做的數量。」因為中國團隊的不懈努力,即便從一張白紙開始,也能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科幻世界。

《明日戰記》全視角製作特輯

《外太空的莫扎特》中,中國團隊則首次在外景地現場實現動捕虛擬拍攝,完成了「莫扎特」這一兼具毛絨質感和熊貓萌態的形象。以往,導演和演員需要去想像虛擬角色的長相、位置、跑動路線來完成拍攝,而More VFX團隊研發的系統可以讓導演和攝像在拍攝現場直接看到莫扎特,從而更好地實現真人與虛擬角色的配合。

《外太空的莫扎特》莫扎特

「莫扎特」製作花絮

類型上的多元和視效上的進步無疑提振了許多觀眾對國產科幻電影的信心,同時也引來不少質疑。

一部分網友認為,即便宣傳的天花亂墜,但中國電影的特效仍然比不上數年前好萊塢電影的水平,遑論科幻巔峰。

另一部分觀眾則強調,國產科幻電影或許在特效上有所進步,但科幻內涵仍然匱乏,沒有給人太多驚喜。比如《獨行月球》的平凡英雄拯救世界,過於典正;《外太空的莫扎特》的教育反思,直白而空泛;《明日戰記》的地球環境保護,也只是一個沒有深刻洞察的空殼。

評分低迷的國產科幻電影

這些聲音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脫離實際唱衰,不觀左右激進的觀點則不可取,國產科幻電影產業需要的更多是思維理念上的革新和工業美學上的升級,而這終究是歷時久遠的修行,需要更多的創作者和更多的作品來不斷積累經驗,百鍊成鋼。

結語

正如中國傳媒大學丁亞平所說,好的科幻電影「不應該止步於對科技力量的無限認同,不應該服從於星辰大海的叢林法則」,而應當在超人類的世界中審視人性,反思文明,接納更多的哲學命題與悲劇力量。就像《月球》里試問,一個被賦予了情感與心智的機器人,也會感受到最極致的孤獨嗎?就像《天鵝輓歌》里問詢,如果複製人在生命消亡時能夠將愛與記憶延續下去,你是否能接受它成為你或你的另一半?就像《銀翼殺手》里複製人在雨中獨白「我曾見過人類無法想像的美,我曾見太空戰艦在獵戶星座旁熊熊燃燒……」你是否也會一瞬間被觸動?

話題互動

您對 機甲電影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加入私密社區

主題閱讀

⊙殺手不冷靜,麻花再開心

⊙多圖表|上半年中國電影市場真面貌

⊙打破六分鐘怪圈,網絡電影的天花板能破嗎?

推薦收聽

「二舅」爆款誕生:現實主義題材如何藉助流量發力

冬奧種草谷愛凌,體育培訓就此逆風翻盤?

羽生結弦,比金牌更重要的使命

玩偶修復師、手機入殮師、貓糧品嘗師:這些職業月入上萬?

熊貓自古是頂流!爆火的冰墩墩,能成為中國文化IP嗎?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請給周思藝 打賞,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 作者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cd1779558233ec8875ffb2d3e51cf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