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InfoQ 研究中心
今年年初,InfoQ 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軟體技術發展洞察和趨勢預測報告 2023》,在報告中將各個領域的關鍵技術按照不同成熟度階段進行了劃分,總結並生成了中國技術成熟度評估曲線。
在年度報告的研究和撰寫過程中,InfoQ 研究中心觀察到,雲原生是 2022 年的年度技術熱詞之一,同時也是很多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支撐。作為年度趨勢報告的延續,InfoQ 研究中心希望更細緻地梳理雲原生領域技術的發展情況,並基於 2023 年雲原生領域的種種變化與發展,更新《2023 中國雲原生領域技術成熟度模型報告》。
同樣,中國雲原生技術成熟度模型也建立在三大核心指標(技術專利數量、技術發展時間、技術輿論指數)的基礎上。同時 InfoQ 研究中心還參考了市場規模、融資事件等公開資料,結合了雲原生領域內各位專家的觀點,最終選擇了 20+ 關鍵技術點,並形成了相應的成熟度曲線。
備註:
中國雲原生技術成熟度三大核心指標氣泡圖
此外,在模型生成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雲原生技術正聚焦於具體業務場景落地,並希望與各位讀者分享我們的觀點。
技術生態、行業環境、宏觀環境共同推動雲原生技術聚焦業務場景落地
一方面是技術生態的高豐富度為雲原生落地具體場景的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撐。雲原生技術脫胎於雲計算,而雲計算經過長時間的技術發展與積累,底層技術(如,容器技術、容器編排等)已經發展較為成熟。同時,雲算力的大規模提升、雲彈性的不斷升級與雲開發門檻的不斷降低也為雲原生技術的發展與推廣奠定了基礎。這使得雲原生可以迅速地形成完善的技術生態。相對應地,從單一技術點擴展到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雲廠商也已經儘可能全面地擴充產品矩陣並覆蓋各個細分領域。
從行業環境來看,企業服務、新技術環境與多行業場景的發展特點都向雲原生技術提出更多發展要求。雲原生誕生於企業也服務於企業,並且發展主要由企業主導。從開源的角度來看,雲原生開源的項目幾乎全部由公司發起並開源,極少有個人開發者主導進行的項目。從專利來源也可以看出,雲原生領域從前沿技術到成熟技術均是由企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並且,雲原生領域的專利數量分布並不像人工智慧領域具有從高校和研發機構向企業的轉移過程。討論度極其火爆的人工智慧技術賦予了雲原生更多的應用場景,例如使用雲原生技術搭建 AI 開發平台等。此外,金融、製造、零售等行業的進一步精益化生產的需求也在為雲原生提供更多落地場景。
最後,在宏觀層面,VUCA 時代的大背景下,企業加倍地希望藉助科技力量去全方位賦能業務。在這種背景下,雲原生與業務結合的速度與深度得到了企業的進一步推動。
註:VUCA 分別代表,Volatile 易變不穩定、Uncertain 不確定、Complex 複雜、Ambiguous 模糊。
InfoQ 研究中心也期待未來中國雲原生技術領域能夠實現更好地發展,並在更多行業擁有更廣泛的應用。InfoQ 研究中心也將持續關注中國雲原生領域的各項最新動態,也歡迎各位讀者與雲原生開發者一起加入探討。
此外,在報告中我們還對 20+ 雲原生及其細分技術領域繪製了企業圖譜和名錄,歡迎大家點擊 閱讀原文,下載完整報告。
中國雲原生技術企業生態圖譜
內容推薦
InfoQ 發布《2023 中國雲原生成熟度模型報告》清晰展現中國雲原生技術成熟度現狀!報告基於三大指標生成雲原生技術成熟度模型,梳理雲原生技術發展歷程,並收錄 60+ 雲原生技術企業構成生態圖譜。想要了解中國雲原生技術領域嗎?報告完整內容歡迎掃碼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