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屆最低價的雙11。
但也可能讓雙11徹底走出舒適區。
這就是瘋狂卷最低價的代價!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購物節正在進行中,這是雙11電商大促的第十五個年頭。
平台、品牌、行業一如既往地鉚足勁,10月中旬就開始忙著為雙11預熱,早早造勢。
10月24日8點,天貓「雙11」預售正式開啟。
拼多多也於日前啟動百億補貼,通過「單件立減」「天天折扣」等活動,為消費者提供雙重補貼福利。
近日某平台發布數據,雙11正式開啟以來,已經有近200萬中小商家成交同比增長超過100%,85個國貨品牌開賣即破億,超7萬個國貨品牌首日成交翻倍。
雖然數據看來,成績亮眼。
此外,有調查顯示,61%的 18-25 歲受訪者計劃在今年「雙11」增加對中國品牌服裝、時尚和配飾上的消費,這一比例在所有產品類別和年齡組中都高居首位。
但網絡上早已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有人質疑:「雙11」還有必要存在嗎?
此外,平台、主播、品牌三方在「雙11」扭作一團只為搶「最低價」的名分。
到頭來,誰真正從「最低價」中獲益了?用戶真享受到了低價嗎?
對此,動點科技黃塵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本猴認為:
雙11作為一次大促,走入了全網最低價的鬧劇中。
其過去能聚合消費慾望。
但直播電商和貨架電商的博弈下,每天都是折扣日,月月都有購物節,這種聚合早被釋放。
正是因為電商內卷,本次雙十一不在用折扣卷玩法去捆綁銷售和逼用戶花錢,而是直接靈魂砍價進去最低價博弈。
至少對消費者而言,減少了許多無謂的折騰和多餘的消費,讓購物回歸純粹。
但這種回歸價值本源的打法,背後有太多的利益博弈。
反而造成了本屆雙11的貨品熱銷、嘴仗頻繁。
而此後各種低價齊來,未必要在雙11,也能讓消費者過節。
至於國貨品牌在雙十一受到關注,則跳出了價格舒適區。
國貨近年來無論是價格還是質量,包括技術疊代,都在贏得消費者青睞,這才是其成為國潮的關鍵。
而恰恰不是所謂一味最低價的噱頭,才讓國貨和國潮在這個雙11,爆發。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新出版有《自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