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出爐

2024-10-16     華商網

2027年空間科學研究水平整體躍升;2035年重點方向躋身國際前列;2050年重要領域國際領先,成為世界空間科學強國。

10月15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了我國首個國家空間科學規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圍繞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以及至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等內容進行了闡述。

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至2027年

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論證立項5~8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形成若干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從空間X射線等多波段協同觀測、X射線熱重子探測、空間引力波探測探路者、太陽極軌探測等任務方向中遴選大型任務2~3項;從暗物質粒子探測、空間太赫茲高速成像巡天、空間超長波觀測、空間紅外觀測、隱伏自然地物探測、透明海洋星座、全天候三維風觀測、地球輻射能量收支探測、地球磁層跨尺度星座、日地L5點太陽探測、天基太陽射電陣列觀測、人類活動痕跡精細觀測、全球植被生物量時空格局、木星系統觀測、系外行星探測等任務方向中遴選中小型和機遇型任務3~5項。

第二階段:2028-2035年

繼續運營中國空間站,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等的科學任務,論證實施約15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創成果。

從空間高精度紅外觀測、天體引潮力對地震誘發作用綜合觀測、環日探測、空間高能、X射線探測、空間引力波探測等任務方向,以及至2027年規劃階段未立項的大型任務方向中遴選大型任務4~5項;從紫外天文觀測、海洋能級星座、關鍵帶跨圈層耦合過程觀測、邊界層熱動力結構和化學成分觀測、全球高精度地磁場星座、地應力觀測、地球輻射帶探測、空間天氣探源、編隊太陽高能探測、四極協同科學觀測、地球動態變化觀測、小行星探測、系外行星衛星探測等任務方向,以及至2027年規劃階段未立項的中小型任務方向中遴選中小型和機遇型任務10~11項。

第三階段:2036-2050年

論證實施30餘項空間科學任務,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探索宇宙起源、探尋地外生命……我國空間科學5大主題有望突破

主題1:「極端宇宙」

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揭示極端宇宙條件下的物理規律。

優先發展方向包括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宇宙起源與演化和宇宙重子物質探測。

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包括暗物質粒子本質和宇宙高能輻射來源,暗能量的本質,動態宇宙探測與暫現源物理機制,宇宙黑暗時代和再電離歷史,恆星及行星系統起源與演化,重子物質循環與反饋等。

主題2:「時空漣漪」

探測中低頻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與時空本質。

優先發展方向為空間引力波探測。

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包括超大質量黑洞和種子黑洞的形成及其與宿主星系的協同演化,黑洞附近強引力場精細結構及緻密天體的分布和物理性質,檢驗早期宇宙學模型等。

主題3:「日地全景」

探索地球、太陽和日球層,揭示日地複雜系統、太陽—太陽系整體聯繫的物理過程與規律。

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環系統、地月綜合觀測、空間天氣探測、太陽立體探測和外日球層探測。

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包括太陽磁活動特性和磁周期起源機制,太陽風擾動的三維傳播與演化規律,太陽風—磁層跨尺度能量傳輸和耗散的機理,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地球系統多圈層跨尺度相互作用,太陽風—星際介質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機理等。

主題4:「宜居行星」

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開展地外生命探尋。

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可持續發展、太陽系考古、行星圈層刻畫、地外生命探尋和系外行星探測。

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包括月球深部物質、圈層結構及早期撞擊歷史,小行星/彗星起源與演化,火星宜居環境演化與生命信號,太陽風與木星磁層的相互作用,冰衛星和冰巨星宜居環境與生命信號探測,系外行星宜居性及生命特徵等。

主題5:「太空格物」

揭示太空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和生命活動規律,深化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等基礎物理的認知。

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學、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和空間生命科學。

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包括微重力多過程耦合新體系下複雜流體物理基礎理論,引力場中的量子效應、廣義相對論高精度檢驗與新物理探索,地球生命的空間環境適應性和生存策略等。

到月球建科研站、到火星採樣返回……

我國深空探測將這樣干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楊小宇在10月15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我國未來在月球探測方面,將發射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嫦娥七號要對月球南極環境和資源進行探測,嫦娥八號將開展月球資源就位利用的技術驗證。

「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會構成正在論證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楊小宇說,兩者還會聯合對月球內部結構進行多物理場的綜合探測。正在論證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持續開展科學探測研究、資源開發利用,包括一些前沿技術驗證,是多學科、多目標、大規模的科技活動。

楊小宇表示,行星探測方面,將發射天問二號、天問三號、天問四號。天問二號將對小行星進行採樣返回,首先對小行星進行環繞綜合探測,然後採樣返回,對小行星演化和太陽系早期歷史進行研究;天問三號將進行火星採樣返回,對火星環境進行探測;天問四號將對木星和木星的衛星進行研究,對木星空間和內部結構進行探測。

我國還將實施載人月球探測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將發揮好航天員在月面開展探測活動的獨特優勢,為我國探索地外天體提供更為廣闊的歷史機遇。

「我們將統籌利用首次載人登月前的飛行試驗以及載人登月的任務機會,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目前我們初步規劃了月球科學、月基科學和資源勘查利用3個領域9大方向科學目標。」林西強說。

嫦娥六號帶回的月背樣品研究進展如何?楊小宇介紹,目前,科學家正對樣品進行整理,初步的物理、化學成分和結構的探測已完成,發現了大量信息,如月球早期演化和月球背面火山活動的信息,也包含了記錄採樣點火山活動歷史的玄武岩,還包括來自其他區域的一些非玄武岩物質。下一步將按照月球樣品分發有關政策,開展後續研究工作。 據新華社、中國科學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bb3a17377b0ff81ff289a56a85fc8d8.html
















最好的安排

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