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即奢侈」的時尚圈,居然慢下來了

2023-06-22     時尚COSMO

原標題:「浪費即奢侈」的時尚圈,居然慢下來了

1911年,法國人Paul Poiret開啟了一場名為一千零二夜(la mille et deuxième nuit en 1911)的著名Party,從此改變了巴黎上流社會的時裝理念,現代時裝的廓形逐步取代了繁複沉重的宮廷式禮服。「一千零一夜」故事之後,新的一夜意味著好奇而決絕地走入新篇章。

2023年,可持續時尚成為時尚領域點擊率最高的熱詞之一。切膚感知的環境變化、各國重磅嚴格的環保政策,讓曾經沉迷於「浪費即奢侈」的時尚圈開始追求新的理念——可持續的綠色不再是時尚萬花筒中的一抹調色,而成為時尚得以循環存續的養分。

2022年,在上海永福路52號這座百年歷史保護建築內,一場可持續時尚主題展《can U?》 「有料」可持續時尚美學展覽,在時尚圈中掀起不小的討論度。

這是中國時尚行業內首次系統、全面講述可持續時尚議題的展覽,Yidi Chen作為聯合策展人,與發起人崔丹以及藝術家、設計師及產業從業者在內的30餘位參與者共同打造,讓「可持續」這個詞的熱度持續攀升。

Yidi Chen

可持續時尚並不是一個新概念,20世紀初期,許多國家通過工業化大幅提升經濟,同時破壞了生態環境。因此,有了很多以社會公正、資源保護、國際主義為訴求的聲浪,促使「可持續發展」一詞的出現,同時誕生了「在為滿足當下需求的建設同時,不侵害未來一代的需求利益」的名言。可持續也藉此與「環境、社會、經濟」這三者產生了關聯。

在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就讀時,Yidi 一度認為可持續和自己關係不大,也很反感極端環保人士的「人設」。但回國進入時尚行業工作後,有一天她意識到,行業中追求的視覺與物質之美,與環境資源的緊迫存在巨大的衝突。這之後她接觸到了很多關於創新材料、循環設計和「系統變革」的創新者,於是進入可持續發展領域,創立了S.O.S循環創意系統,嘗試為時尚產業用循環創意為起點的開放性實踐,創造正麵價值。

J Studio「巢穴」系列,

模仿 壁蜂、黃瓊蟻等生物的巢穴結構,

探索了自然、時尚、建築和材料 之間全新的關係。

目前Yidi Chen正試驗以「廢舊紡織品(廢紡)」為研究對象,通過聚焦二手衣服、紡織品的生產與循環體系,並結合播客、設計再造、視覺呈現、線下活動等方式,讓可持續時尚以更多元的方式觸達更多群體。「很多人把可持續時尚當作另一個風口,生怕錯過這一波潮流。在我看來,風口與潮流這種語境本身便帶著我們作為『人』固有的視角。事實上,『可持續』正如同自然與氣候,不會因為我們人的認知和判斷有所改變。」

一個數百年間不斷運行的時尚系統想要在一夜間改變並不容易。可持續的概念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只占非常小的份額,但在各國政府政策的傾斜下,越來越多的大品牌也開始推出自己的可持續系列。例如,最近Gucci推出可持續循環時裝項目「Gucci Continuum」,Prada推出100%由回收黃金製作的可持續精品珠寶系列Eternal Gold。

但同時,作為消費者,並不會只為環保概念買單。Yidi Chen坦言,「個人生存大於環保」這是當下大眾面對可持續的普遍態度。

Yidi Chen近期研究的廢紡項目中回收打包的廢紡

「這是從水滴變為水花和大浪的過程,過去的環保實踐是我們轉型的開端,可持續領域創意和創新實踐正在行業中湧現。系統與流程的設計、材料與技術的研發、產品的應用和與用戶溝通的角度等,也都不乏實踐者。相信未來的消費者,會因為可持續產品具有更強的競爭力而欣然擇之。」

時髦精們也能成為環保主義者嗎?為什麼不呢!Yidi Chen說:「如果一個人真的熱愛時尚,在熟知了面料知識、各種工藝之間的差異後,有一天一定會開始好奇,一件衣服從哪裡來?會到哪裡去?從原材料的獲取、紗線和面料的處理、設計與製作的流程、物流到使用再到回收利用……這些環環相扣的知識會帶來觀念上的改變,這也是可持續策劃的意義所在。」

咖啡渣能做杯子、礦泉水瓶能做成包,這我們已經知道了。但瓜子殼、茶葉渣、椰子皮也可以做成餐具乃至更多東西?是的。這種奇思妙想的實現,始於一個把自己定位為「廠妹」的設計師Shutong Lin。

Shutong Lin

Shutong在美國讀高中時,發現周圍同學們日常使用餐巾紙的時候浪費嚴重,一次抓起的紙量厚得都能拿來擦地。當地的文化氛圍也導致大量的紙製品和塑料製品伴隨著快餐產業的興盛而被浪費。每每看到這些情景,她心裡總有些不舒服。

3年後,Shutong考入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設計學院,其間參與了由LVHM發起的環保店鋪設計大賽並獲得二等獎。為了將可持續理念和設計美學相互融合,Shutong在項目進行期間走訪了歐洲許多獨立設計師工作室,發現了不少創新的材料技術和充滿巧思的設計理念。

層層OVERLAP瓜子殼纖維材料造型托盤

也因此在阿姆斯特丹碰到了Dirk Vander Kooij,一位用社區垃圾創作家居單品的藝術家、工程師。從此,Shutong對可持續設計的熱情與靈感被徹底點亮,立志於推廣並實踐可持續生活方式。

回國後,Shutong在2020年創立可持續生活方式品牌A-LIST UPCYCLING LAB,致力於將大眾對於自然的消耗轉化為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研究並運用生物再生材料, 在不消耗天然資源的狀態下進行創造。

通常公眾會認為,可持續是新近興起的事情——把塑料瓶、舊衣服等被我們丟掉的東西回收起來,經過分揀、清洗、加工,變成可以再次使用的原材料,再設計製作可以流通的商品——這件事的門檻不僅是技術,還包括如何找到充足的回收資源。

海島計劃椰纖維杯子

Shutong有一套打小從親戚們開辦的工廠里鍛鍊出來的物料邏輯。因為早在二三十年前,浙江工廠里的工程師們就對回收再利用這件事再熟悉不過了,只不過,那時候他們管這些東西叫洋垃圾。

在經濟不夠發達的時候,物盡其用既是美德,也是生存智慧。而到了今天,物盡其用變成了對自然的尊重、對人類自身更負責任的一種活法。廠里的工程師們雖然對「可持續」這個概念不感興趣,只說材料的比例應該是幾比幾,但當他們看到見慣了的材料做出了質感完全不同的新產品,也會很驚喜。

在最初的產品試驗成功後,Shutong設立了「可持續材料實驗室」,產品選擇哪種可再生材料、如何判斷這種材料能不能高溫不變形、如何調色、如何量產,所有的試驗都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但這個實驗室並不在高端寫字樓某間窗明几淨的屋子裡,而是在一些工廠的車間裡。試驗方式也不是用論文和數據溝通,而是Shutong穿梭在不同工廠和車間裡調整、打磨,與廠長喝茶聊天順便也聊聊正事。

Shutong喜歡叫自己「廠妹」,她希望傳遞這樣一種理念:從日常生活著手,發現一些縫隙,鑽進去,把事情做深、做實。在日常的基礎上,再做出一些趣味性。比如說,她在測試了瓜子殼的特性後,馬上就找到了生產加工瓜子仁零食的工廠,用低廉的價格收購了原本是生產廢料的瓜子殼。陶瓷是沒有氣味的,但瓜子殼做出來的托盤天然會帶有一股堅果的清香。

層層OVERLAP瓜子殼纖維材料造型托盤

以同樣的思考方式,她從椰子的原產地斯里蘭卡收購到原本需要填埋處理的椰子殼。白椰絲做成的Bento Box便當盒外表看起來就像是一塊鵝卵石,放在沙灘上,就像一幅天然的畫作。Shutong希望「可持續」不是枯燥的,而應該被賦予趣味和美感的可能。一個用著舒服且充滿藝術美感的產品才能用得久,減少更多不必要的遺棄和浪費。

成長過程中,Shutong也經歷過衣物多到爆炸的階段,後來漸漸清理掉,捐贈出去,回到了鞋子最多不超過十雙的狀態,為自己找回了一個清爽的空間。她說,為品牌起A-LIST這個名字,就是希望大家都能調整回讓自己舒服的狀態。「A-list」意指船向一邊傾斜的微妙狀態,暗示掉轉船頭或調整方向。這也是一種被當今社會所需要的生活方式。Shutong希望通過設計引發大眾對於自然的共鳴,在奔忙喧鬧的鋼筋水泥中找尋到一種親近自然的輕鬆狀態、發現「傾斜」的一側。

2023年上海時裝周期間,再造衣銀行Reclothing Bank圍繞藝術設計+科技民藝+情感療愈設計體系,以「我在乎 I DO CARE」為主題,打造了一場全維度可持續發展的特展。

張娜

這場展覽的反響熱烈,每天看展的人數達到了200多人,展期也從原本的兩周延長到了一個月。在梳理和籌備這場展覽時,品牌主理人張娜回顧了自己12年的可持續實踐,又產生了許多新的體會。這位在可持續行業里經歷豐富的「老兵」,在時尚環保概念在國內還未被廣泛傳播的時候,就開啟了「再造衣銀行」作為自己的第一個藝術項目。這之後她屢屢走在行業的前面,在缺乏參照物的曠野上走出了一條可複製的可持續之路。

作為一個創作者,張娜持續創造新的內容的方法是:不能太與時俱進,要既可以提出問題又可以解決問題。再造衣銀行的一個系列中用到了張娜研發的一種獨特的PLA聚乳酸基可降解面料,這種面料還發生過一件趣事。

LA聚乳酸基可降解面料,

在適當的條件下可在土壤中自然降解

過去3年因為疫情放緩了服裝生產,一部分面料就存放在倉庫里。去年的一天張娜去巡庫,意外地發現這些面料自動降解並氣化了。於是她趕緊找到了曾經買這件衣服的顧客了解情況,發現客人的衣服由於經常穿著並妥善洗護存放,依然狀況良好。原來PLA聚乳酸基這種面料的特性正是如此,當存放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降解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

從2018年開始,再造衣銀行就邀請了權威的第三方機構,去測算品牌的材料和成衣,能夠減排多少水、天然氣和碳排放,並將這些數字自豪地標註在每一件服裝上,顧客只要掃描吊牌上的二維碼就能獲得詳細數字說明。張娜說,可持續一定是可以被量化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統一回收並等待循環再生的警用材料

有了這些實實在在的數字,很多機構就自發找上門尋求合作和跨界。張娜記得其中最有趣的是如何用回收的警用服裝面料研發再生面料。警用服裝屬於特殊用途服裝,大約每兩年會換新一次,以往回收後都會直接銷毀,這樣會造成巨大的浪費。

張娜研究出一種方式,將這些面料做成再生呢料,並在2017年的成衣系列中廣泛使用,為此還辦了一場大秀。這樣的跨界合作數不勝數,張娜說每一次都是挑戰,每一次也會有新鮮的靈感和啟發。

使用PLA聚乳酸基可降解面料製作的時裝系列

令人驚喜的是,再造衣銀行的消費者從最小的14歲到最年長的74歲,很多人最初是被可愛的設計吸引,轉過一圈後會主動和店員詢問:「你們是不是有環保概念?」

即使牆上沒有一句標語口號,細心的消費者依然能從陳列中找到key word。曾經有高中生帶著媽媽來店裡買衣服,告訴媽媽這樣的衣服才是時髦的。新一代的消費者對於品牌有自己的理解,80後、90後這兩代人可能還有「我用什麼代表了我是什麼樣的人」的觀念,但新一代的觀念是「我用什麼會賦予它什麼樣的意義和價值」。他們天然就具有了對於可持續的理解力和接納力。

由回收的警用服裝經加工為再生面料後製成的時裝系列

在過去12年里,人們的消費意識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張娜的初心卻一直沒有改變過:用設計去連接人的過去、現在、未來,希望多一種對待過去的方式。而今越來越多年輕人購買可持續時尚的衣物,這已然成為一個趨勢。

作為一個資深背包客,Dani去過很多國家,但旅行除了有美景和新鮮的體驗,也讓她看到了一個讓人心痛的現實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旅行者們為了體驗付出的費用中有將近95%並沒有給到當地人手中(來源:UNWTO);一些看似無害的旅遊項目實際上給目的地的環境生態造成危害。為此在2020年,她創立了imPACKED Travel,希望能同時為目的地和旅行者帶來正向的影響。

Dani

在國外,可持續旅行這個議題經歷了大約20年的發展,是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但在國內,這個概念還很新鮮。Dani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梳理出一套針對中國旅行者的知識體系,開始密集輸出相關知識,很快就取得了資深旅行者們的關注。

他們發現,一些在旅行中最常見的現象,原來值得再次展開思考。例如,如果當地兒童乞討現象普遍,要不要提前準備零錢和小禮物?徒步時可以隨手扔掉果核果皮嗎?報名參加和海洋生物互動的體驗對生物種群會有什麼影響嗎?原本以為是善心或親近自然的行為,也會帶來流浪兒童增多、生物種群污染以及影響動物洄遊習慣等惡果。

而隨著可持續時尚話題的興起,Dani發現值得去關注的不只是遠方的旅程,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隨時隨地能「可持續化」的生活方式話題。比如,從4月開始,全國多地都陸續開啟了讓年輕人付出整個周末的音樂節活動,imPACKED Travel特意做了音樂節的可持續小貼士,讓參與者既可以減少個人碳排放和垃圾,又能無負擔地享受音樂。

2022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

imPACKED Travel在廣州舉辦市集活動

不僅如此,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裡,城市慢旅行(Slow Walk)的探索活動,讓都市時髦青年們認識生活在社區里最酷的那群可持續踐行者,兩種以往互不打擾的小圈子成功破圈結緣。單車騎行、好喝的咖啡和自然酒、可持續市集、DIY手工坊……在強社交屬性的活動中,不同背景的同伴都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都市核心圈中寧靜沉澱出不一樣的城市風景。

在廣州舉辦的地膽社社區工作坊,

參與者共創可持續生活方式

「對待可持續的話題,很多人並不是冷漠,而是無知。但在這個階段,無知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當我們沒有看到或意識到的時候,就無法對這個話題產生覺知。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打破信息的不對稱,讓可持續從一個時髦的詞,變成一個個可以接觸到的實物,一種種可以實踐的方法。」

當都市潮人們開始熱刷可持續生活方式時,Dani也看到了潮人們對可持續話題的反向影響。比如,潮人們在戶外運動、露營、房車旅行等活動中,隨時隨地也會發出靈魂一問——刷更專業的裝備是不是就更環保?可持續出行會讓人具有更高的道德感嗎?在可持續領域,需要多「綠」才夠「綠」?

Dani和同伴在四川某自然保護區

考察可持續旅行路線

在全新的挑戰面前,Dani坦言這是個不斷引發思考的過程,但良性的互動會讓更多的聲音被聽到,讓可持續的聲音也能傳播得更遠。

如今Dani正在英國繼續攻讀可持續發展碩士,她和團隊的小夥伴隔著7小時的時差,繼續不斷尋找著當下中國年輕人最關注的可持續生活方式話題,除了微信公眾號文章,還在小宇宙APP開設了一檔可持續話題播客節目ReGo,分享各自的有趣體驗。Dani對未來充滿信心,「與其板起臉說教,不如放輕鬆,打動更多人」。

回收來幾百件牛仔衣物,蔣曌錦記得它們主人的故事和樣子。其中有個女孩是空姐,幾年前看到她的牛仔山水系列,就想把自己的舊牛仔交給她創作,沒想到碰到疫情停航。直到航線再次開啟,她才來到中國,帶著自己的舊衣。

蔣曌錦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的中國畫專業,2018年碩士畢業後去北京做了職業藝術家。用牛仔、麻繩、棉絲等新材料創作的中國山水畫,是她的代表作。

蔣曌錦

牛仔粗糲,再柔軟的料子也會有筋骨,其紋理又恰好可以表現為山的肌理,和中國山水那種淡雅悠遠的氣質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溫和但不失尖銳的表達:當我們一直往前沖,一直用占有更多物品來宣告自我的勝利,是不是應該稍微看看窗外的樹、遠處的山?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

對環保、消費話題的思考,是蔣曌錦選擇的藝術方法論。

上學時,蔣曌錦得到兩次出國交流的機會。一次是去韓國國民大學,她震驚於現代藝術表達的多樣性;一次是去佛羅倫斯美術學院,她遺憾於能讓西方人看懂的中國藝術還是太少。

西方人能看到織錦的精美,會驚嘆蘇繡的美麗,但他們不會有共情,不會產生「與我相關」的情緒波動。但牛仔不同,牛仔面料是世界的語言,它在世界範圍內流行,也把水污染帶到全世界:不僅生產一條牛仔褲就要消耗幾千升水,連日常的清洗,也會把牛仔纖維帶入水域造成污染。

蔣曌錦由此想到,我們買來一條又一條牛仔褲、一件又一件新衣服。我們真的需要它們嗎?它們真的讓生活更幸福了嗎?在被我們忽略掉的地方,是不是已經堆起了一座座的垃圾山、染黑了一條條河流?

作品《物慾山水 - 空谷澗流》,

可以清晰看到回收的牛仔褲如何形成層巒疊嶂的險峰。

作為藝術家,她不能在生產、消費環節去解決問題,但她用自己的作品讓大家停頓下來、產生思考。中國畫這種古老的、需要一定品鑑能力的藝術形式,因為牛仔布料這種新材料的加入,更好地流轉於現代生活。不同背景的人能從中讀出屬於自己的理解,有鄉愁、有趣味、有環保精神,也有不羈上路的決心。

一開始,用於創作的牛仔布料都是她的私人物品。蔣曌錦小時候,媽媽在牛仔製衣廠打工,她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把媽媽寄來的衣服仔仔細細收好,既是出於節儉的習慣,也是因為珍惜媽媽的情感。後來,她通過畫廊公開徵集,收到了超過600件捐贈。那些願意把衣服交給她的人,都希望這些陪伴過自己的衣服,可以換種形式發揮作用。

創作時,她會先在紙上勾勒出大概的畫面,再放大比例,根據畫面需求去選擇合適的布料,裁剪、粘貼。牛仔褲的膝蓋部分適合用來做岩石的亮面,暗面就要用深色布料。

作品《半畝青綠系列——隔江山色V》

在北京、深圳、台灣、釜山等地的藝術博覽會上,這些作品碰到了欣賞它們的藏家。目前,購買她作品的更多是專業藏家。但也有例外,比如,她的一位高中同學。那個女孩兒是個護士,平時她們聯繫不多。有一天,她突然找到蔣曌錦,說想要為自己的孩子買一幅作品——這些年來,她看著蔣曌錦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在家庭的反對聲中一步步走到廣闊的藝術世界,再到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社會話題,用作品與社會對話。

她說,希望用這幅畫鼓勵自己的孩子:人可以保有對生活的熱情、對表達的熱情、對藝術的熱情。

她的作品啟發了很多人去思考「可持續」這件事——不僅僅是少產生污染、回歸田園詩意,也是去珍惜我們擁有的,不論是環境,還是金錢,還是自身的才華。別為了一時的歡愉,犧牲長遠的發展。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的可持續生活。

原文刊載於《時尚COSMO》7月刊

編輯:若菲

文:甜酒、荷午、張可

視覺:卞玉清

新媒體美編:Chiu

新媒體排版:Yuri

圖片來源:時尚COSMO/受訪者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b73389ee2420ae3f45d465e8052ab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