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流浪地球2》同列國產科幻電影榜首,這部低成本電影有何看點

2023-04-06     迷影生活

原標題:與《流浪地球2》同列國產科幻電影榜首,這部低成本電影有何看點

在前年的第五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一部名不見經傳的小成本科幻類型作品成為了全場焦點,該片口碑炸裂以至於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時隔兩年之後,這部《宇宙探索編輯部》終於在全國公映,讓期待已久的影迷們終於能夠走進電影院一睹「廬山真面目」。

影片的故事劇情其實並不複雜甚至頗有荒誕色彩。

主角唐志軍長期供職於《宇宙探索》雜誌社,並且為這家科幻雜誌和心中不曾破滅的科幻夢奉獻了自己數十年的青春年華。

轉眼間,世界已然進入了全新的時代,雜誌社面臨著隨時倒閉關門的風險,而「民科」唐志軍卻依舊沉浸在自己的」科學幻夢「中無法自拔——即使在數十年尋找外星人的過程中始終一無所獲,但他依舊堅定且執拗地行走在追尋外星人的路途上。

一則荒唐可笑的小道新聞加上唐志軍個人的「真知灼見」,他和幾位同伴踏上了長達數千公里的「尋找外星人之旅」,一個堪稱「現代版西遊記」的故事由此展開。

無論是影片的角色設計,還是劇情發展,觀眾可以明顯察覺出影片主創對《西遊記》故事的諸多借鑑和致敬。

堅定不移的追尋外星人蹤跡的唐志軍是故事裡的「唐僧」,手持骨頭、頭戴鐵鍋的神秘少年孫一通顯然是故事裡的「孫悟空」,一路上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那日蘇則是「沙僧」的完美翻版,一路上埋怨不斷的秦大姐代表的是看似好吃懶做卻有著生活智慧的豬八戒,至於那個自願充當這次旅途的志願者則像極了在人生旅途迷失方向而被收編的白龍馬。

一行五人在遙遠的西南大地追尋所謂的外星人蹤跡,這樣的劇情設計本身就流露出濃厚的荒誕喜劇色彩和現實意味。故事中的唐志軍苦苦求索著人類文明存在的意義,而銀幕前的觀眾則跟隨著故事的腳步,逐漸思考生活與理想間的距離,思考著科幻之於我們每個人的意義所在。

表層的荒誕不經下,電影其實有著現實主義的底色。在旁人難以理解的偏執和瘋癲背後,唐志軍其實也有著自己不幸的人生。

他青年得意進入科幻雜誌,在這裡肆意揮灑著自己對科學的熱愛。然而,人到中年依舊沉迷理想的他卻不得不面對妻子離去、女兒逝去、雜誌社面臨倒閉等一系列現實困境。如果說現實生活給予他的都是苦痛,那麼對科學以及外星文明的追尋便成為了他期冀擺脫困境的唯一救命稻草。

然而外星文明存在與否真的能夠改變唐志軍的現實困境嗎?我想每個觀眾在看到唐志軍踏上這趟漫長旅途時,都對這一問題有著清晰無比的答案——並不能。正如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民科」在時代的浪潮下最終化作歷史的記憶,唐志軍的期望亦只是他個人的一廂情願。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宇宙探索編輯部》與其說是一部科幻電影,倒不如說它是一部披著科幻元素外衣,探討「存在」哲學與人類文明如何存續的思想電影。

「我思故我在」,「人類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本身便充滿了荒誕色彩,因為人類只有存在這個世界之上,才有可能去思考自己存在意義究竟是什麼。

換句話說,「存在」本身即是「存在」的意義之所在。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持續存在並發展,離不開每個個體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對自我價值的追尋,人類在不斷的自我突破中逐漸創造起蓬勃興盛的文明。

和《星際穿越》、《降臨》等經典之作一樣,《宇宙探索編輯部》最終將故事的落腳點放在了超越理性存在的感性認知上。唐志軍這趟孤注一擲的旅途最終讓他見識到了前所未有的奇異景象,在人跡罕至的西南群山中,他終於了卻了自己長久以來的心愿。激動、歡呼、淚水……所有這一切都不足以描摹鏡頭前的唐志軍在意外目睹這一切的心境,然而也就是從這一刻起,唐志軍開始真正意識到問題之所在,追尋外星文明並不能讓唐志軍徹底將現實生活的苦難完全拋之腦後,作為平凡人的他終究需要靠自己來完成自我救贖,並和世界達成自我和解。

影片的結尾,當鏡頭以俯視視角不斷向上拉升,作為故事主角的唐志軍化作芸芸眾生中的一員,看似廣袤無際的世界也僅僅是銀河系中一顆並不起眼的普通星球,而銀河系在更大的維度之下也僅僅是浩瀚無垠星空中不為外人知曉的角落……人類探索宇宙的終極奧義也不過只是為了確認自己並非茫茫星空中無比孤獨的一員,浪漫主義的感性認知與宇宙這一客觀存在隨著影片走向結尾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共振。

雖然在許多觀眾看來,唐志軍因為一些機緣巧合的小道新聞而毅然決然踏上數千公里的追尋之旅讓這個本身便荒唐執拗的小人物顯得更加荒誕不經。

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風靡一時的「民科」的的確確是憑藉這一股子超乎常人的偏執投身於自以為可以改變世界的「科學事業」之中。

而影片中,那個讓唐志軍毅然決然掏出520塊錢的「宇宙功德箱」亦是導演從真實新聞中汲取到的靈感。原型世界便是山東的一位村民自稱自己找到了外星人,實際卻是自己用矽膠和鋼絲製作了一個粗陋無比的「外星人假體」,並將其放在了自家冰櫃中。

基於小人物視角對歷史與現實的融合,加上為人津津樂道的」走進科學之探索外星人「主題讓《宇宙探索編輯部》從劇情設定上就頗具現實深度,這樣的情節設計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對「人類存在於宇宙的意義」這一主題疑問進行了重新解構,賦予了該片獨特的本土化氣質,並讓宏大的議題在小人物看似笨拙不堪的努力面前化作對現實生活和人生困境的反叛。

《宇宙探索編輯部》的英文名對應的中文名字其實是《西遊記》,而嘗試以現代視角重新闡述《西遊記》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核同樣也是導演和主創團隊想要努力達成的目的之一。

影片中有一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獨自一人深入西南大山的唐志軍在反覆的嘗試和努力下,騎上了驢渡過小河。

孔大山在接受訪談時,表示唐志軍騎上的這頭驢其實更像《西遊記》裡帶著師徒四人渡河的老鱉。正如老鱉渴望得知自己的壽命,驢子也想吃到眼前那根吊著的胡蘿蔔,然而它們的欲求或者說執念最終都無疾而終,而這也暗合了電影主角唐志軍期冀對外星文明的追尋能夠徹底改變自己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困境,最終卻另一種方式實現了對自我的救贖。

嚴格來講,《宇宙探索編輯部》這部電影並非毫無缺點,作為孔大山的處女作,這部電影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這既是本部電影成功的關鍵所在,也同時使得這部作品在成片效果上不可避免的帶有局限性。

偽紀錄片式的視聽風格和第一視角下的敘事模式讓觀眾似是作為唐志軍平凡生活的旁觀者,隨著劇情發展感受著他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對生活無聲的抗爭。然而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單一的敘事手法,加上影片前半程劇情的平緩沉悶使得這部電影在贏得不少影迷的喝彩同時,也讓該片的觀影門檻提升了不少。

對於占據著更大數量的普通路人觀眾而言,這樣一部頗具思辨性與反叛特質的電影並不符合走進影院放鬆娛樂的需求,這也是該片上映後遭遇不少差評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影片上映數天後兩千多萬的票房成績顯然證明了《宇宙探索編輯部》作為一部商業電影的失敗,但是在眾多資深影迷聚集的豆瓣平台上,《宇宙探索編輯部》高達8.4的評分卻也同時肯定了該作在劇情深度和思想內涵上的成功探索。

對於當下中國電影而言,商業票房成就顯然早已不是衡量一部電影好壞與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特別是對科幻類型電影而言,中國電影依舊有著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果說《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證明了當下的中國電影工業也能製作出比肩好萊塢水準的科幻動作大片,那麼諸如《宇宙探索編輯部》這類作品的創作則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當下的中國電影人能否創作出將現代科幻元素真正與中國本土文化特質相融合的影視作品。

從這一視角來看,《宇宙探索編輯部》的誕生遠比創作諸如《流浪地球》這樣耗資巨大的商業科幻電影意義更加重大。

看似荒誕不經的情節設計在完成對本土歷史和文化元素重新解構的同時,亦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讓觀眾在不經意間從旁觀者成為故事中的一員,或者說讓觀眾亦成為需要面對多重困境和難題的唐志軍,生活、人生、宇宙等多重維度的不同抉擇帶給銀幕前的我們以無限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b4fd12be9cb4d5925cbe7065fe60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