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傷林健的心,兩刀讓馬雲哭,三刀讓他崩潰。」
誰能想到,這是對新疆一種小吃的評價。
「新疆切糕」作為一種曾經風靡全國的小吃,剛賣的時候就受到人們的追捧。
它不僅是新疆當地的特色小吃,也代表了其獨特的風土人情。
本來可以因為味道好而成為中國的大眾小吃,卻在一夜之間遭到了民眾的抵制。
而且是因為什麼造成了現在沒人管的局面,被大家抵制?
一、街頭美食「新疆切糕」
新疆切糕是特殊情況下誕生的特色小吃,又稱「馬人糖」。
它的誕生歷史非常悠久,最早誕生於古絲綢之路時期。
當時外商要進入我國做生意,要長途跋涉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可以長時間保存的食品和便於攜帶的產品很受歡迎。
新疆位於我國西北,早晚溫差大,日照充足。
所以這些地區種植的水果含水量和含糖量都非常高。
新疆的這些水果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可以說營養價值極高。
這種水果的儲存期一般不會太長,所以這些水果的儲存方法是最重要的。
所以切餅這種特殊的食物,是足以誕生的。
切糕作為新疆人民利用傳統工業製作的一種特色食品,因其口感好、保存時間長而廣受歡迎。可謂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是以核桃、葡萄乾、芝麻、紅棗等水果、堅果為原料,輔以白糖、麵粉製成的零食。
它需要一種特殊的製造工藝才能做成一種特殊的食物。由於切糕可以長時間保存,營養價值不會流失,所以很受旅行者的歡迎。
但其製造工藝複雜,所用材料昂貴,所以在銷售初期價格非常昂貴。
明朝時,它還作為皇家貢品出現在皇帝的餐桌上。
但對於當地人來說,隨著水果產量的不斷增加,原材料的隨處可得,更多的新疆人對切蛋糕不再感興趣。
因此,切糕一度出現在新疆。
直到有商販看到大陸市場沒有切糕,就來到大陸,開始了切糕的銷售之路。
因為大家一開始都沒吃過切糕,而且切糕含水果多,營養價值高,所以即使切糕貴,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這也導致了新疆商人在同行中看到市場後轉戰內地,於是大街小巷經常出現切蛋糕的身影。
本以為切糕會成為內地城市的特色小吃,卻因為一場切糕之爭,新疆成了天價美食的代言品。
二、「高價切蛋糕」等於一輛車?
在市場初期,很多人會因為新鮮而對切糕感興趣。
所以很多人會因為切糕價格高而選擇一小部分,但是攤販不會管那麼多。他們經常「搖手」,剪掉更多。
很多消費者看到這種情況就準備轉身離開,卻被告知「剪了就得買。」
所以,被騙後,很多人都在網上發布了此事。隨著越來越多的案例,更多的人對切蛋糕產生了牴觸情緒。
此外,除了切糕,還有「天津大麻花」和「安徽卜樓幫」,並稱為民間三大「神秘組織」。
這只是切糕被抵制的一部分原因,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它可怕的價格。
2012年,一個來自新疆的小販來到湖南嶽陽的一條街上,開始賣切糕。
一個當地村民對切蛋糕產生了興趣,於是他走上前去詢問價格。
村民本打算買一小塊切糕,但因為語言不同,商販切了一大塊,說切糕必須買。
這位村民覺得自己好像被騙了,兩個人吵了一架。
由於語言不同,兩人在激烈的爭吵中並沒有占據上風,隨後演變成了拳腳相加。
隨著噪音越來越大,這件事也引來了當地的公安民警,因為村民砸了攤販的攤位和車。
於是,攤販要求賠償切糕費16萬元,修車費4萬元。由於數額巨大,在雙方協調下,村民最終需要支付商販15.2萬元。
此事通過網絡傳開後,人們紛紛表示不解。為什麼一輛車切糕能賣這麼貴,他們能買車?許多人甚至講述了他們的經歷:
「幸好我經歷了。當時攤主回復16元一斤,多割了兩兩。後來攤主改口16兩。最後,他咬咬牙,付了36元。後來,他再也沒有買過切糕。」
正因如此,切糕正式成為了「高價產品」的代名詞。
三、新疆切糕逐漸消失的真正原因
在無數人遭受損失後,大家開始抵制切蛋糕。畢竟,這些錢足夠買一些阿膠了。
口碑受損後,新疆切糕漸漸遠離了大家的視線。
不過這只是價格高的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牴觸心理。
切糕事故發生後,很多人會把切糕和天價、強買強賣聯繫在一起。
所以在切餅攤前,往往會出現無人問津的場面。
另外,賣蛋糕的一般都是無證經營。
所以在街邊賣的時候,經常會被街邊的管理人員趕走,使得切蛋糕的商販沒有固定的銷售場所。
其次,就是口味的問題。畢竟切糕對於大陸來說只能是一種味道不錯的小吃,所以新鮮過後,就沒人買單了。
但是,最重要的是線上電商時代的興起,讓切蛋糕的商販不用來回跑去賣。
只需要在網上銷售,受眾更廣泛。
所以,曾經出現在大街小巷的切糕會逐漸消失。
如今經歷了阻力,切糕也在求變,但消費者對切糕的印象已經根深蒂固。
所以回歸市場還需要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