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中國各省份刷存在感的方式繁多,但要說最「另類」最「出圈」的,那還得是評比「沒存在感」的存在感。
甘肅就是如此。
人們對甘肅的印象可以說是既熟悉又陌生,因為當沒人刻意提起它時沒有人會想起它。
網上,有甘肅網友這樣調侃自己的家鄉:
看戈壁荒漠更喜歡去隔壁寧夏;
體驗人文風情更想去隔壁新疆;
感受西北文化肯定去隔壁西安;
觀山清水秀更願意去隔壁四川。
但正因為聲名不顯,才更能將其歲月留存。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正是這樣的所在。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片位於甘肅中部的地區稱得上小透明般的存在,以至於人們常常將其與「寧夏」混同。
然而當我們走進它時,便能看到,數千萬年的地質演化史,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在這裡如樹木的年輪般,忠實地記錄著一朝一夕的痕跡。
臨夏究竟有多極致?
01
民族史詩
臨夏,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偏居西北、海拔懸殊,讓這裡築起一道無形的屏障。當我們翻開地圖,或許很難注意到它,但只要你來過這裡,臨夏的純凈與厚重便是心中久久不忘的念想。
臨夏就像一壇陳釀,因歲月的沉澱而愈發醇香。
臨夏這一史詩的序幕,還需追溯至距今5300年前左右,彼時中原地區的一支先民,沿著河谷,一路向西遷徙至甘青一帶定居。
這是一支堪稱「承前啟後」的史前文化先民們,他們一方面繼承了中原地區發達的制陶技術,另一方面則憑藉地理優勢廣泛接納外來文化。
在此後的歲月里,這裡便逐漸形成了著名的馬家窯文化。許多來自中西亞的文明要素,如銅的冶鑄技術,逐漸為馬家窯的先民所習得。
中國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青銅器,被譽為「中華第一刀」的青銅刀,即出土於臨夏,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
此後的千餘年時間,銅的冶鑄在此成熟、普及。齊家文化,一個全新的時代在此誕生。
銅器,是生產力解放的有力推手,把人類從野蠻推向了文明,從此人們有了豐收的粟粒、馴化的綿羊、編織的蠶桑.......
齊家文化擁有數量眾多、保存精美的銅器。尕馬台遺址曾出土一件銅鏡,直徑 9 厘米,厚 0.4 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飾七角星形紋飾,保存較好,這一面銅鏡被稱為「中華第一鏡」。
齊家人與周邊族群頻繁進行著人口、物質與精神的交流,而在這場持續上千年的大交流中,音容有別、生業互異的各色族群,也因之在臨夏大地的階梯之上來往徘徊。
齊家人滯留於臨夏的後裔,被稱為古羌人,他們被中原視為異族,被冠以「犬戎」「西羌」等名稱,也曾一度攻滅強大的西周王朝秦漢,之後則不斷向外遷徙,逐漸淡出臨夏的舞台。
自東北而來的鮮卑人,在魏晉南北朝時馳騁河湟,他們建立的西秦、吐谷[yù]渾等政權,或曾定都臨夏,或以臨夏為據點征戰四方。
自西南而來的吐蕃人,從唐朝開始問津臨夏,吐蕃與中原王朝之間在此對峙數個世紀,但臨夏同時也成為漢藏之間的通道,兩地文化隨來往的使節與商旅,散播於一條條繁榮的古商道上。
自東南而來的漢人,無疑是這場歷時兩千年的民族史詩中,登場最久的角色,他們在臨夏設郡置縣、務農通商,並用「河州」這個雄渾的名字來命名這片大河流淌的土地。
自西北而來的色目人,在元朝隨西征而歸的蒙古軍隊到來,他們多為來自西域、中西亞的穆斯林,廣泛與漢人、蒙古人交融,服飾、語言、姓氏漸趨本土化,人口也因之迅速增加。
至於明中葉,一系列新的民族共同體,逐漸形成於陝甘寧青等西北諸省,臨夏則尤為突出。他們之中有以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在內的回回色目人為主體來源的回族,有源於中亞撒爾塔人的東鄉族,有源於中亞撒馬爾罕人的撒拉族,還有源於在甘青地區屯墾的元代「探馬赤軍」的保安族。
所有這些新生民族與漢族一起,雜居於臨夏起伏的山川里,數百年匆匆而過歷經衝突、融合,也歷經團結、奮鬥,時至今日,臨夏有多達41個少數民族在此生活,臨夏對於他們而言已然是血脈維繫的故鄉。
02
茶馬重鎮
臨夏,自古便是貿易中心,漢代形成的「絲綢之路」就是茶馬古道的雛形。
唐時,文成公主入藏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經河州,渡過黃河進入吐蕃,也把茶葉以及飲茶的習俗傳入吐蕃。
邊疆的少數民族發現這茶葉是好東西,「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讓茶成了一日不能少的生活必需品,茶馬古道也由此開啟。
源源不斷的茶葉隨馬幫運到臨夏。大量的波斯人、大食人也紛紛來到臨夏經商與旅居,繁榮了古老的河州,形成了南北東西地域文化與經貿的旱碼頭。
到了宋代,宋王朝更是臨夏設立茶馬司,以內地之茶換取邊地之馬,雙邊貿易十分火爆,一直沿續到明清,臨夏都是茶馬古道中的重要環節。
臨夏茶馬司也是明代最著名的茶馬司之一,茶馬交貿量非常大,是歷史上聞名天下的茶馬互市中心,同時也為這裡贏得了「河湟雄鎮」的美贊。
現如今,臨夏茶馬古市便是臨夏一處仿古古街區,它再現了當年茶馬古道的繁華與風情,展示了古河州深厚的商旅文化。
走在街上,縹緲的空氣氤氳著古香古色的氛圍,月夜下那朦朧的燈籠依稀是一種呼喚.......
在交通極不方便的古代,商人販運商品,全靠人背畜馱,其中,專門用牲畜從事長途販運業務的人被稱為「腳戶」,而靠人力肩挑背負,販運商品的人,則被稱為「背腳子」。
他們行走在茶馬古道上,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用嗒嗒的馬蹄聲、揮灑的汗水和悠揚的山歌(臨夏花兒),開闢了一條通往全國各地乃至域外的經貿之路。
至今,臨夏地區仍有許多人喜歡哼《腳戶歌》:
春風吹綠了湟水岸
山前的柳樹它把頭兒點
桃杏花羞紅了臉蛋
青苗地里白牡丹
你把花兒漫
歌聲兒穿透了雲端
傳到了我腳戶哥的心尖尖
迎來了花兒春天
傳到了我腳戶哥的心尖尖
迎來了花兒春天
花兒,是一種發源於臨夏本地的民歌,深受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百姓喜愛,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動聽的特色。
每年農曆四月下旬的花兒會,在南部山區的青山綠水間熱鬧開唱.....
圖片來源:甘肅文旅廳
03
今時臨夏
特殊的區位條件,造就了臨夏多樣的自然資源,高峽平湖、炳靈丹霞、雪山草甸......構成了一幅原始的壯麗畫卷,山水相依,林蔭蔥蘢,卓然的高原自然景觀,共築著詩意浪漫的嶄新臨夏。
如果去臨夏,一定要去看「黃洮交匯」的壯觀景象。
洮河發源於青海省海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下,它出青海,穿甘南,越臨洮,從吧咪山腳流過。洮河河床坡度很大,水流湍急,因此它的水性驕橫撒野,它帶著黃土高原沖刷下來的泥沙,與碧綠澄清的黃河水交匯,在永靖縣炳靈湖形成一道「涇渭分明」的風景線——「二龍戲珠」。
如果去臨夏,一定要去炳靈寺石窟,探尋石窟文化。
從魏晉南北朝起,羌族、鮮卑族、漢族、藏族等各民族工匠,在這裡開鑿了200多個窟龕,留下了800餘座造像和無數壁畫。已有1600多年歷史的炳靈寺石窟就是其中的代表。
如果去臨夏,一定要去太子山。
這裡白雪皚皚、松濤陣陣,景致如畫。遠望太子山,那一座座直插雲霄的雪峰,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雪峰下是蒼蒼茫茫的原始森林、草地與廣袤的田野相連接。
如果去臨夏,一定要去八坊十三巷。
欣賞精美絕倫的磚雕,古樸生動的銅雕,錯落有致的園林、老胡同和四合院,探尋厚重的歷史文化,領略夜色下八坊十三巷的魅力。
如果去臨夏,一定要去紅園,看窗欞、亭台、倒影、樓榭……
江南風韻的紅園因木刻、磚雕、彩繪巧妙地融為一體,在雕樑畫棟的迴廊下感受紅園建築的詩性之美。
如果去臨夏,一定要去東公館。
一覽臨夏磚雕之精美,一睹民族風情之素美,一感超脫喧囂之獨美,一嘆華夏古建之雄美。
如果去臨夏,一定要去看河州牡丹。
清代詩人吳鎮曰:牡丹處處有,絕勝是河州。在臨夏地區,家家戶戶有種植牡丹的傳統,家有好牡丹如藏萬貫錢,5月走在臨夏街頭巷尾,處處洋溢著牡丹香。
如果去臨夏,一定要去齊家文化博物館穿越歷史,探秘文物的奧秘!
該博物館是全國唯一的齊家文化專題博物館。共分為發現齊家、走進齊家、精彩齊家、輝煌齊家 4 個展廳,陳列著不同等級的文物及輔助展品。
如果去臨夏,一定要嘗嘗多民族交融的河州珍饈。
汁清色碧、水汽裊裊的三炮台蓋碗茶,鮮香味美、細嫩綿軟的手抓羊肉,形色迥異、栩栩如生的油炸餜餜,油黃面白、皮薄餡鮮的河州包子,酸爽正宗、肥而不膩的發子面腸,粒粒飽滿、甜香四溢的甜醅……各種傳統名優小吃讓人垂涎欲滴!
如果去臨夏,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