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廣告······················
正
文
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有一處被當地群眾稱之為「天然氧吧」的好所在,這就是山高林茂、身披「綠衣」、生態宜人、美景如畫的 蚌峨鄉。初夏時節,蚌峨鄉千餘畝連片油茶樹亭亭玉立、搖曳多姿,不僅點綴了大山的美,而今掛滿了「致富果」,成為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的「綠色銀行」,曾經閒置的土地和荒山「活」了起來。
蚌峨鄉油茶林
近年來,硯山縣蚌峨鄉始終將產業興旺作為振興鄉村的「牛鼻子」,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以「山」為媒,念好「山字經」,堅持走「靠山吃山」的發展之路,聚焦油茶樹種植等高原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一條綠色、高效的發展新路子。
蚌峨鄉位於硯山縣東南部,屬中山河谷地形,地勢主要以山沖為主,六詔山脈由西北向東南呈條狀分布縱貫全鄉,海拔在1100米—1970米之間,年均氣溫17.5攝氏度,森林覆蓋率63.37%,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所在地的紅土壤疏鬆、深厚、排水良好,各項環境指標都非常適宜發展油茶生產。自2016年以來,該鄉黨委、政府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創新招商引商模式,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規模化發展4000餘畝油茶種植基地,引導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託管、聯耕聯種等方式與龍頭企業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進一步做大油茶規模和產量,打造了綠色持久的脫貧致富產業。
油茶樹結出油茶果
兩年多前種下的1000餘畝油茶樹成活率達98%以上,目前長勢喜人。 「油茶產業為當地群眾就近就業搭建了平台,帶動周邊308戶群眾就近務工,增加了群眾經濟收入,目前油茶長勢良好,部分已經掛果,進入盛果期後,預計實現農業經濟產值100萬元以上。」蚌峨鄉油茶種植基地負責人何隆友說。
農戶在打理油茶
如何變資源為資產、變優勢為「錢景」?這是蚌峨鄉黨委、政府和幹部群眾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通過不斷的努力,該鄉積極探索了「基地+致富能手+黨員+群眾」的產業發展模式,基層黨組織在產業興旺中的戰鬥堡壘作用逐步得到有效發揮,凝聚力、發展力得到明顯提升。村幹部充分發揮黨員致富「領頭羊」的模範帶頭作用,通過「傳、幫、帶」,利用掌握的技術、人脈資源等優勢,為群眾提供技術指導服務,積極與龍頭企業溝通對接,為群眾提供資金扶持和產品幫銷渠道。在黨員帶頭示範下,當地群眾的致富本領得到了提高,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我種植油茶有很多年了,也算是積累了一些有用的經驗。每年我都會把群眾集中到地里進行培訓和指導,希望有更多的群眾一起種植油茶樹,慢慢增加收入。」板榔村黨總支書記王有賢有著10年的油茶種植經驗,他種植的100畝油茶成為當地的「樣板林」。每次到了油茶施肥期或摘果期,他總會聘請當地收入較少的群眾到茶場幫忙,一來讓群眾打工掙點錢,再者就是將多年來自己摸索出來的油茶種植經驗及技術分享給當地的村民,耐心告訴村民該如何育苗選種、施肥除草。
在王有賢的積極帶動下,板榔村已經有10餘戶村民種植油茶180餘畝,每畝油茶果可為農戶帶來2000餘元的收入。全鄉目前掛果的1000餘畝油茶果,預計實現產業增收200餘萬元,可帶動周邊群眾200餘戶800餘人增收,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蚌峨鄉得到生動實踐,是硯山縣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發揮山區優勢,促進鄉村振興,引導和幫助山區群眾因地制宜端牢致富「飯碗」,走出致富「大道」的一個縮影。山水通富路,生態好文章,在建設「綠美硯山」的征途中,一座座「綠色銀行」生「金」長「銀」,一條大地增綠、產業興旺、群眾增收的生態發展之路正在鋪開、延伸……
來源:好享硯山,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家在硯山
01
聯繫我們
投稿爆料:Yanshan7077(微信)
02
家在硯山平台
留言區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