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晚起一整年遊戲心血被惡刪,孩子絕食抗議父親,報複式育兒,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2020-05-25     CC爸媽

原標題:因為晚起一整年遊戲心血被惡刪,孩子絕食抗議父親,報複式育兒,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如果有一天,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花了一年心血做的作品,突然被人破壞了、沒有了,你會是什麼感受呢?

如果實施破壞的這個人,還是你最愛的家人,又會是什麼感受呢?

全美最大論壇Reddit上,有個叫作「AmItheAsshole」的版塊,直譯過來就是「我是混蛋嗎」。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做的是對是錯,可以發帖讓大家評理

前幾天一位爸爸的「混蛋事跡」火了~

簡單的說,因為疫情,兒子在家裡的狀態越來越散漫,晚睡晚起。

這位父親看著兒子的所作所為,很是生氣。於是他警告孩子如果再晚起,會有 非常嚴重的後果。

一開始的警告,起了幾天的作用,但也只是幾天。在這之後,兒子又開始睡懶覺,於是老父親更生氣了,給孩子發出了最後通牒,然而後來兒子又睡到了11點!

老父親無比憤怒,越想越氣,覺得一個連自我時間管理都做不到的孩子,何談未來!

為了給孩子教訓,他刪除了孩子的遊戲《我的世界》里 的全部存檔。 裡面是孩子花了一整年時建造的一座非常驚人城堡,孩子還曾非常驕傲的給他展示過。

C媽不知道了解這個遊戲,它不只是一個純粹的「娛樂工具」,以說,刪掉的,一個孩子精心設計出的世界。

孩子的「世界」瞬間垮塌,崩潰的整天都在哭,而且拒絕吃任何東西。

老父親感到十分不解:我是個混蛋嗎?

網友們:是的!

我把心交給了你,你卻拿著我的心反過來威脅我:「如果你不聽我的話,你的心就要被我捏碎了哦。」然後就真的捏碎了。

在回答區里,滿是各種對這位家長的批評:

你知道在《 我的世界》里建一座城堡有多難嗎?他可是孩子的命根子。

努力了一整年,現在他被一個把早晨七點起床看得比發揮創造力還重要的人扔進了孤獨之中。

從今往後,你兒子再有什麼喜歡的東西,他絕對藏得比什麼都嚴實,絕對不會再讓你知曉。因為他害怕你一言不合又毀掉他的摯愛。

的確,孩子很小的時候,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適當的懲罰,教給他們規則,是有必要的。

但報復性懲罰, 卻已經遠遠超出了立規矩的範疇,說白了,這是父母打著懲罰旗號,來變相宣洩。

我們管不了孩子的時候,就會感覺特別丟份兒!

這種感覺要麼讓我們口不擇言的羞辱,要麼就是報復性的懲罰—— 你不聽我的話,從事件本身實施不了管教,我就毀了你最重要的東西,教訓你。

每一個被報復性懲罰的孩子,心裡都有一道永遠都好不了的傷疤。

我有個朋友,每每說起父母,都帶有恨意。她說小時候家裡窮,睡覺都是一家人擠在一個炕上 (北方)。

她大概6、7歲時候的那個冬天,也不知為什麼總是尿床,有一次尿床後,媽媽大發脾氣,罰她去地上跪著,不許上來。

北方冬天的夜,又長又冷,她跪在地上,看著在炕上繼續睡覺的爸爸媽媽, 她說:「 那一刻我好恨,我恨媽媽這樣對我,我恨爸爸不為我說情,我懷疑我到底是他們的女兒還是他們仇人的女兒 。」殺人誅心也不過如此了。

即便如今她已經生兒育女,理解了母親當年的難處——冬天尿床,隔天根本曬不幹,一個孩子尿床意味著每次要換一套被褥,家裡根本沒有那麼多可進行替換的。

但是每次當她想到那個跪在寒冬深夜裡無助的自己,她表示:可以理解,但卻無法原諒父母。

適當的懲罰,會讓孩子在養成良好性格的同時,與孩子的關係越來越親密。 而報復性懲罰只是在推開孩子,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對立面。

懲罰和報復性懲罰有什麼不一樣呢?

報復性懲罰究其本質,是因為懲罰不對等,也就是不公平。

1

因果關係不對等

什麼是因果關係不對等呢?就是懲罰和犯下的錯沒有關係。

《少年說》里有一個叫劉亦航的小男孩,他用戲謔的語言,控訴了自己的爸爸半夜給他把頭髮剃光了。

  • 「在這裡我先問一下,我的髮型好不好看?」
  • 「誰說的好看,我一會讓我爸爸也給你們剪一個。」
  • 「爸,這麼丑的頭髮,都快沒了,中秋節那天是不是想讓我的頭髮,和月亮一樣又圓又亮。」

而爸爸這麼做的原因,竟然是劉亦航沒有改變學習態度。

這讓主持人聽得一臉疑惑,就上來問亦航爸爸:「你給亦航理髮,和改變學習態度,有什麼必然聯繫?」

這一下把亦航爸爸問住了,他想了半天也說不出來。

對呀,「 不好好學習,我就剪你頭髮」,這是什麼邏輯?

這就是典型的因果關係不對等,孩子在這個事情上犯了錯,卻要在另外一件事情上進行懲罰。

比如:

  • 你不好好學習,我周末就不帶你出去玩了。
  • 你不好好吃飯,晚上就不許你跟我一起睡了。

邏輯不對等,換來的只能是,孩子心理上的牴觸和對抗—— 這不是強權是啥?

所以,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在懲罰的時候,一定要邏輯對等——就是要圍繞這件事情本身做懲罰。

我們可以因為沒考好,增加半小時的作業量,等下次考好了,再減回來,這既能達到讓孩子好好學習的目的,也是一個合理的懲罰。

2

量罰不對等

什麼是量罰不對等呢?

就是明明 犯的是一個很小的錯,卻要面臨一個很大的懲罰。

前幾天我看到了一則新聞。

一個小男孩,因為少寫作業被老師投訴。

他的爸爸在凌晨三點,趁媽媽睡覺的時候,將這個小男孩扔到火車站,給了他一隻碗,讓他跪著要飯,說早上來接他,旁邊還放著他的書包。

執勤的民警聽說後,都忍不住問: 「你爸爸喝醉了麼?」

事發時間是12月的凌晨三點,可想而知有多冷。

少寫作業,就受到了這樣的懲罰,如果沒寫作業,那懲罰又是什麼呢?

假如闖個紅燈,就要判死刑,人們會變成什麼樣?誰都不敢開車了。

懲罰不對等, 只能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恐懼。

還記得那個因為打碎玻璃,跳樓自殺的9歲孩子麼?

他給奶奶的遺書上是這麼寫的:「nai nai,我前天5把學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 以我跳lou了。」

我們懲罰孩子的目的是修正行為,而不是為了泄憤。

要讓孩子對懲罰有預期,而不是懲罰過重。

孩子因為玩遊戲,沒辦法早起這個問題, 再過幾年也許每個爸爸媽媽都會遇到。

如果採取對抗的方式,那和孩子的關係就搞砸了,但換一種懲罰方式,也許就有不一樣的結果。

可以限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和孩子說:「你每天必須7點半起床,如果晚起就需要在你玩遊戲的時間裡扣除。」

甚至,可以增加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和孩子說:「如果你7點半以前起床,可以每早起30分鐘,就可以增加15分鐘玩遊戲的時間。」

這就是一個對等的懲罰。

而且這種方式,不僅有懲罰,還有獎勵,孩子為了多玩遊戲,也會積極早起,即便晚起限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也會溫和很多,不會有破壞性後果。

3

尊嚴不對等

尊嚴不對等,是家長用剝奪孩子尊嚴的方式來懲罰孩子,大多是言語或行為上的羞辱。

就像我開篇提到的朋友的例子。

尊嚴上的不對等,只會給孩子留下羞恥感。有很多人,即便長大了也會把自己小時候家長對他的羞辱,記得清清楚楚。

不管是懲罰孩子還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

懲罰孩子時,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

在《老師請回答》這個節目中,北京史家小學王歡校長提到一個教育的 二十定律:

我們家長和孩子交流, 一定不要把他當孩子,要在他的年齡上加20歲,按照加後的年齡去和孩子溝通。

如果孩子5歲,那就把他的年齡加上20歲,把孩子當成一個25歲的人,和他說話。

不管是進行什麼懲罰,我們的目的都是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去拿孩子出氣、樹立權威、欺負孩子。

這樣不能解決問題,只能造成更多的問題。

C媽說: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

北風和太陽比賽,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

北風越吹,行人把衣服抱得越緊; 而太陽用溫暖的陽光照射人們的時候,行人自然而然就會把大衣脫掉了。

懲罰孩子也一樣, 報復性懲罰,會把孩子推到了我們的對立面,讓雙方成為敵人。

當進入到這種關係的時候,大人提出的一切要求,孩子都會和你反著來,不可能達到管教的目的。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UpGTXIBd4Bm1__Y2A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