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出生的陳如冬在蘇州當代畫家中或許是個異數,很多原因,起碼有兩個:沒有上過正兒八經的學,沒有上過正兒八經的班。
可是老天爺卻賞了他吃飯的手藝,9歲開始拿起毛筆,23歲在香港舉辦了個人畫展。40多年來他一直生活在家鄉蘇州,他的創作在當代畫林中獨樹一幟,是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
陳如冬:1970年5月生於江蘇蘇州,少年曾受業於蘇州著名畫家陳德奎先生。擅長山水翎毛、間作花卉草蟲。2006年蘇州古吳軒出版社出版《滄浪十八景圖詠》、2010年雲峰畫苑出版社出版《陳如冬中國畫》。創作的《絲綢行》被蘇州市博物館收藏。
沒有上過學,是說的所謂科班。少年陳如冬喜歡畫畫,啟蒙授業的先生陳德奎不是太過有名,其時是蘇州工藝美術學校老師,雖然是畫西畫的新派,卻是按部就班的傳統授業模式,開卷子,臨摹,練書法,以後老師回了上海,十五六歲的陳如冬還是按照這方法繼續自學。
他悟性極高,似可與古人對話,基本上一學就會,一畫就像,再一遍一遍又一遍,熟能生巧,反反覆復,了解,理解,領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下筆也能精妙過人。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陳如冬是做到的;俗話好像還說一份天賦,加上九十九的努力,大概可以成事兒,這一點陳如冬是既有且做到了。但凡中國古代傳統繪畫青史留名的無一例外一網打盡,每一個都臨過幾遍了,如數家珍,瞭然於胸,爛熟於心。
沒有上過班,是說所謂單位。青年陳如冬踏上社會,就是自食其力賣畫生涯,而不像此前往後也有出道比較早的畫家,靠賣畫掙學費補貼開銷。其時改革開放,蘇州十全街還是工藝一條街如火如荼正紅紅火火,他覺得靠賣畫也能維持生活。
後來談戀愛結婚,上輩人思想還沒扭轉過來,就去了吳門藝苑上班。上班雖然也是畫畫,可是產品有程式要照規矩,他覺得與藝術無關,甚至與畫畫也無關,不過三天,就打道回府了。隱隱透著斯斯文文的文藝青年的強大內心和頑強自信。
1993年,他就兩次在香港舉辦了個人畫展。1996年被16個國家藝術團體聯合審定為「世界書畫藝術名人」榮譽稱號,1997年名列「世界華人藝術家成就博覽大典」,陳如冬只是20來歲的小年輕,還傻傻的挺高興了一陣。
但的確可以驕傲地說,陳如冬是蘇州為數不多的少年即已成名的畫家,而且和現在很多業已成名的同齡人不一樣,他不是因為參加很多國家級畫展獲獎而一舉成名揚名立萬,他純粹就是靠自己的畫成為市場追捧成為老少皆知。而且,他也是為數不多的少有非議贏得各方拋開親疏遠近門戶偏見一致認同交口讚譽的畫家。
大部分的人知道陳如冬的畫都是因為老虎,然後動物,然後山水;先是工筆,漸漸寫意的漸變過程。而在陳如冬,不管是翎毛動物,還是寫意花卉,甚至是亦工亦寫的山水人物,其實都是齊頭並進的。
因為是職業畫家,人家要什麼題材,當然就畫什麼題材。作品的藝術尺度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從來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無法迴避,必須正視,既要具有高妙的藝術境界,又要符合日常的審美趣味。
雖然艱辛,可是陳如冬樂在其中,也在這過程中不斷開拓視野,觸發靈感,思考藝術和人生,循環往復,循序漸進。
從其作品日趨成熟的藝術個性也可以看出陳如冬的審美意趣和文化內涵,大有立志創作具有中國特色完整的動物畫體系的鴻鵠之志。花草、山石似乎都是布景補景,這也是過去一直以來的傳統。
陳如冬的嘗試是像攝影變焦般由近景特寫推遠中景至全景,虎、馬等動物漸漸地由戲劇舞檯燈光追打的明星主角融洽於林樹泉壑的物象統一,並漸漸的成為天地自然青山綠水的生靈點綴。
不經意間陳如冬由動物轉型為山水,而在他就是個一以貫之,只不過一方面是外面大家都看到的作品呈現,一方面是內里自己的埋頭研習,其實即使在他的動物聞名遐邇之際,他還有反映老蘇州城市風貌和市井生活的「滄浪十八景」,同樣令人羨艷不已。
他的厚積薄發也由此可見一斑。工寫兼融,以形寫意,造境傳神,不僅是題材、圖式,同樣筆墨、線條。古秀雅逸與清遠溫潤結合,氣息雅凈,一派平淡天真的藝術風格。
現在畫法更是趨於精細,以前還大片潑墨、潑彩和濃淡水墨渲染為更多傳統的勾、皴、點、染所替代,西畫元素日趨減弱,筆墨意味日漸增強,水氳墨障和巧妙留白,則寄寓了他的情緒和感受。
陳如冬自己曾這樣描述說:「我自幼習畫,浸淫傳統,難脫臼窠,喜山水,好盆藝。遙想先賢的文人生活心嚮往之。繪畫追求超然物外、散淡的文人氣息,我的創作過程類似於在朝聖的旅途中愉悅地漫步,在這樣的行進中有我想要的真實。」
他唱評彈,玩茶壺,養蟲子,喜收藏,愛好興趣廣泛;也徜徉山水遊戲林泉,看山、讀畫,尋求山水象外之境,平靜而平淡地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LsXd24BMH2_cNUgcj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