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合格」的10種行為,不僅無法教育好孩子,還很耽誤孩子

2019-12-11     以夢為馬的貓

在大學畢業之後不管我們做什麼樣的職業,都需要相關的證書或者需要有一定的培訓經歷才可以。但唯獨當父母這個「職業」是不需要考任何證件的,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未來會如何教育孩子,都不影響成為父母。

但實際上為人父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現在太多太多讓人聞之色變的「熊孩子」存在了。而熊孩子之所以存在,即使因為有「熊家長」的緣故。所以建議家長在準備想要孩子的時候,先要提前去學習一下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最好的父母」。

尤其是有些當父母的行為是非常錯誤的,今天就專門來分享一下作為家長很不合格的10種行為,但凡有任何一種行為,不僅無法教育好孩子,甚至還有可能耽誤孩子,讓孩子吵著自己並不希望的方向發展,家長們快看看自己是否有中槍:

1、孩子一哭鬧就答應要求——通常孩子在希望父母給自己 買一樣東西的時候,若是得不到允許,都會用在公共場所大聲哭泣這種行為來「逼迫」父母答應自己的要求。而大部分的父母因為覺得丟人,亦或者不想聽到孩子哭,就會妥協。這種行為不僅無法教育好孩子,反而會縱容孩子繼續用這種行為來「逼迫」父母在未來答應自己不合理的要求。

2、嬌生慣養,無下限的寵溺——或許是因為喜歡孩子,也或許是因為孩子來之不易,所以不管是父母還是長輩都對孩子無限寵愛,這種行為不僅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的行為,還有可能讓孩子變得無法吃苦,不敢往外走。

3、處處以孩子為先——有了孩子之後,有些家庭會將孩子擺在家裡的第一位,處處都表現出以孩子為先。這種行為慢慢的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最重要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不尊重父母,不尊重別人的心理。變得自私,不在乎別人感受。也是最容易成為「熊孩子」的類型。

4、從不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很多孩子讀小學了都不知道如何穿衣服,不知道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家裡什麼事情家長們都大包大攬,甚至有些孩子讀書住校的衣服都是直接打包寄回去讓父母洗了再寄回來。這種行為無法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那等孩子長大以後怎麼辦?

5、對孩子的壞習慣不加制止——比如吃飯的時候看電視,嚴重挑食,看電視玩遊戲沒有節制,這些壞習慣家長如果不加以制止的話,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惰沒有上進心的心理狀態。這種行為更加沒辦法讓孩子將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

6、孩子犯錯不批評,反而幫孩子找理由——經常在外面可以聽到父母因為自己的小孩犯了錯誤,說的一句話就是「他還小」,用一句還小來袒護孩子的錯誤,讓孩子沒有一個是非觀,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這樣下去,未來進入社會很容易吃虧。

7、家長答應孩子的事情做不到——這一點其實主要也是家長的原因,很多時候父母威嚴的建立是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尤其是答應孩子的事情哪怕是在難只要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慢慢的會讓孩子不再信任家長,無法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8、父母愛在孩子面前攀比——其實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最好不要給孩子輸送金錢觀價值觀,如果自己家庭條件好,孩子在其他不如自己的同學面前有優越感。而家境條件比不上別人的話,又會產生自卑感;不管是哪一種,都不利於孩子健康地成長。

9、不尊重孩子隱私,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私有物——這兩天就有關於父母在孩子房間安裝監控的新聞,想要時時刻刻方方面面的知道孩子在做什麼。這種父母的控制欲很高,但實際上這種行為很不好。畢竟管理私有財產的方式放在教育正常健康的人身上,怎麼可能教育得好?

10、求著孩子做他本應該做的事情——前兩天出去吃飯就看到有個家長追著孩子喂飯,甚至孩子不吃還求著孩子吃。求著孩子做他本應該自己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覺得這些事情是家長的事情,無法在孩子的心裡建立父母該有的威嚴。

最後,今天就暫時分享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有關填報志願、高考、大學、專業、家庭教育等相關的信息,可以關注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GwP9G4BMH2_cNUg2s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