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儀怎麼合成「不存在」的顏色

2019-09-29     中科院物理所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那種

「呀科學家製造了一種不存在的顏色?」

「紫色其實並不存在?」

之類的話題傳播

這個是洋紅色

為了方便討論這裡面的原因 進行電影放映計劃,我們眾籌了一台投影儀,探索色彩的秘密。

本來我們應該興高采烈開始互相交流 觀影 經驗了,但是卻遇到很尷尬的事情……

投影實拍,圖片來自網絡

01

如果你是 / 曾經是 / 將要是一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的社會主義好學生,那麼每天上課的時候免不了要舉起手機對著老師的幻燈片拍拍拍,生怕錯過了什麼重要細節。得益於現在手機相機優秀的放大性能,手機很多時候也能給搶不到前排的同學帶來福音。

明明想要好好學習,卻發現講義被彩色條紋蓋了個嚴嚴實實…… 實際上,這裡面就藏著我們人眼能看到,但是自然界中卻「不存在」的顏色的秘密

老師們的幻燈片在以前,還不是這樣子。

幻燈片投影儀

那時候的幻燈片,是現實中真的一張一張透明的彩色的片。這個話題說起來真的是「暴露年齡」。老師們把幻燈片放到載盤上,在載盤下方燈泡發出的光線穿過幻燈片,調節透鏡和平面鏡的位置,通過折射和反射,讓光線聚焦在和地面垂直的投影幕布上,成一個放大的像。因為燈泡的功率很大,所以通常在燈泡邊上還會有一個幫助其冷卻降溫的風扇。一開機,這個風扇也會呼呼呼地吹起來。

光線從透鏡的一側進入後,經過折射平行光會焦於焦平面,再成像。通過調節物距,就可以移動像距,圖片來自 ello.co/marcrodriguez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在個人電腦普及開來以後,就再也見不到上面這種最有「古典範」的幻燈片和投影儀了,取而代之的是演示文稿、辦公軟體和數碼投影儀。幻燈片這個名字也漸漸地出現的次數也少了,屁屁踢反而變多。雖然大家現在叫得多,但這個名字的誕生,卻是在洗澡的時候想出來的。產品負責人 Bob Gaskin 為了避免和市面上的其它產品重名,才取名為PowerPoint,卻沒想到成就了一個全球通用的名詞。

洗澡的名人,除了阿基米德你還能想到誰

02

在開始解答我們的標題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來嘮嘮投影儀的發展史——這真的是一部活脫脫的人類「視覺動物」進化史。雖然現在視覺動物聽上去是一個……不是很友好的詞,但人類在追求視覺和色彩的道路上那是真的狂奔不止

科學史上對光和顏色之間的討論始於亞里士多德,但是真的要說出點門道來,還得等到我們的牛頓牛爵爺出面。不得不說牛頓真的是狠人——對自己狠的那種,為了研究不考慮任何後果。比如長時間用一隻眼睛看太陽,直到把眼睛把所有白色的物體全都看成紅色。此時再閉上眼睛,反覆之後,他發現眼前,會出現和太陽一樣的斑點,雖然他現在並沒有看著太陽。由此他得出結論,他的幻覺也能像太陽一樣充分激勵神經

牛頓在光學方面貢獻頗多,最為人所知的,其實還是用三稜柱進行分光實驗,圖片來自 @thesarahshow

當然我們現在可以測出來神經信號傳播的速度大約為 90m/s,通過產生視覺的時間差,我們可以判斷大腦在合成視覺信號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何況三原色理論早已久經考驗。因為人眼中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波段敏感的細胞,就有人巧妙地設計了「色彩匹配實驗」。基本原理在於人眼不擅長直接定量,但很擅長比較。如果只用兩種色光混合,始終會有顏色合成不出來,但是一旦使用三種顏色,人們就能混合出光譜裡面的任意顏色。摸清楚了這一點,人類真的算是在成為「視覺動物」的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

挑口紅顏色的過程,就和色彩匹配實驗差不多。需要比較的兩邊分別是參考的特定波長的光和三原色混合而成的光。圖片來自 @jessmac

正是在前輩們的探索下,我們終於找到了人類顏色感知的「基底」。因為人眼的構造,想要得到各種顏色,我們並不需要產生特定波長的光線,只需要讓紅綠藍三種顏色以適當的比例混合在一起,進入到人眼裡,萬能的大腦就能把它們合成起來。雖然這裡是輕描淡寫混合兩個字,但在人類的歷史上為了得到彩色,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03

混合的思路我們可以有兩種,一種是在時間上混合,一種則是在空間上混合。前者靠腦補,後者……還是靠腦補。當然腦補的方式還是有點點區別的,前者生成顏色需要靠前面牛爵爺探索得到的延遲效應,再讓大腦腦補,後者是讓大腦直接腦補。

所謂腦補,其實就是豬鼻子插大蒜。圖片來自網絡

早期的投影儀思路非常地簡單粗暴,想要放映彩色內容的話,需要使用三種光源和三個透鏡,叫做「三槍投影儀」,分別投射出紅、綠、藍三種顏色,而我們想要的影像,就通過這三種顏色的明淡來進行混合。因為放映過程中需要使用的燈泡功率都很高,把三組燈泡和透鏡系統組合起來,需要複雜的電纜。而且還有一點很要命,這個光學系統太過複雜,需要把三個畫面都要投到螢幕上的同一位置,對焦十分不方便。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發展非常受限。

三槍投影儀的樣子,不是紅綠燈。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我們能不能夠把三種光源合成成一個呢?在「三槍投影儀」問世後,人們發展了被稱為「單槍投影儀」。在投影儀這個領域裡面,「炮塔」,也就是光源越多,似乎並沒有什麼用,反而憑空增加了系統的大小和調節的複雜度。

在「單槍投影儀」裡面,按照混合不同顏色色光的思路的不同,大概分為 LCD 和 DLP 兩個流派。需要說明一下,這兩個流派其實現在發展了很多分支,不過太過專業的東西今天我們就不涉及了。

液晶顯示器的基本原理示意圖。通過調節電壓讓液晶分子在空間中的取向發生變化,從而控制不同顏色的光的多少,進而控制發光的顏色。圖片來源見右下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 以液晶顯示技術作為彩色來源基礎。液晶顯示面板我們每天都能夠看到,人如其名,彩色的來源正是液晶。液晶在 1888 年由植物生理學家弗里德里希·萊尼澤發現。關於液晶最神奇的效應,就是它對光線的振動方向有選擇性。液晶分子的形狀像一個擀麵杖,通過改變電壓,讓這個擀麵杖轉起來,就能控制通過的光的強弱。誕生於 1989 年的愛普生 VJP-2000,便是全球第一台 LCD 投影機,到今年已經有整整三十年的歷史。

色輪示意圖。投影儀中色輪樣式有很多種,上圖中是最簡單的只有紅綠藍三種顏色的樣式。圖片來自網絡

再後來的技術演進中,出現了 DLP 這個流派,採用另外一種不同的方法。單片 DLP 投影儀通過色輪來產生顏色,從燈泡上發出的光經過色輪上不同的透光片,變成了三原色的光,再通過數位訊號控制的反射板,把光線反射形成螢幕上對應的圖樣。色輪上通常被分為四個區域:紅區、綠區、藍區和用來增加亮度的透明區域,為什麼不使用只有三種三原色紅綠藍的色輪呢?原因很簡單,DLP 投影儀裡面只使用了常用汞燈光源 1/3 左右的有效部分,亮度其實大打折扣,最後看到的圖片顏色與真實色值存在一定色差。

我們在評價投影儀的時候,投影儀的亮度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投影儀越亮,意味著投出來的螢幕更清晰,在白天都能看得見。看到投影儀看不清了,第一反應是去換一個燈泡,但是殊不知在這裡面還存在色彩亮度和白光亮度這個區別。不同的投影技術下,同樣的白光亮度其實並不意味著相同的色彩亮度,比如 DLP 的效率就不如 LCD。

LCD 使用的分光器原理示意圖。投影儀中常用的光源為汞燈,具有分立的譜線,其藍色譜線和綠色譜線正好對應 CIE 色彩空間中的兩種原色。分光器通過鍍膜,可以使得特定波長的光發生反射,而其餘的光穿透而過,實現分光原理。光源的利用率更高。圖片來自網絡

色彩亮度這個概念可能大家是第一次聽說,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應用。比如一張照片,電腦上看起來還好好的,但投影投出來卻是灰濛濛的,這就是因為輸出的彩色光不夠亮,看起來就和加了個濾鏡似的。

不同色彩亮度的對比圖。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04

為了給大家真的感受投影儀裡面發生了什麼,小編厚著臉皮整來了另一個使用不同原理來生成色光的投影儀。因為是借的,怕拆了以後組裝不回去(小編太菜了),特地準備了偏振片,來不破壞地展示不同色彩的合成原理 正經玩專欄失業警告 。

我們架設好兩台投影儀機器以後,讓它們都在相同的距離往牆上投影。舉起手機,然後,就是我們見證奇蹟的時刻。

如果你的手機拍照參數不太對的話,就會拍成這個樣子。關注我們比較久的肯定知道這張圖是個啥,我就不解釋了

可以看到,在拍出來的照片裡面,上方的電腦桌面還保持了比較真實的顏色,下方投影儀畫面用照片效果已經完全偏離了真實的顏色了。在手機拍照的時候,DLP 投影儀還來不及在每個位置都撒上紅綠藍三種顏色,所以就看到這三種顏色分開,而不是彩色的情況。因為 DLP 的投影儀裡面的色輪並不是只有紅綠藍三種顏色,而是還留了一塊透明的部分,發出白光,所以還有一部分是黑白的。

在換用另一台拍照的設備以後,可以看到,兩種投影儀的差別並不是那麼的大。

小時候電視台停播的時候的畫面,其實是用來測試螢幕的。可以看出來下面這台投影儀的畫面整體都偏暗,比如左下角的顏色都難以辨認分界線了

但是這兩者之前仔細一點看的話,區別還是有的,因為我們選用的投影儀的型號的關係,DLP 型號的白光亮度更高,所以下面的圖片白色部分比起上面而言會更亮一些。但是彩色部分亮度表現卻不如 LCD 原理的投影儀

因為 LCD 使用液晶控制亮度,所以最後鏡頭出來的光是偏振光,幾個偏振光疊加在一起,構成了最後的彩色。正好我們手頭有現成的偏振片,可以一探究竟。我們已經知道 LCD 投影儀中的色輪是三原色,紅綠藍,而且可能具有不同的偏振方向。

偏振片

我們把偏振片放在投影區域中的白色部分,並緩慢轉動偏振片。可以看到經過偏振片以後,光線的顏色會緩緩從綠色變成洋紅色。在其他不同顏色,也會相應地有不同的偏振方向。

通過偏振片,我們可以確定投影儀確實是由不同偏振方向的色光合成而成的

但是如果我們把偏振片移動到 DLP 投影儀投出來的圖像上,顏色並不會有變化。

這個並不是偏振光

前面提到,如果拍照的時間太短,那麼 DLP 投影儀還來不及在每個位置都撒上紅綠藍三種顏色。因為運動是相對的,如果我們目光掃過螢幕的速度足夠快,那麼在人眼看來,螢幕就是相對人眼處於高速運動狀態,DLP 投影儀就會出現色光分離,也就是彩虹效應。

彩虹效應示意圖……因為我們實在拍不出來,就在網上找了一張了。實際實踐的時候左右來回晃動眼球就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經過嘗試,這種效應在暗色背景下尤為明顯。

05

有了前面那麼久的鋪墊,我們終於可以解答標題裡面的問題……

為了解答這個概念,我們需要把上面對於色彩的描述定量化,也就需要使用色彩空間。CIE RGB 色彩空間是一種很常用的色彩空間。其x,y 橫縱兩個坐標分別表示標準化以後的三原色中紅色和綠色的成分,1-x-y 代表藍色。由此構成了人類所感知到的所有顏色。

CIE-xyz 色彩空間。圖中的三角形代表汞燈的藍色譜線與綠色譜線,還有 700nm 紅光所能製造的所有色彩的範圍。

圖上上邊緣的那條曲線,是指波長從 435.8nm 連續變化到 700nm 的可見光,在色彩空間上的軌跡。因為人眼對色彩的感知幾乎是線性的,如果我們隨便從色彩空間中選兩種顏色 C1 和 C2,那麼這兩點連成的線段上每一點的顏色都可以用 C1 和 C2 組合而成。選定三種顏色,就可以畫一個所有可顯示顏色的三角形。因為我們不可能擁有除了自然的可見光波段其它的光源,所以三個角落各有一些空白。

在投影儀中,常用的是汞燈,來得到不同的三原色。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我們說了很多遍了,投影儀裡面也是一樣。我們實際得到的顏色肯定沒有上面那個三角形那麼大。

洋紅色

對於 CIE RGB 色彩空間中下半部分,人眼可以將藍色和紅色混合成洋紅色(就是今天封面圖的顏色),但是實際上並不存在特定波長的光,在人眼看來是真正的洋紅色。

這就是投影儀合成「不存在」的顏色全部的真相了。

後記

經過這麼一番折騰,

我們終於知道啥樣的內容更適合

我們決定重新挑選投影儀

然而,現實是

錢包限制了我們的購買力

甚至連兩台借來的投影儀都買不起

* 感謝正經玩小編 Major Tom 提供的攝影支持

參考內容

1. 幻燈片投影儀 - 維基百科

2. Microsoft PowerPoint,wikipedia

3. 現代科學先驅牛頓 By 王金鋒

4. Young-Helmholtz_theory, Dichroic_filter, Screen-door_effect

編輯:Cloudiiink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AXpfW0BMH2_cNUg_4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