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點名表揚,而令我敬佩的是,王寶強守住「窮人」最後的尊嚴

2023-07-21     皮皮電影

原標題:人民網點名表揚,而令我敬佩的是,王寶強守住「窮人」最後的尊嚴

不知道什麼時候,國產影視劇中的底層人,開始集體失去了尊嚴。

這些年,大火的國產影視劇中,已經很少能見到如《長江七號》里周星馳飾演的周鐵,一般勤勞正直的底層人民了。

恰恰相反,窮人的嘴臉開始「按財分配」,他們的尊嚴,也變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怎麼有噱頭,就怎麼來。

比如《生活家》中,劉敏濤飾演的邱曉霞,不僅生活在最底層,而且人窮志短。

為了省錢,她用一輛送葬的麵包車來搬家,幾乎將自己的尊嚴放在地上踩踏。

不僅如此,她還將超市裡的免費試吃,當成了一日三餐,請一大家子人吃飯,花了不到50塊,還洋洋自得。

比如《歡樂頌》中,樊勝美的媽媽,為了養育兒子,變成了女兒身上的吸血鬼,到了六親不認的程度,看得觀眾連呼「遭不住」。

比如《心居》中的馮倩倩,為了在大城市過得體面,完全沒有了做人的尊嚴。

先是寄生在姐姐家,不想著自食其力,隨後又知三當三,勾搭有婦之夫。

為了牟取利益不擇手段,最後變得心機功利,失去了所有的禮義廉恥。

再比如《喬家的兒女》中,渣爹喬祖望,不僅自私自利,而且毫無責任心,只顧自己吃喝玩樂,就連給妻子的骨灰盒,也捨不得買一個好點的。

這樣的形象,在國產影視作品中,還有很多。

除了他們身上共同的「底層標籤」,人物特質,完全是按照「惡」的模板揉捏的。

在編劇們眼中,仿佛窮人就應該這樣,冷漠懦弱,唯利是圖,人格卑劣,沒有尊嚴。

沒被醜化的底層人,已經許久未見了。

不過,最近新上映的一部電影,卻為窮人打了個樣,也找回了國產影視作品中,底層人丟失的全部尊嚴。

它就是王寶強的《八角籠中》。

《人民網》寫了長長的評價,稱讚它展現出了大山格鬥者「生如野草,不屈不撓」的精神面貌。

影片上映一周,票房破12億,穩穩占據著排片票房雙日冠。

關於《八角籠中》的故事和內涵,已經有太多太多的分析和解讀,皮哥不想再一一贅述。

但作為底層出身的導演,作為影視圈絕無僅有的「農二代」。

王寶強在這部電影中的三個「小心思」,卻用一種近乎尖利的敏銳,戳破了血淋淋的現實。

這種小心思,是很多高高在上的國產編劇和導演,注意不到的。

或許也只有他,能在影片中給底層人以尊嚴,給社會規則以灰度,給苦難以平視。

這也是今天,皮哥想和大家討論的主題。

小心思一:緊緊抓住的被角,守住了底層人的尊嚴

蘇木姐姐第一次出場的那段戲,相信大家記憶猶新。

由於被拉走了兩車沙子,向騰輝帶著馬虎和蘇木,去家裡討債。

這是一間位於半山腰,很難稱之為家的土坯房。

視線越過門口趴在土堆中玩耍的兩個小姑娘,躍入眼帘的,是一個下肢癱瘓,披頭散髮,臉上髒兮兮,躺在床上的姐姐。

看到向騰輝,姐姐眼神間似有躲閃,但卻透出一股與處境不符的冷靜。

她讓蘇木和馬虎出去,帶上門。

屋子裡只剩下她和向騰輝,孤男寡女,那意思已經很明顯,沒有錢的她,想以身還債。

我們不知道,她之前已經做過多少次類似的事。

但顫巍巍拿起缸子的手,和不斷躲閃的眼神,已經說明了她內心深處的牴觸,以及無奈。

看到這裡,皮哥是很害怕的。

害怕電影落入窠臼,用觀眾對慾望的獵奇,將這段戲,變成「窮姐以身為弟弟還債」的噱頭。

這種處理,更簡單,更直接,更符合大眾對「底層」的認知,也更能創造話題度。

唯一的代價,是踐踏窮人的尊嚴。

慶幸的是,底層出身的王寶強,用自己的溫柔和細膩,為這段本應是大尺度的戲,做了正向的留白。

姐姐躺下後,緊緊抓住被角,默默等待著即將到來的交換。

但向騰輝,此時卻選擇了遠遠觀望,都不敢直視眼前的女孩。

並且自始至終,都沒有靠近過她。

隨後,向騰輝拿出了錢,給了姐姐一個善意的謊言:他們在我沙場打工,我是來給工錢的。

接著,又是一個細節。

向騰輝掏出錢,沒有放在離自己最近的床腳,也沒有放在枕邊,或硬塞到姐姐的手裡,而是放在了最遠的,有太陽照進來的窗口。

這個細節,意味深長。

錢,是乾乾淨淨的,姐姐,也是乾乾淨淨的。

比起那些深諳商業規則的導演,王寶強用這段戲,給了那些掙扎在貧困線上,被迫放棄尊嚴的底層人,以最溫暖的體面。

他沒有消費姐姐,沒有將女性甚至尺度作為賣點,而是用自己的善良和溫柔,小心維護著他們的自尊。

這種關懷,令人動容。

比起其他國產影視劇中被醜化的窮人,果然只有底層上來的導演,才最懂底層人。

小心思二:三個「不壞」的反派,戳破了血淋淋的現實

無論經歷多少高大上的說教,要在這個社會裡生存,總要遵循一些大家都熟知的「潛規則」。

這些規則,在有些電影中粗暴直給,比如罪案片中的錢權交換,官商勾結。

有些電影諱莫如深,比如商戰片里的權色交易,利益輸送。

但這樣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能通過幾個窮苦的小孩子,說明怎樣的社會規則呢?

王寶強的認知,是質樸且真誠的,從底層摸爬滾打上來的他,對這些規則,瞭然於胸。

就像《人民網》評價的,這部電影帶有某種自傳性質。

王寶強在敘事的過程中,顯然或多或少加入了自身的經歷。

這些經歷,反而戳破了社會運行時的一些假象,觸及到了社會現象的本質。

比如善意的欺騙。

肖央飾演的飲料廠老闆,最開始攛掇向騰輝創建格鬥俱樂部,其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趁著申奧成功的「運動熱」,欺騙來的領導和投資商。

「你是做過冠軍的人,肯定能培養出冠軍」。

這套說辭,裡面藏著最大的理想主義,可兩人都知道,對方滿腦子都是生意。

只不過這一層窗戶紙,他們心知肚明,不願意捅破。

這是《八角籠中》中最大,也是最有力量的反諷。

幫助這些大瀧山的孩子走出農村,開闊眼界的俱樂部,最開始建立的初衷,竟然是欺騙。

對動機的不避諱,凸顯的,反而是王寶強在敘事上的誠實。

他沒有迴避整件事,本身在道德上的瑕疵,反而勇敢述說著這件事情背後的邏輯。

社會上的有些事,如果不是虛假和欺騙,可能根本就無從開始。

可一旦開始,它的方向,是由人把控的,在一個好人手裡,欺騙,也可以成為善意的謊言。

比如以盈利為目的心機。

格鬥俱樂部剛建立起來後,實現盈利的,是在「滿天星」酒吧。

向騰輝以老闆的姿態,夾著雪茄找到了瀕臨倒閉的酒吧,兩人對格鬥表演一拍即合,至此,向騰輝終於有了進帳和盈利。

雖然這種盈利,是處於灰色地帶的。

但它實質性地,給雙方帶來了好處,向騰輝有了資金將俱樂部持續下去,俱樂部老闆也有了節目吸引顧客,博取眼球。

可隨著格鬥漸漸火爆,向騰輝有了更大的目標。

這個小小的「滿天星」,已經承載不下他賺大錢的野心,在更為豐厚的合同誘惑下,他果斷拋棄了救自己於危難的老闆。

甚至連最後再打一場的請求,也無情駁回了。

在道德層面,向騰輝是見利忘義的,這就像生意做大了拋棄夥伴一樣,雖然這是成人世界的潛規則。

趨利,總是沒錯的,但向騰輝的操作,也為自己以後的道路埋下了大雷。

這個小酒吧的老闆,以後再未出現。

但向騰輝火起來後,那個引爆輿論的短視頻,有很大可能,就是小酒吧老闆做的手腳。

欠下的債,遲早要還。

看似合理的社會規則下,暗流涌動的,永遠是深不可測的人心。

再比如,以勒索為目的的慈善。

為了給孩子們尋找出路,向騰輝找到了私立學校的校長。

校長聽聞後,善心大發,二話沒說,就答應了給孩子們讀書機會和學籍的請求。

正當向騰輝以為遇到了活菩薩,緊握雙手表示感謝的時候,校長卻畫風一轉,要贊助費200萬。

包裹在善心裡的,是獅子大張口的貪婪。

在社會運行的規則中,沒有無緣無故的善,大多數的善,需要付出的代價,比沒有「善意」更加慘重。

當向騰輝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賣掉房子,給孩子們換取學習機會的時候,校長卻不搭理他了。

這也說明,更為可怕的是,連這種看似勒索的善,有時候都是難得的機遇。

有人說,能花錢辦到的,往往是最簡單的事。

因為有些事,拿著錢,都不一定找得到門路,向騰輝找學校,就是這樣的事。

錯過了被「勒索」的機會,甚至連對方的門,都敲不開,這也是人情社會辦事的鐵律。

發現沒,劇情一路走來,向騰輝經歷的種種,都蓋著一層蒙蒙的灰度。

這層灰度,遊走在徹底的偉光正和極端的黑暗之間。

我們很難說,兩位老闆一位校長,一定就是壞人。

他們代表的,只是游離在這個社會灰度之間,一個個活生生的節點。

我們的社會,就是由這些節點組成的。

社會現實不是非黑即白,符合常理的事,未必能正常運行。

反而是戳破正義泡泡的這些現實,言說著社會的叢林法則,告訴著我們,活於社會的真正道理。

小心思三:不歌頌苦難,以平視,呈現真實的人性

《八角籠中》苦嗎?

太苦了。

片中的孩子,不僅吃不飽,穿不暖,大多數甚至無父無母,自己自生自滅。

但講述他們苦難的王寶強,卻選取了可貴的平視視角。

他沒有俯下身,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憐憫苦難。

也沒有蹲在塵埃,以藝術家的姿態,把玩苦難。

他沒有將苦難浪漫化,沒有對苦難報之以歌,反而將著力點,始終牢牢放在身處苦難的個體,堅毅的品格和不屈的性情里。

這一點,是十分可貴的,也是現如今大多數國產片導演,把握不準的度。

而這種平視的方式,卻簡單粗暴。

對王寶強來說,裡面藏著自己對人性真理最為樸素的認知。

比如結構上的互文。

片中有兩個吃藥的場景,頗具悲涼的宿命感。

格鬥冠軍向騰輝,因為聽信教練的鬼話而用藥,導致失去了運動員資格,甚至鋃鐺入獄。

向騰輝的命運,顯然充滿了苦難。

回家向母親告別的那場戲,就充盈著對這種命運的歉疚和惋惜。

但王寶強沒有過多琢磨於教練的欺騙和處罰的輕重,而是用見到母親極其克制的情緒,和張力十足情感的矛盾,來表達人物面對苦難的個性。

這種個性,在他的徒弟蘇木的身上,似乎得到了傳承。

進入新俱樂部後,蘇木選擇了和師傅不同的道路,他並未聽教練的話吃藥比賽,卻被報復打斷了腿。

因為斷腿,蘇木和馬虎的命運再次被改變。

他們的命運就像坐上了過山車,從低谷到巔峰,又回到了低谷。

即便走回搶劫的老路,兩兄弟依舊保持著對姐姐善意的謊言。

為現實所迫的犯法,並沒有徹底泯滅他們的人性,雖然面對吃藥截然相反的兩種選擇,最後都沒有好結果。

但從結構和敘事上看,這種殊途同歸的命運互文中,潛台詞是不公、無力和絕望。

他們掙扎著向上,不是因為他們遭受的苦難,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有的人格。

有觀眾詬病,「監獄」這個場景,在片中出現了太多次。

肖央飾演的王敬福,王迅飾演的王鳳,陳永勝飾演的馬虎,甚至向騰輝,都進過監獄。

隔著監獄玻璃的對話,是電影重要的對白。

這麼多獄中場景,冗餘嗎?

如果從電影流暢度的角度來說,有一點。

但從導演表達的角度來看,或許剛剛好。

從監獄戲份,看得出,王寶強並未對因苦難而犯罪的人,有半點開脫。

在他的世界中,「監獄」代表著懲罰,代表著對自身行為的負責。

無論是作假、打架、吃藥還是搶劫,只要犯了罪,就應該進監獄,這是王寶強最為樸素的是非觀。

不像對社會規則的呈現,這裡的王寶強,態度反而異常清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帶的視角,其實亦為平視。

面對底層人經歷的苦難,王寶強的故事,甚至沒有宣揚某種積極正向的昂揚態度。

反而在說一件最簡單不過的事:這些孩子,這些生命,除了拚命,別無選擇。

在社會新聞中,在社會採訪里,我們見過無數這樣的底層人。

他們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努力再努力,拚命再拚命。

他們為的,甚至不是以後能活多好,能有多麼大的成就,而僅僅是找到,做人的尊嚴。

就像馬虎說的那樣:

他們的命運,就像打水漂的那塊石頭,不管怎麼漂,最後都要沉下去。

這給了影片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也詮釋著整部電影的最重內核,打開國人解讀「活著」天花板。

石頭是很難浮起來的,就像某些人生,根本沒得選。

但這依舊阻止不了,底層的人們仰望藍天的心思,以及他們掙扎著求生,獲取希望的尊嚴。

影片最後,王寶強設計的結尾,其實有種穿透現實的力量在裡面。

看著蘇木在聚光燈下拿到冠軍,他反而轉身,默默消失在了黑暗的通道中。

此刻的他,除了像一個悲情的幕後英雄,更像是現實生活中,提攜過他的那些人。

一路走來,王寶強惦念著他們的好,就像他給馮小剛送小米,給劉德華下跪一樣。

內心深處,王寶強其實也想做這樣的人。

扶後來人上位,深藏功與名。

《八角籠中》並不完美,從商業片的角度來說,它有些技法生澀,有些敘事,犧牲了流暢度。

但之於王寶強,這些缺點,大家卻都能容忍。

因為我們有太多精明油膩的商業片導演,卻少了難得糊塗的笨人。

從這三個小心思,皮哥看到王寶強作為導演的潛力。

中國電影,與其多一個製造行活的商人,不如多一個真誠的故事講述者。

他的下一部電影,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嗎?

或許不太可能。

但皮哥充滿了信心:一定比這一部要好。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9adbe91bb2f1dafdadaf4231965b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