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於文亮爆火背後,是我們的精神內耗太難了
作者:洞見ciyu
再波瀾壯闊的人生,都不及安穩瑣碎的日常。
這幾天,山東小伙於文亮的名字刷爆了網絡。
10天時間,漲粉百萬,登上了熱搜榜首位。
於文亮記錄生活的平常瞬間,粗糲而真實,簡單但快樂。
因為容貌焦慮,多少人寧願躲藏在精緻面具背後,也不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
但他毫不顧忌形象地懟著鏡頭,大口大口地擼串。
面對他人惡評,我們總是一次次責備自己,他卻說:
「鏡子髒了,你不會認為是你髒。為什麼別人罵你的時候,你要懷疑自己呢?」
我們為一點挫折深夜痛哭,而於文亮和朋友們盡情發瘋,一邊笑一邊喊著:
「挫折和別離不過是生命中的點綴。」
誰都怕丟臉出醜,誰都不想暴露缺點,但於文亮坐在車裡,五音不全地哼著歌。
讓別人聽到又如何?
一個人坐在食堂吃飯也不會覺得落寞,陽光灑在臉上,他借《肖申克的救贖》里的台詞:
「陽光灑肩頭,仿佛自由人。」
於文亮沒有精心營造布景,不凹造型、不用濾鏡,把無數瑣碎平淡的生活碎片呈現出來。
有網友評論:我的精神內耗在此刻被終結了,原來生活不是死磕出來的。我們都是於文亮,都可以這樣笑、這樣鬧!
還有人說:於文亮治癒了我的「平凡羞恥症」。
平凡人於文亮為何如此爆火呢?
說白了,在這個內卷的時代,我們的精神內耗太難被治癒了。
許多人從他身上找到了答案。
01
之前雙十一有個數據:80後、90後購買了85%的助眠產品。
為什麼80後、90後嚴重睡眠焦慮?
有網友解釋:「我們這兩代人,成長於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教我們怎麼變得優秀,怎麼在競爭中勝過別人。」
每個人都在死磕,每個人都被迫精神內耗。
身體追逐著住高樓、光萬丈,心中卻釀著萬般無奈、愁苦。
博主@張程從閩北的小山村,一路闖進廈門大學。
學生時代卷了十幾年,他以為可以鬆一口氣。
可畢業後,更多的焦慮和壓力撲面而來,心頭的大山又往下壓了幾分。
同學們有的進四大會計所,有的進大廠,他也不甘示弱,進了一家證券公司。
每天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希望自己操盤的期貨不會出岔子。
每天鑽研業務,琢磨如何開發客戶,生怕自己沒有立足之地。
也是從這時起,他學會了抽煙喝酒,以為可以消生活百般愁。
在證券公司熬了幾年後,他數了數手頭積蓄,頗有成就感。
可掐指算了一筆帳:
想學別人一樣買個大房子,是一筆大錢。
想學別人辦個隆重的婚禮,是一筆大錢。
喜還沒上心頭,愁就已擠在眉頭。
他只能繼續繃緊神經,愁腸百結地想著如何跨過這一座座大山。
如今他走到中年這個不如狗的年紀,又煩惱自己的工作,每進一步都難如登蜀道,在年輕人的圍追堵截下,絞盡腦汁絕地求生。
憂孩子的學習成長,是不是得買學區房,是不是得上興趣班,不然怎麼贏在起跑線?
活了大半輩子,他像打地鼠一樣,按下一個難題,又發愁下一個難題。
在別人眼中,他混個出人頭地,可是箇中滋味只有他明白。
他說道,很遺憾,我的人生不是自由自在的曠野,而是一條逼仄的軌道。
張程的一生,是無數普通人的一生。
我們桎梏在世俗標準下,套牢在他人眼光中,想拚命混出一些名堂,一路勞心勞力,疲憊不堪,最終忘記了生活本身。
毛不易《像我這樣的人》中有一句歌詞:
「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麼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里浮沉。」
這是多少人的自我拷問。
五分追名逐利的焦慮,再加五分萬事不由人的惆悵。
因為想擠上金字塔頂層,因為不甘於平凡,我們一直生活在內耗焦慮之中。
02
作家梁曉聲受邀到某大學舉辦講座。
交流時,一個男生語出驚人:如果30歲以前,最遲35歲以前,我還不能脫離平凡,那我就自殺。
梁曉聲驚訝地問:那什麼是不平凡呢?
男生堅定地說:要有一定社會地位,要有一筆數目可觀的錢,或者掌握一定的權力……
後來,梁曉聲接待一位國外朋友時。
朋友問:你們中國人心裡好像都暗怕著什麼,那是什麼?
梁曉聲答:怕一種平凡的東西。
因為不能接納平凡,所以過不了心關。
當我們明白平凡是人生唯一的答案,才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開闊。
03
前幾天洞見君在《看了那個賣臭豆腐的北大校花,我突然不想雞娃了》一文中,講過一個北大校花的故事,很多讀者留言說:自己的精神內耗被北大校花治癒了。
北大畢業的彭高唱從小才藝雙全。
她不僅擅長舞蹈、樂理、鋼琴、主持,而且成績還一直名列前茅,最終被保送進了北大。
畢業後,她直接進入全球頂尖的4A公司,成為讓人羨慕的社會精英。
北漂13年後,她又勇敢回鄉賣起了臭豆腐。
很多人不理解,覺得彭高唱浪費了北大的教育資源,認為賣小吃是初中畢業就能幹的事。
她卻回應道:
「我的人生信條就是不被定義,我要過不被定義的人生,誰說北大畢業就一定要去做金融,一定要去搞科研呢?我可以做我自己擅長且熱愛的事情……」
大海是很廣闊的,人生也該是這樣。
頂尖的公司也好,賣臭豆腐也好,都只是一種選擇,幸福才是終點。
搖滾音樂家約翰·列儂說過他的人生觀:
五歲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關鍵在於快樂。
上學後,人們問我長大了要做什麼,我寫下「快樂」。
他們說,我理解錯了題目,我說,他們理解錯了人生。
五歲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關鍵在於快樂。
上學後,人們問我長大了要做什麼,我寫下「快樂」。
他們說,我理解錯了題目,我說,他們理解錯了人生。
誠然,隨心而活比什麼都重要。
像種子一樣,按照內在的節奏和秩序,向陽而生,隨風而動。
04
之前,有個考研八年的女生上了熱搜。
從21歲大學畢業,一直考到29歲。
其間,同學有的升職加薪,有的結婚生子,只有自己還在不停地考研、考研……
她崩潰過,哭過。
第八次上岸失敗後,她想通了,最終與自己和解。
「命運到底會帶我去哪?還不清楚,但很期待。」
生活是一場感性的體驗,而不是一場論輸贏的比賽。
當我們離內耗越遠時,離生活便越近。
工程師@劉然有一段時間一直處於痛苦之中。
他一直希望自己混出點名堂,可事事不如意,樁樁不如人。
從一級建造師到二級建造師,他一路考得磕磕碰碰。
直至現在,還有一門《專業工程管理與實務》沒過。
再看他同事輕輕鬆鬆備考,一考即過,毫無壓力。
他比他們更努力,晚上熬夜複習、刷題,可最早複習的他,最晚拿到證的也是他。
劉然曾經垂涎一個職位許久。
他為此經常加班加點地趕項目,想做出點成績。
可一個入職比他晚的同事,一下子就爬上了他期待已久的職位。
越是奢望,越是會患得患失。
心中的無力感深深地折磨著他,讓他成日鬱鬱寡歡。
後來劉然想通了,接受自己平凡,有什麼不好的呢?
生活不是比出來的,而是過出來的。
孩子在書桌前蹙著眉頭做數學題,他在旁邊耐心地指導。
廚房裡,妻子顛勺翻鍋,蒸煮炒燉,各種香味瀰漫。
二老各有各自的娛樂,一個約上姐妹跳廣場舞,一個在小區面紅耳赤爭論象棋。
他覺得這種普通的生活,就是最難得的生活。
就如作家亦舒說的:「當我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略有積蓄,丈夫體貼,孩子聽話,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這就是成功。」
遠處是風景,近處是生活。
再波瀾壯闊的人生,都不及安穩瑣碎的日常。
人生海海,接受自己生而平凡的事實,才能品出生命美好的滋味。
作家周國平把人生的成長覺醒分為三次:
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
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當我們懂得享受平凡,便能自洽自在,如鳥遨遊天際、如魚潛入深海。
點個贊吧,遠離那讓你很累很累的精神內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