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十種吃相,透露出其家教家風的信息

2022-05-08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這二十種吃相,透露出其家教家風的信息

生活中,人們用餐方式各異,有人細嚼慢咽,有人狼吞虎咽;有人頻頻夾取,如金雞點頭,有人來回翻弄,如撥草尋蛇;有人淺嘗輒止,有人風捲殘雲。這就涉及到了飲食的禮儀。

我們進食的習慣,一般都是在家庭里養成的。所以一個人的食儀(俗稱」吃相「),尤其能夠透露出其家教、家風的信息。

桐城姚文然與諸子共食。有一個兒子擲箸微有聲。姚文然徐徐問道:「近來,你的兄長、老師有指出過你的過失嗎?」兒子回答:「沒有。」姚文然說:「你現在如此驕矜,誰會指出你的過失呢?細小的行為不謹慎,他日必將獲取大罪。現在你在尊長面前如此輕忽放肆,你心中早已忘記恭敬為何物了。人的錯誤,都是由不好的習慣而積漸造成的,你要好好反省改過。」(參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卷八)擲箸有聲,在現代是非常普遍的。現代的父母自己尚且如此,更如何能看到孩子行為的不足呢?家風的培植、家教的涵養除了從這些細微處著手,哪裡還有別的途徑呢?

我們用餐時,要遵循社會上一般的習慣,儘量用右手持筷。孩子能進食後,就應該教他使用。想要「吃相」文雅,下面的一些行為,我們應該做到。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二十種食相禁戒

不膩手食:進食前,應先盥手。不得以膩手觸碰食物、餐具。

一心進食:進食時,我們應當一心進食,不可以邊吃邊做別的事情,如看書、餚電

視、看電腦等。否則,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

不預張口:進食時,飯食到嘴邊,再張嘴。不要預先就張大嘴巴,等待飯食。那樣會顯得比較貪婪。

不遙擲食:進食時,不可遠遠將食物投擲於口中。即便是一些顆粒狀的食品,也不應當如此做。

不俯首食:進食時,不可俯下頭去就飯食。合禮的做法應該是,左手持碗,右手持筷或匙,以飯食就口。

不含器緣食:進食時,可以以嘴唇支住或輕觸器緣,不可以口含器緣,也不得令器緣觸碰到鼻尖、額頭。

不嚼食作聲:咀嚼食物時,儘量不要出聲。因為只有豬狗等動物進食時才「吧唧」作聲。

不吐舌食:進食時,不要吐露舌頭。

不舐(shì)手食:手上沾了食物,要輕輕撥落於殘食處,不要振手(用力甩掉)。撥落後,用餐巾擦拭乾凈。不可舔舐、吮吸手指。

不鼓腮食:進食時,要小口,已咽下後,才再次進食。不要口中塞滿食物,致使兩腮鼓起。那也是貪婪的表現。

不含食語:嘴中含有食物,不要說話。否則,被人看到,令人作嘔;或者會令飯渣噴出,極為不凈。如果尊長有所問,口中食物較多,應該迅速到屏處,吐出來,然後回答。如果口中食物較少,則要咽下再來回答。

不落飯食:進食時,小心謹慎,不要將飯食灑落於餐桌、地板上。

不齧(niè)半食:進食時,如吃饅頭等,不得咬了一半後,又把食物放回餐盤。

不得匙、箸並持:進食時,舉箸則置匙,舉匙則置箸。不可同時並持,左右開弓。

擲箸不得有聲:進食中,放碗筷動作要謹慎輕微,不可發出聲響。

不流啜(chuò):啜,是「飲」的意思。喝湯時,不要吮吸作聲。喝湯時,不要大口喝個不停,要小口慢慢喝。大口吞咽,咕咕作響,殊為失禮。

不嚃(tà)羹:嚃,不咀嚼,直接吞咽。羹,湯。喝湯時,不要直接將菜葉吞咽下去,要細嚼慢咽。

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禮記·曲禮上》):濕的肉,可以直接咬斷。若是干肉,則要先用手撕開,不可直接用牙齒咬。若是大塊,可以用刀切割。

不齧骨(《禮記·曲禮上》):齧,是「啃咬」的意思。骨上的肉已經吃乾淨,就不要再啃咬骨頭,咯咯作響。啃咬骨頭是動物性的行為。

殘食不棄地:進食時,儘量光碟。若食物太多,覺得自己吃不下,應事先減與他人。若最終留下殘食,應該放於殘食桶里,不得棄於地面或水池裡。

食儀涉及細節很多,難以窮舉,我們只能稍就現實中經常出現的不合禮的行為作出規範,其他可以據此類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88c0356cc47adecd84564e8b5bc1b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