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好,我是卷子。
說起高情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人「會說話」。
不過「會說話」的人,就一定情商高嗎?我看未必。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老王去朋友的公司談事,一位工作人員看到朋友的杯子裡沒有水了,馬上把水接過來斟滿,還「美言」(其實就是在拍馬屁)了幾句,讓在座的人都心情舒暢。
事後老王跟朋友說,從這位工作人員眼神和形態來看,可以判斷是心機重之人,小心為好。
很多時候,善於溜須拍馬、左右逢源的人,話說得比誰都好聽。但是,這樣的人並不屬於高情商的行列,反倒讓人覺得城府深、不可信賴。
可見,真正的高情商,從來不是「會說話」。
那麼什麼是高情商?
真正的高情商,
是「理解」之上的巧妙「應對」
情商之父丹尼爾曾把人際情商分為兩個部分:
一個是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
一個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其中識別他人情緒指的是:能否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慾望;
處理人際關係指的是:調控與他人的情緒反應的技巧。
不難發現,第一條突出的是「理解」,第二條突出的是「應對」。只有先「理解」對方的需求,再作出巧妙的「應對」,才能稱作高情商。
如果只是「理解」對方的想法,卻不知道如何巧妙「應對」,會讓雙方都覺得很尷尬。
一個很久沒聯繫的朋友突然給你打了電話。問候了一番之後,他突然說自己「剛交了三個月的房租,手頭有點緊」。
你猜測他準備向你借錢,但你的手頭也並不寬裕,感覺很為難——借了錢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不借又會傷害朋友之間的感情。於是,你停頓了許久,不知道該如何接話。
可見,缺少了應對之道,事情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或進展。
同樣,如果只懂得應對,卻不理解對方的想法,也可能產生誤會。
一個很久沒聯繫的朋友給你打電話說,他「剛交了三個月的房租,手頭有些緊」。你心想他是要向你借錢,於是說:
「我的手頭也不寬裕,但是沒關係,作為好朋友,我可以先給你500,你先用著。」可能你認為 「這樣既避免了尷尬,又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結果,朋友說了句:「我不是問你借錢,我只是說說我的近況,不用緊張,哈哈……」
可見,如果缺乏理解,再巧妙的應對方法也只如同空中樓閣一般,華而不實。
只有同時滿足了理解和巧妙應對兩個條件,才能做到為他人所想,成為一個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人。
理解,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觀看法
要做到理解,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放下自己的主觀看法。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思考問題的方式、價值觀都是不一樣的,難免會對同一件事產生不同的看法。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加到別人的身上,有時候會讓對方感到不愉快。
父母希望孩子理解自己教導的苦心,但是卻無法理解孩子渴望獨立的需求;上司希望下屬能夠拚命工作、完成業績,但是又無法理解下屬需要休息的時間;戀人希望跟對方黏在一起,但是卻又無法理解對方需要獨立的空間。
因為缺乏理解,所以人們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到他人的感情,甚至於爆發人際衝突。
我的身邊曾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
丈夫看到家裡的洗衣粉快用完了,正好超市裡又在做促銷活動,於是他就買回了一整箱的洗衣粉。他認為省了很多錢,一定會得到妻子的表揚。
結果,妻子看到這一大箱洗衣粉,氣急敗壞地就把這箱洗衣粉拎出了家門。妻子咆哮道:「你買這麼多洗衣粉,什麼時候才用得完啊?!你是不是想累死我!」丈夫愣在一旁,十分委屈。
在這個事件中,丈夫認為自己好心好意替家裡添置生活用品,是替妻子著想的表現;但是,從妻子的角度看來,一次性買這麼多洗衣粉,卻完全是做事不過腦子的表現。
其實,夫妻二人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能問一下對方的初衷,事情的發展就不會像現在這個樣子了。
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稍多一點就是好人。」
只要能放下自己、多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會認為你是個好人,從而樂於與你交往。
坦誠,是最高級的應對之道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課程和書籍,教授人們如何通過巧妙的「話術」來影響他人。
就如同我們一開始談到的,似乎只要把話說得好聽,就是高情商。
但是,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是兩顆心之間的交流。「好聽」的話能瞞得過眼睛,但是瞞不過心。只有真誠相待,才是最高級的交往技巧。
李嘉誠是鼎鼎大名的亞洲第一首富,當別人問他經商成功的經驗時,他給出的答案就是「坦誠」。
在李嘉誠創業初期,他手頭的資金並不寬裕。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一個外商想購買他們的產品,但是,因為李嘉誠的工廠太小,對方有些信不過。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嘉誠完全可以適當誇大自己工廠的規模,以獲取對方的信任。但是他沒有,他非常坦誠地跟對方說了自己的情況,甚至還說了自己面臨的難處。結果,他的坦誠贏得了外商的好感和信賴,合作就此展開。
那麼,我們如何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坦誠呢?
日本著名心理諮詢師心屋仁之助在《你的情商,決定你的人生高度》中談到了以下幾點:
1、不必塑造完美的形象
很多人都以為,只有完美的自己才會受到大家的喜愛。但是,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偏見。一方面,是因為不完美的人,別人與你相處起來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如果你「太過完美」,會產生一種距離感,讓人難以與你靠近。
2、看清內心真實的想法
人常常會下意識地避開內心深處的想法,保護自尊心。比如有時候會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悲傷、軟弱、喜歡等等。但是如果不能接納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就不能坦誠地面對他人。因此,我們需要經常問一下自己,我的真實想法是什麼?我的目的是什麼?
3、不要害怕反對意見
人們經常因為害怕別人的反對而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設限。因為害怕、擔心而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不但會讓人覺得你唯唯諾諾,有所隱瞞。而且,很多時候,所謂的「反對意見」,僅僅是自己的主觀臆想而已。
情商是一個人的軟實力,也是生活和諧幸福的基本條件之一。沒有人會拒絕一個既能替自己著想,又能讓自己開心的人。
本文來源於: 輕讀實驗室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