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好題材好卻被埋沒?再不看可能就沒了…

2023-08-20   電影派

原標題:口碑好題材好卻被埋沒?再不看可能就沒了…

二十年前曾出現過一個熒幕形象,讓許多人留下心理陰影。

那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安嘉和。

他是外人眼中的好男人,是高知分子,有著體面的工作。

可回到家,卻是妻子眼中的魔鬼,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丈夫。

安嘉和揮起拳頭的那個畫面讓無數觀眾產生ptsd。

甚至有人說當時一提起家暴,腦中就會自動浮現起馮遠征老師那張猙獰的臉。

如今時隔二十年,終於又有人鼓起勇氣把「家暴話題」重新搬上熒幕。

並且導演這次的野心更大,她不想止步於「展現」,而是想「發聲」。

電影一反以往的「大和解」套路,用冷靜又殘酷的鏡頭向觀眾述說——

家暴帶來的不僅是生理上的痛苦,它還會把受害者拽入一場全方面「失語」的泥沼之中。

徐敏(佟麗婭飾),她不是一個典型的受害者形象。

她獨立、事業有成、是職場上讓人敬佩的女精英。

在遭受傷害後會報警,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陳均(吳昱翰飾),也不是一個典型的施暴者形象。

他是大學副教授,是外人眼中體貼入微的好丈夫、好爸爸。

幾乎與「暴力狂」三個字絕緣。

可這些外在,並不能證明什麼。

相反,它極具迷惑性。

陳均的專業與醫學相關,於是他懂得家暴時避開要害,甚至會給拳頭纏上毛巾來避免傷痕的產生。

他還懂得以愛之名隱藏自己極端的控制欲。

口口聲聲說著愛徐敏,可從來不考慮對方的感受,一心只想把她綁在身邊。

並且以此合理化自己的施暴行為。

甚至到後來這種不尊重人意願的「強迫行為」,還發展為了「婚內強姦」噁心到讓徐敏乾嘔不止。

她想逃,可又談何容易?

第一層阻礙來源於自身的「羞恥心」。

私密性的傷害難以啟齒,再加上「恐弱」心理的影響。

往往讓受害者很難第一時間發出清晰的求救聲。

而求救聲,又極易被淹沒在社會規勸之中。

「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夫妻相處都這樣的,床頭吵架床尾和嘛。」

「離婚,說出去多丟人!」

「你真的想把你老公送進去?」

從自己的父母長輩到調解中心的工作人員,這些話看似好心,實則是忽視。

一句「算了」就可能把受害者推到一個孤立無援的位置,這是家暴帶來的二次傷害。

好不容易當徐敏鼓起勇氣,準備請律師反擊時,現實又狠狠潑了她一盆冷水。

離婚官司難打,家暴取證困難,變成擋在她路前的兩座大山。

因為家暴極強的隱蔽性,導致在司法上極難界定。

驗傷達不到判定等級,一還手又容易被定義成互毆。

好不容易取得了關鍵性證據,也被律師勸說:「能離婚就不錯了,還想著告家暴呢?」

窒息,有苦難言,可更大的阻力來自於——「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電影敏銳地捕捉到了家暴的隱藏受害者:孩子。

在長期目睹父親施暴後,兒子不但意識不到打人的錯誤,反而會問媽媽:「是不是沒有用毛巾?」

而女兒也在長期壓抑的家庭氛圍中,開始分不清愛與傷害。

這成為了壓垮徐敏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陳均也在不斷利用著孩子來牽制徐敏,來動搖徐敏的決心。

為了孩子徐敏也確實心軟了,甚至對陳均示弱:「你就不要再打我了,我們好好過日子吧?」

可眾所周知,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徐敏不但沒有逃離家暴,反而在徘徊猶豫中被援助者誤解,甚至「背刺」了律師李小萌(王影璐飾)

好不容易離婚後,她又因為聽到兒子在前夫家被奶奶體罰而不得不妥協,為了孩子重新回到前夫的身邊...

所以是徐敏不爭氣?

當然不是。

我們從來都不應該要求一個受害者,是完美的。

2019年,導演秦海燕收到了一條朋友的微信:她被老公打了。

於是秦海燕趕到了朋友家,報了警,然後目睹了「夫妻吵架不要太激動」的調解。

她震驚了。

這位朋友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弱者」,可在面對這樣的事件時是如此無力。

所以創作一個關於家暴故事的想法出現在了秦海燕的腦中,這就是電影的雛形。

此後她們走訪了許多真實案例,經過了大量的田野調查。

看見了銀行卡被丈夫控制的一線城市白領,如果支出超額就會被拳腳相加。

看見了為了孩子向丈夫跪地求饒的外來務工人士,結果丈夫當面叫來了孩子說要讓他看看如何讓女人臣服。

團隊看見了許多「沉默的受害者」,慢慢的她們發現:沉默其實不是因為懦弱。

社會需要正視家暴的傷害。

於是我們看到了影片中的十分立體的徐敏與陳均。

家暴的誘因並不是徐敏做錯了什麼,而是源於陳均的原生家庭。

就像他們的孩子萌生出了錯誤認知的苗頭一樣。

陳均母親手臂上的煙疤暗示了一切。

而從小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陳均,也發展出了同樣畸形的戀愛觀。

他以為讓徐敏放棄夢想,安安心心做個家庭主婦自己賺錢來養她就是愛。

他以為讓徐敏再生一個孩子,把她牢牢綁在身邊也是愛。

所以在無數的「他以為」之中,陳均到底有沒有真愛已經無從考證。

可家暴對徐敏帶來的傷害,卻是實實在在的

《我經過風暴》通過一種女性視角,直白殘酷地展現了家暴的駭人面貌。

但在窒息與絕望中,又有著希望。

影片中有一位不斷幫助徐敏的律師李小萌。

起初,她也並沒有意識到徐敏的真實處境,只把這當場尋常離婚官司一味讓她等待。

直到她親眼目睹了陳均的所作所為,那一刻開始她才真正共情了徐敏,於是不遺餘力想要幫助她逃離苦海。

而李小萌本身,亦是「風暴」中的人。

職場上的不公平、父母逼婚、被輕視...

導演通過這個人物又輻射了更多女性議題與困境。

她希望電影能成為一個突破口,讓更多人聽見被掩蓋住的聲音。

而秦海燕導演也確實做到了。

在昨天,《我經過風暴》&電影派觀影團的現場。

有一位特別勇敢的女生在觀影后拿起了話筒:

「我自己也是一位經歷者,親眼目睹過施暴的過程,那時候我還是一個孩子。」

「在孩子的視角里,那一刻所有的感觀都是被放大的,你的眼前就只有暴力這一件事情,這是很恐怖的。」

「這個暴力並不是打人動手這麼簡單,而是在整個過程中你無時無刻都在擔心他下一秒會不會本來好好的突然衝過來打人。」

「家暴也不只是單純的暴力,就像電影里陳均對徐敏做的那樣,還有更多的是冷暴力、言語上的暴力。」

是啊,無論如何這部電影的上映本身,可能就是一次勝利。

導演用不懸浮不誇張的視角,證明了這並不是在消費女性主義,而是旨在讓它成為一個通道。

一個發聲的通道,一次看見的機會。

時代在進步,我們也需要聚焦更多的問題,我們需要直面更具體的人和事。

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視角,而這也是我們需要更多女性創作者的原因。

《我經過風暴》或許還不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它的出現或將成為一個開始。

起初它只是一滴水珠,後來它進入溪流,最後也許就能匯入汪洋大海。

但一切,都要先從看見她們開始。

她們需要,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