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飛彈為什麼如此精準?全靠這位身穿5塊錢背心的老人!

2024-10-04   小陳言社會

在國防科技的發展史上,有這樣一位默默無聞的英雄。他不是穿著光鮮亮麗的將軍,也不是名聲顯赫的科學家,而是一位身穿5塊錢背心的普通物理老師。然而,正是這位樸實無華的老人,用他的智慧和毅力,為我國的飛彈精準制導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叫高伯龍,1928年出生於廣西南寧。從小就對物理和航空航天痴迷的他,19歲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為了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的得意門生。誰能想到,這位默默無聞的物理老師,日後會成為中國雷射陀螺技術的開拓者呢?

說起飛彈,大家可能第一反應就是它的破壞力有多強。但是,如果沒有精準的制導系統,再厲害的飛彈也只能是一個沒有方向的"鐵疙瘩"。而雷射陀螺,就是讓飛彈變得"聰明"的關鍵技術。它能讓飛彈在沒有衛星定位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精準打擊目標,而且不受地磁影響。

然而,這項技術的研發難度極高。美國早在1963年就掌握了相關技術,並對其實行嚴格封鎖。我國著名的航天科學家錢學森意識到了這項技術的重要性,他花費了大量心血研究其中的原理,並將製作原理和光路圖記錄在兩張紙上,這就是後來被稱為"錢學森密碼"的東西。

為了破解這個密碼,國防科大成立了專門的雷射研究小組,但是四年過去了,依然毫無頭緒。就在這時,有人想到了高伯龍。

1975年,雷射研究小組的科研人員帶著那兩張密碼紙找到了高伯龍。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高伯龍加入後僅僅一周,原本停滯不前的研究就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高伯龍的工作環境可謂是艱苦至極。他把廢棄的食堂改造成實驗室,自己動手研製高精檢測儀,連納米雷射玻璃都是親自磨製的。更讓人敬佩的是,他在60歲高齡時還自學了編程。每天,他穿著一件不起眼的5塊錢背心,卻在研究著國家最尖端的機密技術。

經過18個月的高強度研究和計算,高伯龍寫出了《環形雷射講義》,這部著作被譽為中國雷射陀螺理論的奠基之作。他詳細解釋了雷射陀螺的原理,為我國後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伯龍從不盲目追隨國外的技術成果。當時,關於"四頻"和"二頻"的爭論一直存在,美國就是反對"四頻"的一方。但高伯龍通過深入研究發現,美國在"四頻"研究方案中犯了原理性錯誤,這才導致他們在這一領域無法取得進展。

於是,高伯龍果斷提出中國應該自主研製四頻插動雷射陀螺。他堅信,只有自主創新,才能擺脫他國的技術封鎖。這種敢於挑戰權威、勇於創新的精神,正是推動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

1993年,高伯龍帶領團隊製作出了第一台樣機,但在測試時運轉失敗。這個打擊讓整個團隊都倍感沮喪,但高伯龍沒有放棄。他不斷計算每一個變量,反覆進行測試,終於在一年後成功研製出了屬於中國自己的雷射陀螺。

就這樣,經過43年的艱苦研究實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能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項技術的突破,使得在飛彈技術上,中國和美國的差距一下縮短了二十年。這是何等驚人的成就啊!

高伯龍將二十年的光陰都投入到了雷射陀螺技術的研究中。他每天工作超過十五個小時,卻始終保持著樸素的生活作風。為了保證技術的機密性和高伯龍的人身安全,他的身份一直被嚴格保密。

直到2017年高伯龍去世,人們才得知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為祖國做出的巨大貢獻。他的事跡讓我們深深感動,也讓我們對那些默默奉獻的科研工作者充滿敬意。

真正的英雄往往不是光鮮亮麗的。他們可能穿著普通,生活簡樸,但卻在為國家的發展默默付出。正是因為有無數像高伯龍這樣的科研工作者,我們的國家才能在國際舞台上越來越有話語權。

在我們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默默奉獻的人?他們可能不為人知,但卻在用自己的方式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不妨在評論區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