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內娛盛產爛劇。
這些年一直被嘲,也確實不冤。
每當其他地區有佳作誕生,網友們都免不了感慨一句:
內娛永遠拍不出來。
不過,內娛也有翻身的時候。
內地的電視劇,在泰國就備受追捧。
甚至影響了泰劇,實現了一波「文化輸出」。
前不久,一部泰劇里的情節就火上了熱搜。
其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中國元素。
以及,似曾相識的劇情。
不止這一部。
很多泰劇還直接照貓畫虎,拍出「抗日神劇」「宮斗大戲」「商戰風雲」……
文化輸出至此,頗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
今天不妨,一起來盤盤作為「內娛粉頭」的泰國——
泰劇愛拍中國元素,是出了名的。
最直觀的,在造型、布景、道具等視覺層面。
比如泰國熱播劇《俠客劍心》。
長袍長發的角色形象,熟悉的古風置景。
單看劇照,很容易被誤認作國產古裝劇。
豆瓣8.5分的《深宅紳士》。
兼有民國風和80年代的濃濃港味。
服飾都是中式馬褂、改良旗袍,顏色和式樣還隨角色心境有所變化。
數量之多,款式之繁,足以剪出一場別開生面的「旗袍秀」。
劇里,人們吃的是中式糕點。
辦的是中式婚禮。
唯恐一顆紅心還不夠明顯,直接搬上國粹。
書法。
刺繡。
戲曲。
就連配樂也都是濃濃的中國風。
經典泰國電影《暹羅之戀》,插曲是中國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
人氣男主Mario和Pchy還在2012年的央視中秋晚會上演繹過。
當時很多人都有種次元壁破了的感覺。
對中國的喜愛程度更是直接體現在台詞上。
泰劇中,提及中國歷史文化,人人都能信手拈來。
泰國年輕人清楚漢朝為何土崩瓦解。
成年人對斷袖割袍的歷史典故也爛熟於心。
現代流行娛樂話題,也不在話下。
更有很多直接講述華人故事,以中國人的審美偏好和思維方式去架構的劇作。
《橙花皇冠》,根據蘇童小說《妻妾成群》改編,被稱泰劇版《大紅燈籠高高掛》。
完全以中國人為主角,講述二戰期間,為避戰火移民到泰國的華人故事。
《華門兒媳》《罪孽牢籠》《深宅紳士》都圍繞華人家庭展開。
有不少劇都曾在中國取景。
以中國功夫文化為背景的《功夫俏冤家》里,龍門石窟和少林寺都有出鏡。
熱劇《假偶天成》取景北京鳥巢。
不止劇里。
劇外,泰國娛樂圈也對內娛推崇備至。
買下了大量國產劇的翻拍版權。
泰國頂流Aump自曝休息時幾乎都在追中國電視劇,最愛古裝仙俠劇。
難怪有網友辣評,「突然覺得泰語好像西南地區的方言,能聽懂了。」
有意思的是,韓劇用到中國文化元素,往往會引來「偷」的質疑。
但到了泰劇這裡,卻成了人們的快樂源泉。
因它只取了中國文化的皮毛,用得相當潦草。
反倒給搞笑博主提供了大量素材。
比如登上熱搜的《毒愛舊恨》。
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做對聯,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何況,還是白底黑字的。
配上中間這幅屋主照片,怎麼看怎麼不吉利。
供桌牌匾,居然簡單直白地寫著「五龍公會的創始人」,甚至還有標點符號。
再仔細一看,不是「創始人」,而是「創始入」。
墓碑上的字,歪歪扭扭,毫無格式可言。
最醒目處,驚現一個大字:雞。
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這裡,再悲傷的戲,也很難忍住不笑吧?
還有被稱作泰版「暮光之城」的《真愛不滅》。
劇中女主家做文物生意,擁有大量明朝古董。
但明朝的文物中,卻出現了兵馬俑。
象徵中泰友好關係的文物轉送儀式上,牆上的中文卻讓人看不懂。
《尋愛偵探》中,精英男女對著一幅天價畫像侃侃而談。
從盛唐社會狀況聊到畫中女子面相,再說到古代四大美女。
還總結道,唐朝國泰民安,所以美女都長得珠圓玉潤。
但中國觀眾卻全都「繃不住了」。
這不是光緒最寵愛的珍妃嗎?
再怎麼說,唐朝和清朝,離得還是遠了點。
故事也有點拿不出手。
泰劇愛講封建大家族的中國故事。
尤其愛拍宅斗、宮斗、手撕白蓮花等瑪麗蘇情節。
更像古早的八點檔國產劇。
還有一些充滿中國元素的古裝劇,簡直是入門級的cosplay。
泰國演員穿著嶄新的中式服飾,扮演中國古代皇帝、皇后、妃子、俠客等不同角色。
加上不變的泰式演技,和五毛特效。
怎麼看怎麼詭異。
對觀眾而言,除了看個樂呵外。
更多人的感想是,「可以,但沒必要」。
對此,無疑,我們很難大談文化輸出、文化自信。
畢竟,我們無法忽視其中弔詭的衝突和錯位感。
一方面,內娛向泰國成功「文化輸出」的,大多是我們並不認同的「偽文化」。
劇里大量的中國文化元素,某種程度上和好萊塢的東方故事相似。
單純的符號堆砌,不僅無異於傳播中國文化,反而加深了刻板偏見。
至於內容粗糙,基本常識出錯,引經據典卻不加考據,簡單的文墨都沒有被重視……
也更加說明了,創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態度,至少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熱愛。
泰劇中扎堆的華人故事,更可謂狗血薈萃。
豪門內鬥、N角戀情、婆媳惡戰、情敵互撕……
放在過去的國產劇中,姑且算是收視密碼。
但在女性主義抬頭的今天,早已成了國產劇唯恐避之不及的厭女糟粕。
再看被泰國翻拍的國產劇。
幾乎是清一色的偶像劇,質量也參差不齊。
顯然也無法代表國產劇的水準。
還有那些向泰國出海成功的國產劇。
反而口碑平平,甚至許多都是爛劇、雷劇。
2018年在泰國幾個大台播出的中國電視劇收視率前10分別為:
陳妍希版《神鵰俠侶》,豆瓣4.1
《無心法師》,豆瓣8.3
《飛刀又見飛刀》,豆瓣3.2
《大話西遊之愛你一萬年》,豆瓣3.1
《楚喬傳》,豆瓣4.9
《秦時麗人明月心》,豆瓣4.4
《擇天記》,豆瓣4.0
《降龍伏虎小濟公》,豆瓣未開分
10版《西遊記》,豆瓣5.2
《天天有喜》,豆瓣3.7
2021年,《芸汐傳》《漂亮書生》《司藤》登上泰國平台熱榜,熱度超過韓劇。
可見泰國觀眾的口味穩定在仙俠劇、古偶劇、現偶劇幾個類型。
這也導致一些公認的優秀現實主義劇作,難以出海成功。
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認,確實有很多內娛沒能拍出來的,反被泰國搶了先。
比如說,宗教和民俗文化,在內娛沒能開花結果。
根植於此的靈異類型,在內娛更是直接消失。
反觀泰國,一直在深耕這一類型。
當下很多泰劇中,也在嘗試將靈異與當下的社會議題相糅合 。
比如今年的《咒中人》,就借靈異的外殼,道出了泰國教育的困境。
這兩年,台灣、香港地區的影視作品,也都在靈異類型上發力。
《咒》《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命案》都在電影節上廣受關注。
融合了中國書法藝術與志怪文化的《不良執念清除師》也大熱。
但可惜在內娛,這依然是一片無人踏入的禁區。
同樣地,中國傳統的戲曲文化,也在肉眼可見地失落。
戲曲曾是中國電影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成就了《霸王別姬》《人·鬼·情》《胭脂扣》等經典。
反過來,這些電影也有效助推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但如今,影視中的戲曲文化元素越來越少見,傳播能力也日益衰退。
前幾年的動畫電影《白蛇:緣起》,被詬病更像好萊塢電影和日本動畫縫合的結果。
古偶劇中的戲曲片段,甚至配的是流行音樂。
或許有人認為,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現代生活太遙遠,《白蛇傳》之類的戲曲也太陳舊。
但實際上,問題在於創作者沒能搭好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橋樑。
泰劇在題材上的百無禁忌,反而在不期然間替我們完成了這一步。
比如,《深宅紳士》這一耽美題材中,用一出《白蛇傳》,強調了故事中的跨物種之戀,說明真正的愛是不被定義的靈魂之愛。
用《花木蘭》的戲,暗喻打破性別束縛的雌雄同體。
既能從傳統戲曲中釋放出普世的價值觀,又能將其與劇情完美融合,還能與當下的性向、性別話題接軌。
其實,可不只是傳統文化。
如今不少本土作品,都沒逃過被「反向輸出」。
比如余華的代表作《許三觀賣血記》,國內遲遲未拍,卻被韓國導演河正宇拍了出來。
實際上,再到泰劇中的「中國文化」這一熱搜話題。
可以發現,許多網友都是抱著獵奇的心態去看的。
甚至不少人因為幾個出圈的片段,產生莫名的優越感。
論中國文化,只得意于海外影響力。
論劇,國產劇比上不足,好像比下還有餘。
但,內娛若以這種方式「贏了」,真的光彩嗎?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