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春節所有的活兒,誰愛干誰干,反正我是不幹了!」

2023-02-21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明年春節所有的活兒,誰愛干誰干,反正我是不幹了!」

「明年春節所有的活兒,誰愛干誰干,反正我是不幹了!」

「中國式」過年特色……

這個年過得對我家來說屬實難得,幾個在外地成家的兒女都拖家帶口回來了,經過幾年口罩洗禮,一大家人難得齊聚一堂,開開心心嘮不完的嗑……

同樣難得的,是好久沒出現過的超大桌團圓飯,長輩們一大早就開始忙活;晚上八點多,老媽和小姨倆人兒還在廚房裡乒桌球乓洗著碗……

期間,大姐進去了一次,喊她倆別弄了,明天再收拾,被一句「今天不洗完明天吃飯用啥」給堵了回來;

想想也對,於是我放下手裡的瓜子兒也跟進去:「要不我們幫你洗?人多力量大!」

小姨只說了一句:「你們倆祖宗哪知道拾掇的東西放哪,就別進來添亂了。」然後塞給我一盤剛洗好的水果,就把我倆推出了廚房。

我和大姐兩個已經當媽的人夢回童年,心照不宣對視一眼,無奈嘆了口氣。

這樣的場景,曾經幾乎每年上演一遍,同樣每年不變的,還有老媽從過年前幾天就開始的抱怨:「怎麼又要過年了,過個年累得要死……」

曾經年輕氣盛時,我能感覺到老媽的操勞,但也很煩她沒完沒了的抱怨,會「恨鐵不成鋼」似的替她打抱不平:「那你就別管那麼多,誰的事情誰去做,你就是管太多了才把他們慣的……」

直到我婚後的頭幾年在婆家過年,深度體驗了一把媽媽們「過個假年」的心情……

年夜飯?吃了個假的:

孩子挑三揀四,食物玩的比吃的多,席間還得防著親戚們對娃「下手」——捏臉、亂投喂、騙娃喝酒……游擊戰似的伺候孩子吃完,飯菜早涼了,只能匆匆挑一點剩菜隨便吃吃。

春晚?看了個寂寞:

進門就端碗,吃完了不好意思甩手,於是主動包攬下洗碗的活兒,擦洗收拾完,節目已經演了一半,沒頭沒尾看不進去……

搶紅包?搶著個「沒門兒」:

得,那就安頓孩子睡覺吧,誰成想折騰完打開手機一看,啊,一不小心錯過了「好幾億」!

更別提還得走親訪友拜年四處奔波,見縫插針處理各種家務活,內心仰天長嘯:「不能不管啊,我不管誰管?」

得虧今年在娘家過年,難得我也能甩手當一回「大爺」。

做得辛酸,吃得難受

人一承受「非自願但不得不」的痛苦,可不就滿腹牢騷嘛,我終於理解了老媽的抱怨——過年七天樂?當「老媽子」就是過年七天累,比上班還累!

「誰痛苦,誰改變!」

從廚房退出來,看著一屋子此時樂呵呵,過一會兒就得聽抱怨的「大爺」們,我腦海里蹦出了這句話。

畢竟痛苦的,可不只是「不得不管」的媽媽們……

博主@月島發布了一條視頻,引起熱議。

視頻中一位中年媽媽正在做飯,做的是當地一種特色美食——抿尖。

這道看似簡單的傳統麵食,做起來頗為複雜費力,一般是特殊年節日才會專門做給家人吃。

看來媽媽做抿尖這天是個好日子,但博主卻為熱火朝天做飯的媽媽配上了一個恐怖緊張的背景音樂.

視頻標題《不出意外全家又要挨罵了》解釋了博主的真實心情……

原來,每次做這種麵食的時候,博主媽媽都會因為做得太累而發脾氣,隨機挑選一個「幸運家人」承受自己的怒火。

而家裡人呢,其實都不太愛吃這種食物,但為了博主媽媽能心情好點,只能假裝很喜歡,硬著頭皮幹掉一大碗,老老實實接受一通抱怨。

一方假裝願意做,另一方假裝樂意吃,就這樣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都分不清到底誰折騰誰了。

評論區里,有人可憐吃力不討好的媽媽:

有人心疼無辜受害的其他家人:

從這「兩邊倒」的評論區,便隱約能窺見大多數家庭「一邊犧牲付出,一邊透支情感帳戶」的普遍現象。

被付出感、犧牲感毀掉關係的家庭,難道還少嘛?

所以這次,我不想再只是勸媽媽們「好好照顧自己,愛自己」了,而是很想說一句:

「別再裝了,從我做起!」

回歸真實,過個舒服年

心理學家李雪老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如果我們在關係中覺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犧牲,含義是:我不愛這個關係。

如果父母對孩子抱怨「我為你付出了一輩子」,翻譯過來就是「我一輩子都沒真心愛過你」。人對於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兒,是不會感覺到付出感、犧牲感的。

就像女人逛街再累也不會抱怨說我『為逛街付出了好多』。」

「如果我們在關係中覺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犧牲,含義是:我不愛這個關係。

如果父母對孩子抱怨「我為你付出了一輩子」,翻譯過來就是「我一輩子都沒真心愛過你」。人對於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兒,是不會感覺到付出感、犧牲感的。

就像女人逛街再累也不會抱怨說我『為逛街付出了好多』。」

所以,作為關係中總是操勞、感到痛苦的一方,請別再打著愛的幌子,假裝自己樂於「無私奉獻」了——

要麼為了得到「對方的關心、認可、回饋」;

要麼為了滿足「自我道德感和權力感」。

從心理層面來講,我們得坦誠接受:自己選擇做一件痛苦的事,就是為了圖點啥,或者就是這件事做了自己更舒服。

想通了這一點,才能避免陷入「越痛苦越要干,越干越痛苦」的擰巴。

其實,很多「不得不做」的事,都是不做也行的!

比如,今天不想洗的碗,明天再洗也不會怎麼樣;

叫人分擔一起洗,不會怎麼樣;

就算真的沒碗用了,用一次性碗筷替代,或出去吃,也不會怎麼樣!

地球離了誰都轉,春節期間當然也不例外,如果你是那個習慣了包圓兒髒碗碟的那個,不想洗的時候試試不洗,你很可能會發現,自然有人洗。

很多家庭,一廂情願的犧牲付出過於泛濫,而互相理解和深深的看見卻太匱乏了。

有的「想要的不給,不想要的偏塞給你」;

有的「把接受別人的照顧當成天經地義」。

新的一年,希望這種糾纏不清的戲碼能少上演一些。

邊界清晰了,日子才能過得舒坦。

祝大家都能平心靜氣,做自己真正樂意的事兒,明確拒絕不想做的事,痛痛快快過個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