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防炮彈使用昂貴的鎢合金做彈芯,是為了更好毀壞飛彈的內部設備

2019-10-16     皇家橡樹1972

近防炮有兩種體制:一種就是動圖裡的「加特林」體制,我軍的730/1130、美軍「密集陣」、俄軍的AK630、「卡什坦」、荷蘭的「守門員」…都是這種體制的近防炮,炮管口徑通常在20~30毫米。

由於「加特林」炮通常採用6管、7管甚至11管,加之是轉膛炮電力驅動使其射速非常高 ,最高理論射速都在3000~4200發/分鐘,甚至超過了10000發/分鐘!這樣高的射速就是要應對來襲的反艦飛彈,採取「以快制快」的原則。

現代反艦飛彈,比如說:飛魚、魚叉...這類飛彈飛行速度一般在0.85馬赫左右,這個速度在2000年代前近防炮4500發/分鐘是可以應付的,但隨著科技進步超音速反艦飛彈成了當前的發展主流,為了對抗來襲的2.5~3馬赫反艦飛彈,加特林體制的近防炮必須要將射速提高到8000發/分鐘以上才行, 否則攔截就是徒勞的!

「加特林」體制的近防炮之外,還有一種是瑞士「千禧年」35㎜口徑的近防炮體制。這種炮採用單管射擊,「千禧年」近防炮就是在赫赫有名的瑞士厄利空「天空衛士」小口徑高炮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陸軍/海軍都使用,該炮集成為發現/跟蹤、精瞄射擊一體化的無人炮塔設計,完全由計算機控制大大的減輕了人為干預出錯的可能…但,「千禧年」畢竟是單管火炮,射速肯定不如「加特林」,它的理論每分鐘射速僅200發左右。

為了更好的有效攔截反艦飛彈,厄利空公司獨闢蹊徑的採用了炮口編程設計,圖片上是「阿海德」可編程線圈和可編程引信設計,「千禧近防炮」也採用了類似的炮口編程設計。

所謂「炮口編程」就是在35毫米炮彈的尾部裝了一個可編程的線圈和可編程引信,當「千禧炮」的火控雷達精確跟蹤來襲飛彈之後火控計算機控制火炮發射當炮彈出膛經過炮口的一剎那,炮彈被炮口的編程線圈「注入了」要攔截目標的信息程序,使炮彈在接近反艦飛彈的最佳距離爆炸,並且扇面形拋射出152個鎢合金預製彈片,通過彈片的高速撞擊達到摧毀目標的目的!

千禧炮/阿海德的35毫米炮彈,可以看見銀白色小圓柱就是152顆鎢合金預製彈片,黑色顆粒狀的是發射藥。

730/1130近防炮所使用的鎢合金穿甲彈(左),右側是殺傷榴彈。

不論是「加特林體制」的炮還是「千禧年」炮,它們所使用的穿甲彈和預製彈片基本上都是「鎢合金」, 上過初中化學課都知道 ,固態鋼的密度是7.8噸/立方米, 而鎢是19.35噸/立方米,鎢的密度是鋼的2.5倍!

由於鎢密度高並且非常堅硬,在金屬加工工業中適合做切削刀具用,比如:W18Cr4V高速工具鋼。而將它應用在彈藥上則是極好的穿甲材料,是現役各種口徑穿甲彈的首選材料,但是鎢質地很脆,製成穿甲彈前必須添加其它韌性好、耐腐蝕的金屬與它一起粉末冶金燒結,這樣才能提高鎢穿甲彈的韌性。

鎢穿甲彈攻擊目標形象的比喻就是「高壓水槍打在爛泥上」!超過800米/秒的炮口初速,使彈頭與空氣高速摩擦產生高溫,打在目標上「穿與燒蝕」同時進行,擊毀機率非常高!由於鎢彈頭的高硬度,近防炮的穿甲彈頭和預製彈片都使用它,近防炮的攔截距離很近,敵人來襲的反艦飛彈已經距離自己的戰艦3–4公里的距離了!如果近防炮不能將它完全摧毀,那麼反艦飛彈對於戰艦的損害是不可想像的!

所以,近防炮必須使用「高硬質合金炮彈」穿透反艦飛彈的外殼,破壞裡面的制導設備、其它電子儀器、甚至是氣動外形…只有這樣才能消除來襲反艦飛彈的威脅。

被「阿海德編程彈」摧毀的美製「幼畜」靶彈,可以看到靶彈的彈體完全被擊穿,炙熱的預製彈片進入到靶彈已經將內部設備燒毀了。

另外,鎢合金這樣高密度金屬由於重量較重,它在飛行當中重心是比較穩定的,彈道很平直(近防炮屬於加農炮範疇),並且受海面「橫切風」的影響也較低,海平面的風非常大經常是5~6級左右,吹偏小口徑彈藥的彈道軌跡是正常現象,採用了密度高的金屬製造彈頭重量較重、在發射藥的推力下受此影響會小一些,持續2–3秒時間的一次射擊,可發射200發以上的彈藥,非常密集也消除了部分彈著點偏離的問題。

圖片上是美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切斯勞維爾號」(CG–62)進行近防炮攔截靶彈的演習,紅色的飛行器就是BQM–74亞音速靶機,雖然「密集陣」快速攔截,但還是沒有擊中靶機。

結果就是「切斯勞維爾號」被撞了一個洞,要的真正的反艦飛彈它肯定會受到重創!

這個事例說明,近防炮也不可能100%的攔截到反艦飛彈!所以要想提高戰艦防禦反艦飛彈的能力,不能單單指望近防炮這一種裝備。

現代的新式戰艦為了更好的防禦反艦飛彈,除了安裝近防炮之外,還安裝了多聯裝近程防空飛彈,這樣就構成在10公里末端距離內有兩層的防禦武器。

紅旗–10近程飛彈成功攔截「鷹擊–82反艦飛彈。

近程防空飛彈攔截距離為4~10公里,可以間隔一秒鐘發射一枚飛彈,這樣就會大大提高攔截反艦飛彈的機率,而且防空飛彈有很高的機動能力,可以更好的應對末端「蛇形」機動的反艦飛彈。

總之,應對性能日益提高反艦飛彈,僅憑一種裝備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構成遠中近、超近四層的防禦體系,防空飛彈、艦炮、干擾發射裝置,在雷達探測到來襲飛彈後都要高度戒備,聯合作戰方能起到最好的攔截效果!這是關係到全艦上百人生命安全的天大事情,不能有絲毫的鬆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5u61G0BMH2_cNUgVf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