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第五,工業第七,東莞是個硬核「新一線」

2022-05-09     抱朴財經

原標題:外貿第五,工業第七,東莞是個硬核「新一線」

東莞的勝利,永遠是市場經濟的勝利!

作者:今綸

說起東莞,很多人會想起松山湖的華為,想起任正非。其實同樣值得注意的還有長安的步步高系,它會讓我們想到段永平。

即使是松山湖,也還有生益科技、玖龍紙業、新能源科技值得關注。

東莞去年的財政收入為769億,增速10.8%,這一數字背後是東莞的高速崛起。

東莞的起步來源於一代人的叩門招商與努力開拓,來源於一代代人對財富的追求,以及對貧窮的恐懼和逃離。

東莞故事是一個不斷追求開放,不斷追求卓越,不斷提高認知的故事,而且認知確實決定命運和財富的走向。

東莞是一個模版,更是一個標杆。

01 發揮「三不怕」精神赴港招商

在改革開放之初,東莞當時的領導考慮到香港有70萬東莞籍鄉親的人脈優勢,決定從引進港資打開突破口,號召利用各種人脈關係開展大規模的招商引資。

你知道當時的鎮委書記們有多努力嗎?他們背著挎包、水壺,自帶乾糧,就去香港招商。有的辦了手續,有的辦不到或者來不及,甚至偷渡去香港。

東莞的幹部準備從深圳火車站出發去招商

一切為了招商,一切為了給東莞人找一條出路。

到了香港,鎮委書記們找到那些有各種拐彎抹角關係的老闆,修養好的請你吃一頓飯,打幾個哈哈。修養不好的,門也不開,口吐惡語,去得多了還說要報警。

但是,書記們的意志力很頑強,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他們發揮「三不怕」的精神(不怕吃苦,不怕挨罵,不怕丟人),終於有港商答應來看看。但是,當時的港商也是「走三步退兩步」,隨時準備撤退。

1978年8月30日,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也是東莞財富爆發的起點:

中國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虎門太平手袋廠正式落地。

東莞太平手袋廠陳列館

在虎門,有太平,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老天的有意安排,我們不得而知。

東莞人就這樣顫顫巍巍在市場經濟的大路上起步了,雖然不太穩,但還是出發了。

市場經濟帶來了什麼呢?活力和財富,打破了大鍋飯。

媒體採訪過今年68歲的譚月娥,她說:「廠里打破大鍋飯,按件計酬、多勞多得,大家幹勁特別足,有時忙起來三天三夜地趕工。」譚月娥是1981年廠里的生產冠軍,說起當年的情景依然很興奮:「以前我每個月掙20多元錢,1983年工資已經漲到了300多元。」

市場經濟給有能力的打工者的回報是收入漲十幾倍,那是1981年的東莞,那是打工者的春天。

50公里以外的蛇口,在一年前,袁庚卻遭遇了一場「風暴」:

1980年3月份,袁庚打破「大鍋飯」,在工地實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運泥的車隊每超過一車獎4分錢。結果,碼頭施工提前一個月完成。4月,這個行之有效的獎勵制度被上級有關部門勒令停止,理由是為了「糾正濫發獎金的偏向」。獎金撤下,運泥量也跟著下去了。袁庚拍案而起,他請來新華社記者寫《內參》,送到領導案頭。

僅隔一天,蛇口的工地上就恢復了定額超產獎。之後,中國內地逐漸實行了工資獎金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辦法。

1981年,深圳蛇口招商局打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

從虎門到蛇口,百里之遙,卻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回歸人性,順應規律,遵循常識,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東莞與深圳,惺惺相惜,從來都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02 外貿強製造業強,成就「雙萬」之城

時間來到2022年,東莞早已經從一個改革開放前的農業縣成為科創製造強市,目前正在擴張其國際影響力。

當諸多城市在強調製造業立市的時候,東莞人很低調,但是全球每3件玩具、每5部智慧型手機、每5件羊毛衫、每10雙運動鞋,其中之一就是東莞造;每10台口罩機,也有6台是東莞造,想低調也低調不起來。

人們在東莞會經常看到一些知名企業家的身影。

2021年3月,東莞市智能移動終端集群成功入選國家首批先進位造業集群。

過去5年,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達到萬億級規模,裝備製造與新材料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形成千億規模的產業集群。

作為製造業大市,在東莞GDP的數據統計構成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了GDP的半壁江山。東莞製造似乎有了德國製造的味道。

東莞如今擁有20萬家工業企業、2萬億工業總產值、1萬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

以2021年為例,東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008.81億元,同比增長10.2%,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兩年平均增長4.4%。

這樣的成績堪稱輝煌。

此時此刻,請再回想一下老一代鎮委書記們在香港艱難的招商場景,是不是覺得很感慨。

沒有那一代人的覺醒和打拚,沒有那一代人的叩門招商、遭人白眼,就沒有後來的這些輝煌現實。

那麼,東莞的工業如今在全國是個什麼地位呢?

根據各地2021年的規上工業總產值數據顯示,中國工業十強城市分別為上海、蘇州、深圳、北京、重慶、佛山、東莞、廣州、天津、寧波。

簡單說,東莞是中國工業城市第七名,廣東第三,僅次於深圳、佛山

這對於一個面積只有2460.1平方公里的城市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可以談談地均GDP:城市地均GDP就是一個城市的GDP總量除以這個城市的土地面積,計算出來的每平方公里所產出的GDP數值,這個指標反映的是一個城市的土地使用效率和經濟集中程度,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土地含金量。

以2019年的數據來看,東莞市是我國地均GDP排名第三的城市,前面是深圳和上海,今天的情況也大致差不多。2019年東莞市的GDP總量為9483億元,面積為2465平方公里,因此,地均GDP為3.86億元。

《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東莞已被明確為廣東省新一代電子信息、現代輕工紡織、軟體與信息服務、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集群布局的核心城市。

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

所以,東莞是標準的一線工業大市,也是工業「一線城市」。

東莞之牛不僅僅是因為她的工業,還有她的外貿:

2021年,東莞進出口額達到了15247億元,同比增加14.6%。東莞的進出口總額多年來一直排在全國前五的位置。

所以可以這樣說:論外貿,東莞只服滬京深蘇,東莞當然是外貿一線城市!

因為外貿強、製造業強,所以東莞火了,成為「雙萬」之城:2021年,GDP過萬億,人口過千萬。

東莞也因此成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3月17日,百度地圖發布《2021年度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報告》公布了2021年全國10大熱門遷入城市,東莞緊跟深穗京滬之後,名列第5。

03 認知到位,東莞人發財了

東莞人當然變得有錢了。

2021年11月末,東莞市銀行業本外幣存款餘額達20004億元,成為全國第4個存款規模突破2萬億元的地級市;本外幣貸款餘額達14902億元,逼近1.5萬億元關口,標誌著東莞金融總量邁上新台階。

東莞人的可支配收入也在增加!2021年,東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26元,比2020年增長9.9%,在廣東僅次於深圳、廣州。

東莞已經成了「老闆之城」和創業之城。東莞實有市場主體150.27萬戶,同比增長10.89%。按照千萬人口的總量計算,也就是平均每7個東莞人里就有一人是老闆。150萬戶市場主體總量約占全省10%、全國1%,居全省地級市第一。

所以,東莞成功的秘密是什麼?

打開數據看看:

早在2019年,2019年東莞市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市五成的生產總值、六成的固定資產投資、七成的稅收、八成的技術創新成果。東莞市工信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東莞市工業企業達17.9萬戶,其中約92%為民營工業企業。2020年全市民間投資占總體投資比重61.3%。

注意,七成稅收來自民營企業!

截至去年年末,東莞有45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外資企業為4家,公眾企業為3家,地方國企則為3家,民營企業占比達到78%。

注意,民營企業占東莞上市公司總量的近八成!

所以,2021年,東莞的國內稅收達到了1775億元,高於濟南、西安、福州、合肥等諸多的省會城市,靠的是什麼?

民營企業和市場經濟!

所以東莞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地理優勢?靠深圳近?這當然都沒錯。

但是,我覺得位元組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的一句話說得很到位: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是認知,不是方法。

如果東莞人沒有認知到市場經濟的魅力,他們就不會跑到香港去招商,甚至受盡白眼;如果東莞人沒有認知到民營企業的重要性,他們就不會努力提升營商環境,希望高新科技企業能繼續涌到東莞來。

正是因為認知到位,執行有力,東莞人發財了。

如今,因為受疫情影響,東莞的經濟數據也有了波動,那麼,東莞人如何應對?如何確保持續增長?

我們以全國百強鎮第15名的厚街為例來看看,厚街去年的GDP為474.2億,同比增長10%,在東莞32個鎮街中排名第六,屬於比較靠前的鎮街。

日前,厚街鎮2022年第二季度投資項目簽約暨集中動工儀式舉行。活動現場,11個投資項目簽約,總投資65.4億元。其中今年二季度啟動80個總投資328億元,厚街總共統籌謀劃了未來3年總投資約1040億元的246個項目。這是一個驚人的數據。

厚街果然很「厚」,三年投千億,經濟數據當然會穩中有升。而且,厚街作為一個鎮,去年稅收居然破了百億,東莞的鎮確實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令多少內地人心馳神往。

據了解,厚街鎮正在致力於打造「一中心五片區」的發展格局,重點建設北部創新經濟區、軌道交通2號線珊美站TOD綜合開發區、穗莞深城際厚街站TOD綜合開發區、虎門高鐵板塊等4個板塊。作為廣深惠經濟、交通區位的樞紐中心,厚街顯然底氣十足。

厚街鎮

這還只是厚街的投入和積極行動,整個東莞今年要完成重大項目投資1200億元。一季度實際完成投資225億元,同比增長17.4%,完成年度任務的18.8%,新開工項目33個,超額完成預定目標。

東莞正在以京東智慧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廣東光大科研製造中心項目等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項目,對沖經濟波動,力求穩中有升。

過去40多年,東莞人見慣了大風大浪,無論是亞洲金融危機,還是產業轉型陣痛,東莞人都能順利穿越危機,重塑並提升自己的力量。

這一次也不會例外,東莞的勝利,永遠是市場經濟的勝利,永遠是常識的勝利!

我們希望看到東莞人永遠保持昂揚鬥志,永遠高歌猛進!

東莞的世界很遼闊,一切才剛剛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5f3f72f6c65b1958c5e7b533c7b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