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看中國電影的時候,在看些什麼?

2022-06-08     日本通

原標題:日本人看中國電影的時候,在看些什麼?

1980年代,占據日本孟蘭盆節與正月的觀影季節螢幕的電影明星里,有位叫做成龍。1970年代的功夫電影,使他一躍成為人氣明星。後來,他從歷史劇、鄉村題材劇向現代劇、都市劇轉變,「警察故事」系列劇讓他再次紅起來。

那時的香港電影中,《英雄本色》也很受歡迎。這是部描寫香港黑社會中的兄弟情深的電影,儘管在城市,電影也展現了宏大的槍戰場面,將場面以慢鏡頭的形式播放,獲得了嶄新的效果,吸引了大批觀眾。這種描述香港黑社會影片叫做「香港黑」,即使是在現在,也擁有一定的人氣。

對日本人來說,1970年代的電視劇「G男75」讓人們知道,說起香港,一定有黑社會的老巢,「警察故事」「香港黑幫」更加加深了危險香港的印象。

日本版《英雄本色》海報

80年代末開始,徐克製作的「中國鬼故事」系列也極有人氣。鬼魅的愛情故事,加上女主演王祖賢飾演的角色被威亞吊在夜空中打鬥的場面,妖魅華麗的效果吸引了大批觀眾。

這種「威亞功夫」在後來的2000年代的陳凱歌、張藝謀導演的武俠電影中,依然大量使用。1980年代後半期,這種華麗的娛樂性強的香港電影不斷在大劇場上映。

《倩女幽魂》,在日本被翻譯成了「中國鬼故事」

而與此同時,1980年代,較小規模的電影院陸續興建,興起了「小型影院熱潮」。中國電影原本在日本上映,是從1973年愛好者組織的「現代中國電影上映會」開始的。

1977年德間書店社長德間康快組織了「中國電影節」,雖然比較樸素,但是創造了上映機會。

1980年代,客位較少的電影院增加了,追求那種「單館」式的作家意味濃厚的高品質電影的觀眾走進了電影院。這種在小劇場上演的「中國新浪潮」電影,有《黃土地》《老井》《芙蓉鎮》《紅高梁》等。

中國電影多以這種小型影院的形式吸引觀眾,經過口碑及電影雜誌的介紹,影響更多的人看錄像帶欣賞。那時起,中國電影以這種途徑逐漸被日本觀眾接受。

以上作品的導演中,陳凱歌、吳天明、張藝謀都在重新招生的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過,被稱作「第五代導演」。他們早期作品中,「傷痕文學」的色彩濃厚。1980年代後半期興起的小型影院熱潮這一良好時機,使「第五代導演」的作品,成為展示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鄰國民眾的懊惱情緒的媒介。

當時,他們的作品在中國國內的評價還不高,甚至面臨中途停止製作、不准公映的困難。但是在日本,1987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老井》獲大獎,張藝謀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同年的中國電影節上,還組織了「第五代導演」特集展映。

1990年張藝謀導演的《菊豆》,由日本東光德間出資製作。可以說,「第五代導演」開始嶄露頭角時,他們還在中國國內受到批判,日本電影界卻給予了他們一些支援。

在1987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憑藉《老井》獲得大獎的吳天明(圖|TIFF)

1980年代,給予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形象以劃時代影響的,是外國人在改革開放後可以進中國國內取景拍攝。由此,外國人拍攝的電影中,可以看到中國的風光了。

1988年,《末代皇帝》和《太陽帝國》公映了,這兩部是在中國取景拍攝的大製作影片。《末代皇帝》是首次在紫禁城取景的外國製作的影片。主人公是清朝最後的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以北京、大連、瀋陽為歷史背景。

製作團隊也是由許多不同國籍的人組成,這成為一大特色。

製片人與編劇是英國人,導演是義大利人,演員中有華裔美國人、英國人、中國人和日本人。音樂由日本人(坂本龍一)、美國人、中國人共同製作。資金由美國提供,台詞基本為英語。《太陽帝國》在上海的舊租界等地取景,以英國人為主人公,美國人、中國人、日本人參演,用英語講述故事。

這兩部作品在內容方面,描述的是日中近代史的事件。《末代皇帝》從清朝末期開始,重點描述了日本建立偽滿洲國的過程。

《太陽帝國》是以作家布拉德的半自傳體小說為藍本,講述一位英國少年眼中看到的「太陽帝國」也就是「大日本帝國」侵入上海的事情。1988年公映當時,無論是紫禁城還是上海租界,對於戰後出生的廣大日本人來說,都是初次親眼通過電影看到。

貝爾納多·貝爾托盧奇與史匹柏是當代最棒的視覺美匠,他們推出的這兩部巨片,使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加分不少。

1988年夏天,作為「日本自製的中國形象片」之一的《敦煌》,以日中合拍的形式推出了。《末代皇帝》《太陽帝國》《敦煌》都是在中國取景的影片,在攝影方面得到中方的大力協助,所以稱得上是「合作」。

這樣的合作機會,對中方來說,使他們知道了電影製作是如何開展的。當時的中國電影界認識到了製作技術的落後。

《末代皇帝》

1990年4月公映的《菊豆》是一種新的嘗試,小說原作、編劇、導演、演員都是中國人,日本的東光德間提供資金支持。

可以說,1980年代的「合作」製作,先是以協助在本地取景的方式構成的,後來逐漸演變為用外國資本由中國人製作。1980年代,外國向中國提供技術,提高中國生產能力的模式,在電影方面也是可以套用的。這為1990年代以後的中國電影取得國際性的飛躍提供了準備。

進入1990年代,改變日本人的中國形象觀念的作品陸續在小影院上映了。

1990年4月28日,台灣電影《悲情城市》公映。這是台灣解除禁令兩年後的作品,內容以1945~1949年的台灣為背景,涉及了1947年二·二八事件。該事件中,從大陸來台的「外省人」對台灣「本省人」實行了鎮壓。公然描述這個事件,在禁令解除之前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剛剛解除之後就拍,也是對禁忌的一種挑戰。

這部影片在台灣公映前,先在威尼斯獲得了金獅獎,這才在台灣廣泛公映,這也成為一個被掩蓋的史實被重新審視的契機。日本人也通過這部影片,了解到了台灣人歷史境遇的某種「悲哀」。

《悲情城市》日本版海報

1994年公映的《霸王別姬》,是陳凱歌與香港的製作人員共同完成的,內容是關於一生都投入於京劇上的兩個男人的生活。與《黃土地》一樣,也可以看到「傷痕文學」的影子。

這是部花費極高的大製作影片,它既包含了文藝作品的要素,也兼顧了好萊塢式的娛樂性,與那之前的中國電影相比,是部劃時代的作品。

1995年至1996年間,香港導演王家衛的作品《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東邪西毒》很受歡迎。此前的日本人一提起香港電影,就認為功夫片、B級喜劇、黑社會等。王家衛的三部作品使對香港電影的認識為之一變。尤其是《重慶森林》與《墮落天使》繼續以嘈雜的都市這種人們已知的香港形象為背景,用流暢的鏡頭描述出了都市年輕男女的孤獨感與寂寞感。

影片中充滿了「香港式」的異國情調,突顯了超越國境的都市文化的共性。這部影片使得香港獲得了時尚感強烈的亞洲城市的印象,吸引了大批女性觀眾。

《重慶森林》官方劇照

1996年,推出了日本電影《燕尾蝶》。這部作品中的劇中人物用日語、漢語、英語交錯對話。可以說,這部影片有著日本包含了亞洲、亞洲也包含了日本這種對無疆界的未來社會的展望,既可以說是對現實的誇張,也可以說是對未來的預測。

當年9月,韓國釜山開始舉辦國際電影節,該電影節後來發展成為亞洲屈指可數的電影節。亞洲範圍內的融合、合作,在這一年裡,不僅停留在畫面上,變成現實也是近在眼前的事情。

1990年代,中國形象脫離了以往日本人眼中的平板印象,日本人漸漸接觸到了包含在現代中國內部的形象。

即使進入了2000年,在日本公映的中國電影中,顯示了極大的存在感的,還是陳凱歌與張藝謀的影片。

陳凱歌在《刺秦》之後,轉戰好萊塢,合作推出了《溫柔地殺我》《和你在一起》《無極》《梅蘭芳》等一系列影片。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也是中美合拍的作品,隨後製作了《幸福時光》《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單騎》《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力作。

陳凱歌、張藝謀的作品之外,還陸續公映了《臥虎藏龍》《那山、那人、那狗》《鬼子來了》《少林足球》《天地英雄》《暖》《七劍》《霍元甲》《神話》《墨攻》《夜宴》《色戒》《赤壁1、2》。

這些描寫古代中華世界的電影作品,大多數照顧到海外市場,意欲製造一個「新的中國審美」。

2004年,中國的樂隊女子十二樂坊在日本巡演,以古典樂器挑戰現代風格,舉行了32場演奏,吸引了10萬觀眾。2008年,張藝謀擔任總導演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就是以中華傳統世界為基礎的。2000年代,這一系列的電影、音樂、活動給人們以「中華」復甦的印象。

而且,可以發現,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的製作人員與演員合作關係更加深厚。在這種大背景下,1997年的香港回歸首當其衝,緊接著是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中國政府逐漸放開了每年進口十部大片的限制。2004年大陸與香港實行了CEPA(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香港電影、合拍電影不受進口限制就可以在大陸公映。

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的合作關係的加深,與古代中華世界作品的增加是有關係的。首先,與本來就打算只面向國內市場的日本不同,受市場限制的香港電影界有很強的出口意識。這類香港電影人與大陸電影人結合起來,追求的是能有外國市場的商業價值高的、好萊塢式的大製作影片。

上述作品也有很多日本人參與,例如參演《天地英雄》的中井貴一,參演《無極》

的真田廣之,參演《梅蘭芳》的安藤政信,參演《鬼子來了》的香川照之,參演《霍元甲》《赤壁》的中村獅童等。

音樂方面,《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有梅林茂參與,《七劍》有川井健沈,《赤壁》有岩代太郎。《英雄》《十面埋伏》的服裝由和田惠美負責。

《墨攻》中的主演與導演都是香港人,猛一看以為是香港電影,但製作人員來自日本、中國大陸、香港、韓國等地。而且,故事來源於日本的酒見賢一的小說,由森秀樹作畫、久保田千太郎改編成長篇漫畫。阪本善尚擔任了攝影,川井憲次負責音樂。

《鬼子來了》中的香川照之,塑造了一個經典角色

回顧以往,從1970年代至今的40年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了聯合國,與很多國家展開外交、文化關係,面朝改革開放,不斷地解放思想,逐漸接受外國文化,從香港等地引入外資,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這個過程中,在很多方面也從日本獲得了技術提供、資金投人、合作事業、派遣人才的機會,進行了廣泛的交往。

這個歷史大畫面與中國電影在世界上嶄露頭角的過程,可以說是濃縮式地重疊在一起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覽扶桑(ID:sjcff2016),作者:玉腰辰己,日本通經授權發布。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

- 完 -

小通長期撩想兼職投稿的小夥伴

後台回復【投稿】即可見詳情

日本通丨517japan.com

致力於做新鮮有趣的日本相關科普

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日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5aa486f85225074b2cce4826ec6d5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