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一次黃河決口,驗證了冀魯交界這個縣「雙子」古城形成原因

2023-06-07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宋代的一次黃河決口,驗證了冀魯交界這個縣「雙子」古城形成原因

1964年12月,原面積為831.67平方公里的館陶縣,以衛運河為界分成了兩部分,河東岸歸屬山東省的冠縣、臨清,河西岸歸屬河北省,仍稱館陶縣。

雖然距離這次行政區劃調整已經過去了有60年的時間,但是因為河東岸部分是館陶縣自漢朝設縣之後,直至1955年之前,治所一直設在那片區域,所以館陶人民對曾經發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歷史仍感興趣。

未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前的館陶縣地圖,以及本文涉及的幾個地名

比如為何館陶縣治所在金代由今天山東省冠縣東古城鎮遷到今天的北館陶鎮,為何要遷,又為何要遷到這個位置?為何在遼朝的時候,所設駐軍之城——蕭城,就建在縣治北館陶「東南五里」之地,難道其他地方沒辦法建嗎?

有兩張圖片或許可以揭曉這個答案,一張是地圖,另一幅是衛星圖

在繪製於1930年左右的《華北水利委員會三色地形圖》和拍攝於1970年左右的衛星圖中,均顯示在北館陶城的東南方向,有一條呈現西南、東北方向的古河道經過,其中的一段在蕭城東南方向約4、5公里的地方,則出現從古河道向北呈90度左右夾角伸出了另一條古河道,但剛伸出不遠就消失不見了,顯然這是一次古代河流的決口之地,因為自然情況之下,如果沒有高山阻隔,在平原地帶的河流是不會出現這樣轉折的。

民國地圖及1970年左右衛星圖對比,以及水流方向

這條古河道是哪條河流所留?那個決口在歷史上有沒有記載?

2001年出版的《冠縣誌》記載為古黃河,其所留的即為黃河故道,沿斜店鄉西部、東古城鎮東部,經孫疃鄉、楊召鄉、萬善鄉北部,斜跨清水鎮至柳行頭北出境入臨清。

黃河在這裡第1次流經是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到公元前132年(西漢元光三年)瓠子決口改道,時長470年;第2次是從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子瓠決口被堵復,黃河回歸,直到公元11年(新始建國三年)黃河改道東行,時長120年。在那之後黃河仍常鬧水患,直到70年(東漢永平十三年)王景治河之後,河道固定,河患方止。

更廣泛範圍的衛星圖,清晰可見黃河故道與北館陶、蕭城兩城關係

到北宋,又有黃河泛濫、改道之後的水流經過這條西漢故道

東漢河道固定之後,經歷了近千年的黃河安瀾期,自五代時開始,黃河又開始頻繁泛濫、改道。這條歷史上曾經的黃河故道,仍然成為黃河改道之後的行洪之地。比如據《宋史·河渠志》記載:

慶曆八年(1048年)六月癸酉,河決商胡埽,決口廣五百五十七步。
皇祐二年七月(1050年)辛酉,河複決大名府館陶縣之郭固。四年(1052年)正月乙酉,塞郭固。
嘉祐元年(1056)四月壬子朔,塞商胡北流。

慶曆八年的「河決商胡埽」,水流流經兩漢故道

東漢王景治河之後,其河道遷徙到距離館陶縣幾百里陽穀縣南部一帶,但就是因為在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六月,位於今天河南濮陽東邊的「商胡埽」決口,並且決口「廣五百五十七步(800多米)」,決口過寬難以堵塞,直到8年以後的嘉祐元年(1056)四月,才「塞商胡北流」。

這次「商胡北流」的河道顯然就是流經了西漢的故道,因為在這8年間,曾經「河複決大名府館陶縣之郭固」,然後於近2年後塞「郭固」。

如果黃河不是在故道內,而是在館陶大地上隨意流淌,就無「河決館陶縣之郭固」之說了,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決」字,從而說明黃河改道之後,仍然是在河道內行洪。

在蕭城東南不遠的河流決口痕跡,就是歷史記載中的「郭固口」?

可以通過以下兩點來判斷:

一是從地名來看。在這個決口之處南側,有著諸多以里固、張固命名的村莊,有個村莊以「郭固」為名,也是符合村莊命名習慣,甚至有可能這個名為「郭固」的村莊就是因北宋這次決口而永遠消失。

決口處與眾多以「固」為名的村莊

二是從歷史記載看。宋朝雖然因為黃河決口在館陶境內行洪有過許多次,但是在館陶境內的決口只有這一次,並且如果以這個時間點逆向追溯歷史的脈絡,黃河上一次的泛濫改道期要在千年前的兩漢時期,不管有無決口,其痕跡也會被人民的耕作以及滄海桑田的變化所掩蓋。而在這次決口之後不到100年的時間,黃河就改道南下入黃海,再無決口之機。

各個朝代、時期黃河改道示意圖

由此可以推斷,這個決口有很大的機率就是《宋史·河渠志》中記載的河決館陶縣「郭固」之處,在這裡形成的決口,被稱為「郭固口」。

確定了黃河故道,以及北宋的「郭固河決」之地,或許就可以一窺館陶縣治所遷徙、遼朝建蕭城選址之迷了

古代的城池建設一般需要考慮安全、水利、交通等因素,特別是一些出於軍事目的建設的城池還要看是否有險可守。

下面就來看看北館陶城、蕭城一帶是否具備這些因素。

北館陶城地處隋永濟渠東側,其南部雖然為黃河或者黃河故道,但和北館陶城之間有一條春秋戰國時所修金堤阻隔,古代《館陶八景》之一的《長堤春色》就是指的這條金堤,在它的防護下,這一帶很少遭受水災,較為安全。

從範圍更為廣闊的角度看地圖,更能發現洪水衝破金堤的態勢

唐朝大曆七年(772年)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估計也正是基於這一點,在這裡分臨清縣地置永濟縣,縣治所在就在後來的北館陶城。

230多年後的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位於北方的遼朝南下入侵宋朝,宋軍在澶淵據險抵抗。遼軍遠程奔襲,就需要有個穩固的後方基地,就在當時的永濟縣治所旁邊修建了今天所稱的「蕭城」。

田承嗣和遼主的選擇顯然是正確的,宋真宗景德元年過去40多年後黃河雖然在離兩城不遠處的「郭固」決了口,但決口的洪水直接沖向了北方,並沒有對兩個城池形成影響,反而通過這次決口的「驗證」,讓後來的金朝官員,有了決心和信心,把位於南方飽受在澶州、大名等地黃河決口洪災的館陶縣治,遷到了已於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被裁撤的永濟縣治所。

遼朝侵宋示意圖,綠色線路即建設蕭城那次入侵

除了由於北館陶、蕭城一帶地勢較高,且有金堤保護,受洪災影響最小,是比較安全的建城地之外,這一帶因為地處永濟渠、黃河故道(宋遼時有黃河所經)之間區域,水利條件十分優越,既有利於農業灌溉,又可以便於進行人員及物資的運輸。再加上黃河故道在蕭城東南部由南北方向折向了東方,大自然把這裡「打造」成了既有河流可以據險防守,又有較為廣闊戰略騰挪空間的區域,所以遼朝在建設屯兵與物資所用後方基地時,這一帶就成為首選。

北館陶、蕭城組成的「雙子古城」

至於為何不用當時的永濟縣城,而要新建一座城池,當然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永濟城當作縣治可以,但對於動輒有著幾萬、十幾萬人員的軍隊來說,顯得有些太小了,只能另建新城。

你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