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世間》開播以來,觀眾對於這部劇的評價,基本上如七哥所料。
儘管也有些許質疑的聲音,但是總體看來,無愧是國產劇的標杆。
一向謹慎的人民日報,也對這部劇毫不吝嗇讚美之詞。
大概在《父母愛情》之後,這是我見過的第二部,能夠將哪怕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普通畫面,拍得如此真實和動人的大劇。
為什麼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人世間》這樣的年代大劇?
眾所周知,《人世間》改編自著名作家梁曉聲的同名長篇小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原著上百萬字,人物眾多,且描述的年代已經蒙塵。
如何將這樣的故事搬上銀幕,而且能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對過去的歲月產生了解的願望,是一大難題。
而《人世間》的切入點,就是著重去寫人,並在「人」字上,加了「情」這一濃厚又樸素的一筆。
就像劇集海報上寫的那樣——「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在我看來,主創們對於這部劇的定位很明確。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久違的概念——年代大劇。
一般來講,年代大劇都會具備三個因素,而《人世間》剛好全都有:
1.它能充分體現時代性。《人世間》的時間跨度長達五十年,涉及到了偉大祖國的重要節點,能夠喚醒不少觀眾的時代記憶。
2.它有著鮮明的地域性。社會風貌都有著其獨特性和時代性,而《人世間》選擇以東北為背景,拍出了最純正的人間煙火。
在劇中,觀眾能夠找到許多老物件,比如老街區、舊海報、黑白電視機,以及東北地區獨有的風情。
3.它必須是個標準的人物群像。《人世間》的故事,以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三代人的命運為視角,並輔以他們生活周圍普通人的生活百態。
儘管劇中的人物眾多且關係複雜,但是視角並沒有貶低任何人,始終都是平視。
所以,故事中很多情節,經歷過的人都感覺歷歷在目,沒有經歷過的人也終於近距離感受到了父輩們的生活軌跡。
不過,《人世間》作為年代大劇,它還填補了現代人在情感上的空缺。
千百年來,始終縈繞於中國人腦海和心頭,並且占據很大分量的一個字——「家」。
家是什麼?
它能給你安全感,是你心靈的港灣,那裡有著你牽掛的人。
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人們對於「家」的觀念日趨單薄。
而《人世間》的出現,會讓觀眾猛然驚醒。
原來在生活中,能給我們溫暖和安全感的家還在。
就拿周家人來說,父親忠厚且傳統,母親賢惠能擔事,兩人為了孩子和這個家,一輩子真的是操碎了心。
在日常相處中,子女們經常和父母鬥嘴,沒少給這個家添麻煩,但是在父母的心中,手心手背都是肉。
儘管後來一家五口四地分居,命運各自上演,但是只要一家人能夠坐在一起吃一頓吃飯,就能感覺到濃濃的幸福。
通過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瑣碎鏡頭,《人世間》無意識地向觀眾輸出的潛在價值觀。
在悲歡離合中,苦難和幸福都只不過是平凡生活的一個註腳。
但是再平凡的生活里,依然閃現著人世間崇高的生存意義。
在我看來,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年代大劇,往往在兼具觀賞性的同時,還有思考的價值。
而《人世間》做到了與時代同行,引發了觀眾的共鳴,和年輕人的情感產生了共振。
好像父輩們的生活離得很遠,事實上就在我們的身邊。
當然,《人世間》的成功,演員們的努力也是一方面。
周家三兄妹和周秉昆的妻子鄭娟,以及周父、周母、駱士賓、曲秀貞、喬春燕等人,共同構成了整部劇的「四梁八柱」。
有了這麼好的「主體框架」,《人世間》被這群實力派給演活了。
其實,細想起來,終於明白在《人世間》開播前,央視官媒發布的那條動態的意義。
在該劇首播後,央視連發10條動態力捧,其中有一條讓我破防了。
「願珍重的人不會走散,願愛惜的人常伴身邊」
說到底,這個時代需要《人世間》這樣的大劇。
它會來放慢我們前進的腳步,去拾起丟掉的那些值得品味與體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