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這是其高光時刻、是中國汽車的高光時刻。又或者說,這是中國汽車由大到強的標誌性事件。
用二十年時間,比亞迪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國汽車可以。所以,在收穫喜悅與回味曾經付出的雙重交織中,王傳福分享到動情之處時曾幾度淚灑發布會現場,不僅為比亞迪,更影射了中國汽車近年來的發展歷程。13輛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則清楚的揭示了中國汽車有實力創造新格局,這也是比亞迪的格局。
二十年堅守 終有回報
2003年,比亞迪決定進入汽車領域,五年後率先布局新能源汽車,彼時自主品牌本就相當孱弱,加上合資燃油車正在快速發展,一頭扎進新能源汽車領域所面對的不確定性有多大可想而知。加之後來推出的新能源車型一直未取得銷量端的突破,不被理解、看不起、質疑聲也就從來沒有斷過。
儘管很難,比亞迪仍堅持投入、潛心研發,剩下的交給時間去驗證。事實上,這是比亞迪在堅持用技術創新做一道證明題,試圖證明比亞迪可以、新能源可以、甚至證明中國汽車可以,即便過程跌跌撞撞,但這種堅守的正確性得到了驗證,其從新能源汽車技術、產品到服務得到全面破局。
2021年5月,比亞迪實現了第100萬輛新能源車型下線,此時距其推出首款新能源車型已過去13年;而其第300萬輛新能源車型下線時,距達成第一個百萬輛下線僅過去一年半,再到這次第500萬輛新能源車型下線,時間才過去9個月。市場端,比亞迪新能源產銷明顯進入了快車道,其中有汽車消費偏好大環境變化所致,更重要的是來自消費者層面對比亞迪新能源技術的認可。
諸如刀片電池、DM混動、CTB電池車身一體化等無一不具備顛覆性,因此搭載了相關技術的車型在市場端表現相當火爆,包括雲輦、易四方等技術也相當獨特,這些都是比亞迪新能源技術護城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比亞迪公布的數據顯示,其目前擁有的研究院達11個,研發人員超9萬,研發總投入超千億,現在平均每個工作日遞交19項專利申請,其中15項獲得專利授權。從量到質,比亞迪技術創新、疊代的力度非常大,這亦是其有信心破解這道「證明題」的底氣所在。
與此同時,產品、品牌端也被梳理得越來越順,不同售價梯度劃分明確,從十萬級以下到百萬級以上,對應著包括比亞迪(王朝系列、海洋系列)、騰勢、仰望等不同的產品系列或品牌。就在8月16日,比亞迪在深圳又發布了其專業個性化品牌方程豹及其核心專屬技術DMO超級混動越野平台,且首款車型豹5也正式發布,其與豹8概念車「SUPER 8」以及豹3構成的「583」硬派家族更將市場期待值拉滿,得到普遍好評。至此比亞迪汽車完成全品牌布局,整體向上態勢再明顯不過。
二十年,時間不僅證明了比亞迪造車長期主義的正確性、取得豐厚回報,也從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最早參與者成長為行業巨人。
從做大到做強 再創輝煌
從國內到全球主流市場,由傳統燃油車轉向新能源是不可逆的,不同點在於轉變速度的快與慢。毫無疑問,不論是國內車市新能源的整體滲透率還是自主陣營里某品牌的滲透率,均在快速提升,以乘聯會統計的7月份數據為例,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零售滲透率為36.1%,其中自主品牌的滲透率已達59.7%,而合資對推進新能源汽車則遲鈍很多。
這當中,比亞迪仍是最大的推動者,值得一提的是,其在2022年3月已經宣布停產燃油車,成為更純粹的新能源車企,也是在這一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一舉超越特斯拉、拿下全球第一。有統計數據顯示,比亞迪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銷量占據了全球新能源市場份額的21.1%,夯實了第一的位置。
而在國內市場,其市場份額占比則更高,今年上半年就占據了1/3左右,隨著其目前終端銷量還在不斷創造新高,市占率保持高位運行則是必然,從中國到全球,比亞迪均漸入佳境。
在比亞迪的帶動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正形成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包括技術、市場以及供應鏈等多個維度,甚至毫不客氣的講,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完成了由大到強的轉變,這點從王傳福分享的幾組數據看得更直觀。
其一是全球超60%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產,且出口量全球第一;其二是全球超63%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其三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球70%。也就是說,中國不僅掌握了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也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加上本就是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中國完全具備新能源汽車強國的實力,當然也要爭取更大輝煌。
為證明中國汽車可以,新能源車型功不可沒,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推動者,比亞迪更不可或缺,從這個角度講,比亞迪已然具備世界級品牌的基礎與實力,在《財富》世界500強排名大幅提升則是很直觀的見證。
格局打開 助推中國汽車向上
所謂新能源汽車強國,比亞迪深知一家強不算強,中國汽車在一起才算強,因此就有了13輛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分列兩排聚在一起的畫面,「在一起 才是中國汽車」也得到了諸多自主品牌的積極響應,從傳統車企到造車新勢力均入框。可見在轉向新能源的道路上,比亞迪希望中國汽車共同向前,儘管相互之間難免競爭,但格局還是有了。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自主新能源汽車「一超多強」的局面基本形成,「多強」包括理想、長安深藍等多個新能源品牌,目前這「多強」的上升態勢亦相當明顯,並且市場空間巨大。根據王傳福分享的數據,他預測2024年底,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達到60%,而到2025年底,自主品牌在新能源的市占率將從50%上升到70%,也就是說本土市場還有20%、也就是400萬的市場增量屬於自主品牌,中國汽車大有可為,此與合資形成鮮明對比。助推中國新能源汽車繼續向上,比亞迪願意且有這個實力,也會讓中國汽車彎道超車更順暢、絲滑。
立足國內,放眼全球是向上的另一個維度,各大主流品牌已經在海外市場嶄露頭角,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的成績單則是最閃亮的,同樣以剛過去的7月份為例,其新能源乘用車出口超1.8萬輛,今年累計出口約9.2萬輛,已經超越去年全年出口量。
在其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當天,發布會還呈現了全球萬人交車大場面,以彰顯其出海的累累碩果。相對於銷量,更大的看點在市場分布,不僅包含挪威、瑞典等北歐已開發國家,更有日本、德國等汽車工業強國,能進入這些市場並站穩腳跟,這使得比亞迪推動中國汽車繼續向上得到更好的聚焦。
二十年臥薪嘗膽,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奮鬥史可以看作是中國汽車勵志向上的縮影,其第5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既呈現了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保駕護航的實力,「在一起 才是中國汽車」又彰顯了大格局,堪稱中國汽車新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