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民:探尋古籍魅力,傳承千年文脈的使命擔當

2024-09-23     古籍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古籍如璀璨明珠,散發獨特光芒。古籍通常指 1911 年以前的漢文書籍以及民國前的古代典籍,形式豐富多樣,包括雕版或活字印刷的紙質書籍,還有甲骨、金文、竹簡、帛書等不同載體。

古籍保護意義深遠,承載千年文脈傳承。古代人們通過抄書及活字印刷術等保存古籍,如抗日戰爭時期,王獻唐先生為保護珍貴古籍歷經艱險。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高度重視古籍保護工作,採取一系列有力舉措,從開展普查到公布保護單位,再到成立相關規劃小組、印發工作意見等。我國現存約 20 萬種古籍,超過 5000 萬冊(件),其中 1000 多萬冊(件)亟待搶救性修復。古籍保護與利用存在難點,一方面古籍小眾,大眾認知有限;另一方面,古籍作為優秀傳統文化載體,是不可再生文化遺產。如天一閣古籍修復工作,針對江南地區古籍問題提煉 28 道工序,讓古籍重煥光彩。在國外,義大利建立專業古籍保護實驗室,運用先進化學分析技術檢測古籍紙張和油墨成分,制定適宜保護方案,同時培養大量專業古籍修復師,他們既具精湛手工技藝,又有現代科學知識。

古籍走向大眾需進行校勘、標註、今譯等加工整理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古籍整理出版事業雖蓬勃發展,但仍存問題。觀念上,「無用論」使部分古籍被束之高閣;質量上,「無關論」致整理工作出現亂改體式、刪改原文等情況;成效上,「速成論」使部分地區對古籍修復投入不足。此外,還面臨保護隊伍人才短缺、資金匱乏、不夠規範化和法制化等難題。然而,古籍在時代發展中也綻放新活力。對於古籍經典中蘊含的思想觀念,需充分闡釋和轉化。古籍走向大眾可從以下方面努力:

出版形式多元化:深入淺出滿足不同層次讀者需求。像《史記》《論語》等古籍有多種整理版本,針對學生、白領、學者等不同群體,在內容深淺、解說難易、資料詳略等方面各具特色。如從簡體字文本到節選註譯或名家演播讀本,從大字本到口袋本等。

藉助科技力量:藉助數字掃描、人工智慧、縮微技術等,對古籍文字進行精準識別、自動標點、繁簡轉換,讓讀者輕鬆共享古籍數字資源。在 AI 時代,古籍價值愈發凸顯。人工智慧助力古籍整理與研究,通過智能算法對古籍內容進行深度分析,挖掘其中知識和信息。如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古籍文本的分類、聚類等工作,極大提高古籍研究效率。同時,AI 在古籍數字化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使古籍更易保存和傳播。

古籍與不同領域交集體現多元價值:

《本草綱目》:醫學古籍璀璨瑰寶。《本草綱目》作為醫部古籍傑出代表,蘊含古人中藥治療豐富智慧。它不僅是醫學典籍,更是中國古代科技與文化結晶。從對各種藥材詳細記載到獨特分類方法,都為後人提供寶貴醫學知識和研究資料。它見證古代醫學發展歷程,在古籍寶庫中閃耀獨特光芒。

天祿琳琅:古籍收藏巔峰傑作。「天祿琳琅」在古籍收藏領域聲譽極高,代表古籍收藏高峰。其中古籍版本精良、裝幀考究。這些珍貴古籍不僅具學術價值,更是古籍收藏文化重要體現。它們在歷史流轉中承載豐富文化內涵,對研究古籍版本演變、裝幀藝術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4ddcbc972872597eb97fc9eb7aea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