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浪漫的動畫背後,是他隱晦的思想追求,這一切緣起他的母親

2022-10-15     有意義的旅途

原標題:宮崎駿浪漫的動畫背後,是他隱晦的思想追求,這一切緣起他的母親

宮崎駿是一位堅定的反戰人士與和平主義者,這一點使得在他執導的多部作品中都帶著或深或淺的反戰思想烙印。

在電影《風之谷》(1984)中,兩個末日王國特洛梅和培吉特,為控制一具被稱作「巨神兵」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展開一場難解難分的殊死博斗,最後差點招來滅頂之災。不同於特洛梅和培吉特兩個國家對「戰爭的狂熱」。

被迫捲入戰爭的風之谷公主,即影片主人公娜烏西卡一直傾向於選擇「非暴力」這種和平的爭端解決方式。

在影片開頭,娜烏西卡用利用閃光彈和蟲笛安撫暴怒的網蟲,解救了劍士猶巴米拉爾達。這是娜烏西卡最早使用非暴力解決爭端的案例。

最後,娜烏西卡以誓死的心理、自我犧牲的手段使成群暴怒的王蟲停止了前進,娜烏西卡在王蟲金色的觸角中復活,這一部分也是影片的高潮部分。

而且,與影片中出現的重型戰鬥機「機槍船」不同,娜烏西卡的飛行器是一個只能躲避攻擊的小型滑翔翼,沒有裝配機關槍等武器。

在《天空之城》(1986)中,希達是傳說中拉普特帝國的繼承人。為阻止野心家慕斯卡通過權力與恐怖統治世界,希達念出毀滅咒語,拉普特頃刻間分崩離析,而這個咒語在土耳其語中是「和平」之意。

加之這部影片是在二戰的背景中創作的,「拉普特之雷」那場戲讓人不由得認為宮崎駿是在嘗試將核試驗影像化表達。

《紅豬》(1992)波魯克是宮崎駿自身反戰思想的寫照。影片中有很多空中戰鬥的場景,但主人公波魯克始終堅持著「不殺生主義」。

在電影開頭波魯克對戰全副武裝的曼馬由特隊,他採取的戰術是不傷及人質和曼馬由特隊來展開攻擊,通過拉長戰鬥時間直至耗盡敵人的機關槍子彈而取得勝利。

在高潮部分與卡地士的決鬥中也採取了相同的方法。他擁有高超的飛行技術卻拒絕為戰爭出力,而且也拒絕為戰爭出錢。

「不殺生主義」也反映在他的水上飛機戰備上,在軍火商向他兜售最新武器時,他選擇只買殺傷力弱的武器。

在新飛機完工後那場戲中,波魯克當機立斷進行了局部的「武裝解除」:卸下了飛機上裝載的兩挺機關槍中的一挺,來騰出菲奧乘坐的空間。這些都體現出波魯克貫徹著「不殺生」「反戰反軍國主義」的和平信念。

《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刻畫了各種各樣的戰爭畫面,放眼望去,世界一片漆黑,飛馳而過的戰艦不斷投下炸彈在地上綻開一朵朵紅色的火焰,哈爾變成一隻怪物般的、全身漆黑的鳥,在火光中和敵人戰鬥。

宮崎駿借片中人物之口直抒對戰爭的不滿與控訴。哈爾不斷變換身份躲避國家徵召,他對國家發起的戰爭持否定態度。卻在現實情境中不得不做出「不殺戮」的自衛行為。

《起風了》(2013)的時代背景是「亞洲太平洋戰爭」的歷史本身。宮崎駿將二郎描繪成追求製造「美麗的飛機」的匠人。

零戰的美,是對戰爭之殘酷的反諷。宮崎駿導演不描寫亞太戰爭中人類的自相殘殺,而是通過描寫「一個青年的夢想與愛」,反諷地將戰爭與和平的信息進行了影像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4a97b41d55b08ae6d8d46cc730c8297.html